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批评者主体性

2018-07-28周进思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边城

周进思

摘 要:李健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了李健吾的批评文集《咀华集》,在当时的批评界引起轩然大波。本论文试从《咀华集.咀华二集》中代表性篇目《评<边城>》为中心去浅析李健吾文学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批评者在评论作品时的主体性。

关键词:李健吾;《边城》;批评者主体性

李健吾认为:“一个批评家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同时,李健吾主张建立一种真诚、坦率的文风。所谓真诚,是指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自己的灼见和作家们真诚地对话;所谓坦率,指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老朋友或自己敬仰的老作家,看到了他们作品的缺憾,也决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来。正是他的这种对批评者的主体性的绝对要求,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主流几乎相背而行,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此出发,本文试着从李健吾的批评者主体性这一个点去看李健吾的文学评论。

一、李健吾文学批评批评者主体性的源起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具有很大的主体性,甚至可以说李健吾所发挥的批评家的主体性作用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批评界开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先河。这主要因为李健吾自身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留学经历的熏染。

1925年,李健吾进入清华大学,在中文系第一天上课时就被朱自清先生认出并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青睐,由此或多或少受到了朱自清先生文学观的影响。并且李健吾与周作人、鲁迅等人有所交往,在精神上受到了他们的感染。同时,李健吾从清华大学中文系转到外国语文系读书后,他还接受了19世纪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比如唯美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后来,李健吾的批评在文坛出现时又被归入法郎士“印象主义批评”之列。可见李健吾的批评家的主体性发挥与西方文艺理论有着很深的渊源。

不仅如此,20世纪20年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是造成李健吾文学批评中作者的主体性作用鲜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权威,强调个体自由和平等”。因此李健吾反对从作家作品的政治立场或者阶级出身出发去进行评论。反之,应该剔除这种思想,自觉地将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去看待世界,以“人类的幸福”来认定评论作家的立场。

最为重要的是李健吾在留法期间,日夜攻读福楼拜,并写下了著作《福楼拜评传》。李健吾紧扣的是福楼拜的“性情”,与前面所谈到的李健吾以“人类的幸福”来认定评论作家的立场的观点不谋而合。《福楼拜评传》还是李健吾对美、对艺术、对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的奠定,这些思想既是他对福楼拜等外国作家、理论家的梳理与总结,也是李健吾文艺思想的重要部分,成为了他批评的基点。

二、李健吾文学批评作者主体性的特征

“作者主体性”是由“作者”和“主体性”两部分构成,“作者”代表文学创作中具有最大主导性和最多话语权的一种角色,而“主体性”意指人类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因此它的出現显示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大推崇。

但是文学批评中的作者主体又与其他单纯写作的文学作者不同,批评者往往对一个文本进行的评论必然带着自己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认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故而在论述批评者主体性时就关系到批评者对批评文本之间的关系。

比如李健吾评论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这一篇评论文中,李健吾做得更多的是他内心的独白和他自己对《边城》这个文本的一些看法。在开篇他即点明了“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明确指出一个批评家类似与“科学的分析者”,需要做到“独具慧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

李健吾正式评论《边城》时,他首先对《边城》的作者作了一个说明,“唯其眼前论列的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家,而且是一个艺术家”,首先就把沈从文列为了比巴尔扎克评论还高的艺术家。稍后又提到沈从文是一个“渐渐走向自觉的艺术家”,将沈从文的热情崇拜与废名先生的具体化的抽象的意境相对比,来表现沈从文作品中对人性的挖掘。接下来,李健吾说沈从文从来不分析,这一种结论在李健吾之前是没有这样绝对肯定的说法的。甚至李健吾还将沈从文的地位提到了另外一个高度,认为沈从文的热情比司汤达、乔治桑等人的地位还要高,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学界对此是存在争议的。李健吾的这种看法便是由于李健吾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批评性作者的主体性作用,表达出他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印象与感受。又以《巴金先生的自白》来说,就连巴金自己都不同意李健吾对其《爱情三部曲》的评论,可见李健吾的评论是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的。

但是,李健吾并不是纯粹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一一罗列,而是经过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析整理过程才最终落笔的。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获取初步印象、第一体验。在评论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时,明确提出,批评家作为作者评论批评文本的作者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自行缴械”,然后“赤手空拳”去对文本进行评论。通过“自行缴械”之后,批评家由此获得了独特的印象和体验,形成初印象。第二步是对已经形成的初印象的进行条理化整理。从李健吾的批评文集来看,几乎每一篇作品仿佛没有章法可言,被学界称为“随笔性文体”。但其实不然,比如他评论的《边城》来看,看似混乱无章法可循,其实这一整篇评论都是围绕着沈从文的“人性”在展开,脉络清晰可见。第三步是在形成条例化印象之后来进行写作,这是在第二步的过程中实现的。

由此可见,李健吾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重心是批评家的主体性人生体验与作品作者的人生经验。

三、李健吾文学批评作者主体性的影响

首先,这种评论思想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即是充分培养了批评家的“自我发现”精神。李健吾本人在《咀华集.序一》中说:“批评的成就就是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肯定”。通过“缴械”“赤手空拳”的方法去获取的印象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既有好处又有不好的,好处是这些观点很难和别人的重复,具有独特性。不好的就在于不是每一个都是合理的。但是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是属于批评家自己的,批评家可以在评论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

但这样的评论思想也是有缺陷的,即是使批评家与作家产生了隔膜。在对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做出评论之后,不久便收到了巴金的反驳,认为李健吾不过是坐在汽车里面看风景,看不清全貌。而这一系列的反驳都是由于批评家与作家产生了隔膜,作家想要表达的是“哈姆莱特一号”,而批评家因为自身的体验和经验与作家不同,所以将“哈姆莱特一号”误判为了“哈姆莱特二号”。

再有便是李健吾所批判的“客观意图”,只注重批评家的作者主体性发挥,而完全以“人类的幸福”来认定评论作家及其文章,完全否定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客观意图”也是有缺陷的。如果是政论性的文章有如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评论呢?

综上所述,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文艺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被学界列入到了“印象主义”学派。但从论文也可得出,李健吾的批评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批评。李健吾的评论是经过三个步骤严格写出来的,里面并不全是主观的,他还对“初印象”做了一个理性的条理性分析。正是他对“印象主义”的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使他在文学批评时更能充分发挥他所推崇的批评家主体性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健吾 著,《咀华集.咀华二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健吾 著,《李健吾批评文集》[C],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3]韩石山 著,《李健吾传》[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新赞 著,《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李健吾的文学批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5]温儒敏 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邓牛顿,《关于李健吾的现代文学评论》[J]晋阳学刊,1983.2。

[7]温儒敏,《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论李健吾的随笔性批评文体》,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边城
家在青山绿水中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边城》英译国内研究现状
熏风四月到天涯
《边城》
皈依真·善·美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
边城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