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语言现代性
2018-07-28崔静敏
摘 要:当今时代,翻译与语言演变的关系颇受关注。本文探究了近代以来翻译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翻译与语言再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翻译;语言现代性;语言再发展
作者简介:崔静敏(1993-),女,山东东明人,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一、识国危,探寻救亡图存新载体
近代的中国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惊醒了一大批中国人,涌现出如严复、林纾、梁启超、胡适等一批著名翻译家,他们用自己的译笔积极宣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例如,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将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重要概念引入中国,这不仅是严复为国人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号召国人“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响亮号角;梁启超也曾提出“故今日而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1],号召人们将政治小说的翻译放在首位,汲取西方政治科技之精华,从而达到维新救国的目的。国难当头,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用译笔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无论是唤醒中国民众的危机意识,还是借鉴西方先进政治思想变法图强,都离不开翻译的重要支撑。
二、开民智,挖掘传播思想新媒介
现代汉语建立之初,中国文人依然习惯于满篇“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创作,然而文言文的封闭性以及与广大下层社会的巨大鸿沟注定了它与近代社会的不适应性。近代中国的落后激发了人们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渴求,因此广大民众亟需探索一种新的语言工具来推动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傅斯年强调语言变革的必要性时曾指出: “我们在这里制造白话文,同时负了长进国语的责任,更负了借思想改造语言,借语言改造思想的责任。我们又晓得思想依靠语言,犹之乎语言依靠思想,要运用精密深邃的思想,不得不先运用精邃深密的语言。”[2]伴随着翻译作品的不断涌现,大量的外来词汇被引入中国,新词语、新表达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白话文的语言体系,有力推动了白话文的传播和发展。
三、发民言,抛弃文人大夫的文言文“专利”
新的时代,新的命题,必然要有新的语言。“如何找到一种新的语言来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达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20世纪亟待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具有贵族化倾向的文言文似乎已成为文人大夫的“专利”,于无形中滋生了一种语言上的等级制度,使广大民众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然而,“在一个国家与社会都处于大变动的时代,真知灼见不可能只为权势力量所垄断,广开言路不仅是一切真正的历史进步的起点,也是任何形式的政治‘合法性获取的必要条件。”[3]因此要启蒙全体国民,就要打破这种话语垄断的局面,变革文言,建构新的启蒙话语体系。翻译的发展为处于形成过程中的白话文提供了参考和模仿的对象,极大地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和完善。
四、翻译与语言再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恩格斯曾说过“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4]这一论述充分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发展---批判---再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因为某一阶段的不完善就消失不见,也不可能因为某一阶段的“完美”就止步不前。白話文放在当时革命运动的大背景下看来具有其进步意义,但若要适应当今的时代环境确实需要不断进行发展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葆生机和活力。
季羡林曾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从未干涸的原因就是不断有新水的注入,而在所有的新水之中“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5]此外,我们现在似乎存在一种“偏食”现象,很多人将注意力大量放置在英美文化作品上,但先进文化绝不是只有英美有,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现代汉语发展的着眼点不应只停留在欧化上,而应放宽眼界,借鉴世界各国语言来促进汉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结语:
当今时代,汉语的再发展仍然离不开翻译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仍需要借助翻译不断吸收借鉴外语中的词汇、语法以及篇章资源,以促进汉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借鉴并非盲目借鉴,而是在保持汉语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语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语言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 论译书[A].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 翻译研究论文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傅斯年. 怎样作白话文[J]. 新潮,1919,1(2).
[3]孔飞力.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 陈兼,陈之宏译. 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13,1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8.
[5]季羡林. 中国翻译词典序[J]. 中国翻译,1995,(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