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黔滇川旅行记》中的成都

2018-07-28李娜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成都

摘 要:民国时期,许多学者、政要以及旅行者爱游中国各地,留下了众多的旅行记,成为我们了解民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薛绍铭所著《黔滇川旅行记》记录了黔、滇、川三省的社会、民俗、教育、经济等诸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薛绍铭先生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来描写成都,形成了特有的样态。本文拟从《黔滇川旅行记》中作者对成都的印象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黔滇川旅行记》;成都;印象

作者简介:李娜(1993-),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薛绍铭和《黔滇川旅行记》

作者薛绍铭,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北社。薛绍铭是他的笔名,原名薛作枢。1920年入漯河明德教会中学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1932年在濮县教育科任职。1937年被害。

《黔滇川旅行记》是作者《全国旅行记》之中的后一段。民国二十四年,作者由广西入贵州,由贵州转云南入四川,就其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这本游记。该书序言讲述其成书经历,正文分九十九节,记叙黔、滇、川三省之地理、民俗、经济、政治等事项。

二、《黔滇川旅行记》中的成都

《黔滇川旅行记》内容丰富多样,精彩有趣。作者在这本书的第九十一节中写出了自己对成都的印象。

(一)畸形的繁荣

薛先生在书中写到:“这个都市出现了暂时畸形的繁荣。”且“全城无论哪家旅馆,客都是住得满满的,房价是五倍的高涨。饭馆、澡堂,获利倍徙。其他如纸店、布店、洋货店,生意都不错。”[1]

薛先生说得不错,这时候成都确实出现了暂时畸形的繁荣。“1912年3月11日,成都四川军政府与重庆蜀军政府正式合并,建立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以成都为省会,故成都成为民国初期四川的政治中心。”[2]成都是省会城市,是比一般的城市要繁荣些。而且在1934年,成都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川政归于统一,四川省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成都市的商业情况有所改观。

(二)建筑落后

薛先生对成都的第二个印象是觉得成都的建筑落后。书中写到:在成都街市上见不到两层以上的洋式商店,就是在最繁盛的春熙路上,所有商店仍多是矮矮的房屋。如果在建筑上比较,那么成都是要比重庆落后二十年。

自清末至民国年间,受城市发展以及战后重建等因素,成都先后修建了包括居民在内的大量房屋建筑,这些建筑主要继承和延续了清代以来的传统建筑模式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结构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多以传统的手法布局,建筑则多就地取材。民国年间,成都的建筑还大都是木制,比起沿海的城市,是落后些。民初,重庆开埠,成为四川与外部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经济得到发展,建筑方法、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且在刘湘掌控四川省军政大权期间,刘湘长期驻守重庆,因而成都作为省会的地位虽没变,但大权有所旁落,从而对成都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因此重庆的建筑比成都先进些。

(三)人口稠密

薛先生对成都的第三个印象是人口众多。他在书中写到:“成都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在二十余里大的城圈里,到处人都是住得密密的。”成都是平原,且土壤肥沃,有岷江水的灌溉。能养活很多人,人口较其他山区人口要多些。

“民国建立以来,成都人口呈现总体增长的态势,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外,因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成都吸收大量内迁难民,人口数量到达高峰。”、“1933年,成都市人口已经突破40万,比1926年人口37万(修订数)净增7万多人,是前16年净增长人口数的2倍多,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25.4%。”[3]薛先生是1936年左右到的成都,离这次统计已过去3年了,相信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也就难怪薛先生觉得成都人口稠密了。

(四)“终日不举火”

“终日不举火”是成都留给薛先生的第四个印象。他在书中写到:“住在成都的人家,有很多是终日不举火,他们的饮食问题,是靠饭馆、茶馆来解决。在饭馆吃罢饭,必再到茶馆去喝茶,这是成都每一个人的生活程序。饭吃得还快一点,喝茶一坐三四个钟点。成都饭馆、茶馆之多,是中国任何城市都比不上,而且每个饭馆、茶馆,迟早都是挤得满满的。”薛先生对成都人的生活习惯还真是观察入微。

李劼人也曾写道:“坐茶铺,是成都人若干年来就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4]成都人,很多都是在茶馆喝茶,聊天或者把自己的活带到茶馆做。以至于到了饭点就在饭馆吃,或者到外面的小摊上吃点东西,更有甚者直接叫外卖到茶馆吃,他们都是吃了饭,继续喝茶、聊天。以至于自己家都是终日不举火的,有些人还洗了脸,泡了脚才回家。成都人当时用的燃料主要是木柴,但是价钱较昂贵,所以很多普通人家不愿生火,觉得不划算。

三、结语

薛绍铭所著的《黔滇川旅行记》中所描写的当地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经济、民俗风情等情况,对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西南地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然也加深了我们对民国时期成都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2]何一民.成都通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3]何一民.變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劼人.李劼人选集(第一卷)[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成都
Liobagrus chengduensis,a new species of torrent catfish (Teleostei:Siluriformes:Amblycipitidae) from the upper Changjiang River basin in southwest China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七年后再入蜀 成都街头走一走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春天来了,到成都的周边走走
成都
古今共存的成都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
成都,Can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