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元杂剧中的儒商形象

2018-07-28刘娜汝孙惠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元杂剧道德品质

刘娜汝 孙惠欣

基金项目: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暨第九届本科生科研项目;《延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延大校发〔2016〕89号)。

摘 要:杂剧作为元代兴起的戏曲文学,出现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商人形象,元代56部杂剧中有11部杂剧从正面塑造了商人形象,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有着高尚道德和崇高精神的儒商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有《东堂老劝破家子弟》中的李茂卿,《裴度还带》中的王员外和《合汗衫》中的张员外与张孝友,从这些商人身上可窥探儒家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元杂剧;儒商形象;道德品质

作者简介:刘娜汝(1997-),女,汉,山东省人,延边大学本科生;指导教师孙惠欣,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

在元代,我国的戏曲艺术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正如游国恩评价的那样“和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话本、说唱、戏曲等文艺形式,在北宋时期本已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时则占有文坛主位。”[1] “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2]

元杂剧类型丰富多样,据考证,其中涉商题材的作品共有56本,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商人形象。在唐宋以来戏剧形式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受元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上元代科举的几乎废弃,商人便成为元代不容忽视的群体,据统计,在56部元杂剧中共塑造了79个商人形象,其中,有11部元杂剧中塑造了儒商形象。他们具有传统的儒家文化气息,并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恪守商人伦理。正是这些儒商的出现,改变了之前文学作品中鄙视甚至嘲讽商人的态度,商人这一群体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尊重,影响至今。

一、诚信不欺的李茂卿

儒家认为,立身处世,应当以“诚信”为本。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谈到:“以四教:文、行、忠、信。”他把诚信不欺作为自己教育的四个重点之一,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也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他认为追求诚信是做人的道理。可見儒家十分重视诚信的价值,即所谓“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

到了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3]为了生计,一些人选择了经商。儒生的加入提高商人整体的文化水平,使商人的形象得到了改变,并出现了以《东堂老劝破家子弟》中李茂卿为代表的儒商形象。

李茂卿早年以经商为生,多年辛苦奔波积攒下了一些家产,但是他从不计较钱财,从未贪得无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里,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如他所说“则理会的诗书是觉世之师,忠孝是立身之本,这钱财是倘来之物”。基于此,赵国器才可放心将五百两银子和不孝子扬州奴托付于“有古君子之风”的李茂卿,而李茂卿也恪守了对朋友的承诺,用行动践行了儒商的风貌。

赵国器将家产和儿子托付于东堂老李茂卿不久后便去世了,在他死后,其子扬州奴在朋友的引诱下,将田业屋产、解典库和奴婢等都卖给了别人,将家财挥霍殆尽,落得个受穷的下场。幸好李茂卿受赵国器所托,暗中将赵家的家产转买回来,为他守住家产。“我存下这一本账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物件,尽行在上。我如今一一交割,如有欠缺,老夫尽行赔还你。扬州奴听者!(诗云)你父亲暗寄雪花银,展转那移十数春。今日却将原物出,世间难得俺这志诚人。”在扬州奴最受穷无助的时候,东堂老李茂卿将友人赵国器的财物一一交还给原主,并教导其子扬州奴走上正途,遵守了对朋友的承诺。

李茂卿不仅帮扬州奴守住家产,还教育扬州奴改掉好逸恶劳、挥霍浪费的恶习,勤劳经商;最终还遵守信义,将家产当众如数归还扬州奴。正如陈小珏在文章中评价的那样“出自商人内心的道义感——对朋友诺言的遵守,所谓一诺千金。而这种信义,正是儒家礼仪道德所推崇的内容之一。他们身上,已然具有了儒者恪守尊礼的风范。”[4]东堂老李茂卿诚信的品质历久弥新,值得后人学习。

二、乐善好施的王员外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社会群体”[5],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与金钱为友,一门心思地向“钱”看。唯利是图、贪财好色、为富不仁,似乎成了商人的代名词,如《对玉梳》中的棉花商柳茂英,《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中的茶商冯魁等。但在元杂剧中,也出现了像《裴度还带》中王员外一样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商人形象,这显得弥足珍贵。

《裴度还带》作者是关汉卿,其主人公王员外在汴梁城中开着一个个解典库,家中颇有资财,是一个富贵的商人。他有一侄儿裴度,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王员外见他生活困苦,想带着他一起做生意,但裴度断然拒绝了王员外的一番好意,沉迷于科举。王员外的夫人见裴度不领情便打算不再管他,但王员外始终惦念他这一侄儿,在了解到裴度志在科举后,王员外表面上用言语刺激他让他做生意,实际上是想让他发愤图强,早日成功。裴度去寺中读书的时候,王员外也在暗中扶持他,拜托寺庙长者照顾他,他所做的这一切从未告诉裴度。在裴度功成名就之后,对王员外仍有一丝怨恨之意,因为在他心中王员外始终是那个只会羞辱自己的姨父,即便如此,王员外也未有丝毫的辩解,最后还是寺中的长老告诉裴度王员外为他所做的一切,一直观照裴度在寺中的饮食,并且赠予裴度上朝赴选求官去的骏马。裴度这才知晓真相,对王员外不胜感激。

《大学》有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儒家向来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他们认为仗义疏财能修养自身的德行,《裴度还带》中的王员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对裴度给予无私帮助却不求回报,颇具儒家风度。

三、重义轻利的张员外父子

儒家认为重利非君子所为,乃小人之举。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何必言利”“舍生取义”,再到荀子“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儒家先贤们都对“义”与“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人皆有好利逐利的本性,本性难移,因而,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身上总是散发着浓厚的重利气息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元杂剧中出现了像《合汗衫》中张员外父子一样重义轻利的商人形象,这对改变人们对商人形象的传统的思维定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汗衫》的作者是张国宾,剧中的主要人物是解典铺张员外与其子张孝友,张员外父子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两人做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如一名叫陈虎的汉子因无钱付账被店家在大雪天赶出门外,张员外父子见他衣着单薄冻倒在地上,心生怜悯,便主动上前救了他。父子二人笼火让他取暖,热酒菜让他填饱肚子,热情招待。不仅如此,张孝友还认他作义弟,赠予他绵团袄,并多给了他些盘缠,愿他早日为官立身。

张员外父子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从不计较盈利得失。他们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商人偷奸耍滑,贪小便宜,自私自利的形象特质,同时,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善良仁厚、重义轻利的品质也值得后世褒奖、学习。

在元代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元杂剧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使得后世文学作品对商人形象的塑造也更加多样化,影响深远。“中国商贾小说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经济生活,他所表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突出表现了‘儒商互补,理欲并重的特色。这对于今天正在努力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今天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和新的商业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镜鉴。”[6]元代杂剧中的儒商形象,充分展现了儒家文化与商业结合后互补互利的关系,无论是东堂老的诚信不欺,王员外的乐善好施还是张员外重义轻利,这些儒商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了一股良好的风气,破除了长期以来因受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而强加给商人的种种偏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们的优良品质值得现代商人发扬,他们的高行义举值得现代商人学习。

注释: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5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4页.

[4]陈小珏,《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第18页.

[5]邱绍雄,《论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诚信》,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31页.

[6]戴金波,《探寻中国古代商人的文化精神》,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32页.

猜你喜欢

元杂剧道德品质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网络流行歌曲对农村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好奇”的代价
跨文化交流对元杂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