浅析庄子之音乐美学思想
2018-07-28王安清清
摘 要:“至乐无乐”语出《庄子·至乐》篇,它指出艺术的形式美只有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另外,它还指出艺术的生命在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当创作者把艺术中的各种因素融为一体时,欣赏者才能进入“无乐”之境。就其中的“乐”字而言,它是作为乐(L)还是乐(Y)来理解,学者多有不同见解。经考证,“至乐无乐”的“乐”具有双重意蕴,它既指向对至极乐的期盼,也指向对至极美的探索,这是庄子“情感”的集中表达。本文探究其美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庄子思想;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
一、品庄子“至乐无乐”的快乐观悟庄子之用乐(Y)观
(一)至极的快乐超越世俗的快乐
庄子认为礼仪是世俗所设的,真实是禀受于自然的。所以,反礼乐教化[]。他讲:“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为此,纵情的音乐和繁琐的礼仪是导致天下大乱原因,这种脱离本性与真情的乐就是对“道”的亵渎。
因此,这种“礼乐”掩盖下的“乐”是对真正快乐的混淆。真正的快乐是超越世俗的快乐。“道”是美的本源,它“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就是说依“道”而行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修饰。这种,“素朴”是达到自然完美的前提,也就用不着什么纵情的音乐和礼乐教化了。“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才是庄子的“至乐”的标准。要达到“至乐”的境界,应顺应自然,符合万物的常性才是真正的乐,无需人为的附加,否则将导致自然“天乐”的破坏。这种“快乐”的方式才是通往音乐审美发展的重要之“道”[]。
总之,从庄子对“道”的根本属性阐述中可窥见到,无为自然的美是“道”的最完美的体现,所以庄子反对“文饰之美”、“仁人之美”和“礼乐之美”,反对一切人为的雕饰,不自然的东西。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有与之争”的美学思想。在音乐中也无一例外,认为礼乐是繁文缛节,是外在人性的“骈母”。其思想虽有消极之意,但其真反而映衬出来的这种“乐”才是最和谐,最完美的音乐。
(二)至极的音乐超越现实的音声
前面已谈到了乐所含有的双重美学思想。那么,“至乐无乐”中的两个“乐”都读(Y)时,则可推出至乐(Y)无乐(Y)。这种体“道”的乐就是超感官愉悅的乐。庄子讲“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
庄子的“至乐无乐”与老子“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天地》),庄子说的这种无声并非没有音声,无声是指排出一切有为的杂念。老子的希声指的是对人为“伪”自然规律的否定。二者都是从感官上升到了内心精神的层面,同时也是对超感官追求的探索。同时二者又与“道”的属性相应,具有了朴素之美特征的无声无形之乐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至极的快乐在于‘无乐”。由上观之,论乐即论“道”,领悟了道,也就获得了美。
二、“至乐无乐”双重美学思想之生命超越
(一)对生命本体的超越――苦中作乐(Y),倍增其乐(L)
《庄子·让王》“孔子穷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从上述材料中可体察到,孔子在没吃,没喝且精神疲惫的状况下,还在屋内弹琴唱歌,这是令常人产生质疑的。但《庄子》全书中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表示同情之意的唯一篇章。庄子借助孔子故事为例也证明了庄子“穷通皆乐”的敬意[]。这种穷困时的快乐和通达时的快乐不过只是“寒暑风雨”的循环罢了。在这种音乐烘托的渲染下,不得不说是苦中作乐(Y)倍增其乐(L)了。也就是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松柏之姿的乐观态度。这也是对生命本体的超越。
(二)对精神灵魂的追求――无情之乐(L),胜有情之乐(Y)
《庄子·至乐》篇中有这样一段资料,说庄子妻子过世了,惠子来吊丧,他看见庄子正蹲在地上,边敲盆边唱歌,惠子诧异不解并责怪庄子,责怪他与妻子生活多年,妻子受苦受累并把孩子抚养成人,不哭就算了,竟然还敲着盆子歌唱,未免有些过分。惠子对庄子的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常人对庄子的质疑。在惠子看来庄子简直是无情的冷血之人。但后来庄子的一番回答却令惠子无话可说。庄子说:不是这样的,人死怎能不难过呢。但是经过省思自己后,察觉她起初本来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形体、而且还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出形体,形体的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回到了死亡,这就好比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她已经安静的睡了而我还在哭哭啼啼,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不能哭泣。庄子把生命看作四季运行的循环不已,既然如此又何必对此有情绪的反应呢。万物有消涨,时满时虚[]。死生的变化如同四季变化循环交替。不了解生,又怎能了解死呢。
故事听起来简单,蕴藏的思想却令人回味。庄子敲着有“情调”的音乐并伴和着快乐的歌声,这种快乐看似无情却体现了真情。看似有些不和情理的音乐反而折射出的是真情的流露。这种快乐观中背后所阐释的是庄子人生悲乐观的精神灵魂层次上的超越[]。因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悲胜有悲,无情之乐胜有情之乐。人生的觉悟贵在对精神层次所展现的意境上。
综上所述,从“至乐无乐”中可管窥到乐无论是作为乐(L)理解还是用乐(Y)来分析。其思想都超越了本身的价值意义。可以说,庄子是一位非常清醒的观察家,是现实“无情”的批判者。庄子的美学思想散落于篇中各语段之间,思维方式悠远无稽,广大虚幻而又漫无边际,如果对其思想进行立体的观思后,便不难发现其内在的关联性。“至乐无乐”中的乐与乐的关联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的“玄”通之处以及给后人留下的深刻启迪。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出版社,1883.
[2]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 傅佩荣.解读庄子,[M].上海三联书店,2007.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许兆昌.先秦乐文化考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安清清(1994-),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