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漫步遐想录》的思想启示
2018-07-28凌玲
摘 要:1776年,卢梭开始了一种自足式的写作,这就是《漫步遐想录》,它是一篇标准的独语散文,其中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如何自我剖析和在自然状态下摆脱无谓的烦恼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我剖析;自然;思想互动
作者简介:凌玲(1997.2-),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河北大学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
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热爱自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生命和思想的养分。卢梭对自然的热爱,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同样,在作品中,卢梭也不再因世人对自己的误解为自己申辩,而是与自然进行交流,对自我内心进行深入剖析。在作者与自然及自我进行思想互动的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得到了安宁,读者亦可从中得到思想的洗礼与升华。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正如他自己在漫步之一中所描述的,此时的他“孑然一身,既无兄弟,又无邻人,也无可去的社交圈子。”[1]造成卢梭孑然一身的原因主要是:《爱弥儿》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致使卢梭遭到迫害;其次,小册子《公民们的感情》揭露卢梭抛弃亲生孩子,并要求对卢梭处以极刑。一系列的迫害及外界的攻击,使得卢梭的内心变得极其敏感,以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真的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晚年的卢梭寓居于巴黎普拉特里埃街五楼一套简朴的小套房里,每天他都会去巴黎近郊散步。《漫步遐想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真实地记录了晚年的卢梭在漫步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想。在对人生新的回眸中,他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高度,并跨越了尘世的烦扰与纷争。
卢梭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反复强调自己生来就不适合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但他的很多观点及思维仍然有助于我们在这社会中为自己寻觅一方净土。作为卢梭的独语散文,从他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剖析,与心灵深处进行对话中,他的乐观精神为我们所珍视。在被所有人孤立之时,他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因为他懂得从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已不能使我的处境更糟,也就不能再使我产生什么恐慌。”[2]这种乐观主义思维在现實生活中大有用处。当我们明了使我们身心备受煎熬的事已黔驴技穷时,这会使我们变得镇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为外事所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卢梭却一语道破天机“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要想把懂得怎样追求幸福的人置于真正可悲的境地,那真是非人力所能及。”[3]对幸福真谛的顿悟使得卢梭不再戚戚于世人的误解,亦不汲汲于名望,但这个前提是我们的源泉得不竭。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以确保幸福的活水能够源源不断。梭伦晚年反复吟咏“我年事日长而学习不辍”。学习的内涵是多彩的,书本,前人的经验,自身的经历,这都是学习的范畴,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需进行一场思想的深入考察,人之所以不朽,源于其思想,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我有过短暂的得意幸运的时刻,他们却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深刻持久的愉快的回忆,与此相反,在我一生中的苦难日子里,我却总是满怀温馨、感人、甜美的感情,这些感情为我悲痛的心灵的创伤抹上香膏,仿佛将痛苦化为快感。”[4]卢梭不愿为了所谓的幸运时刻而失去独立的人格,这仿佛是对那个时代的讽刺,却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警告呢,受过的伤会长成疤开出美丽的花,被腐蚀的人格孕育出的是思想的空虚与堕落。短暂的得意与永恒的思想芬芳,我们需要有一颗坚守孤独的心。
自然是心灵的哺育者,也是天然的疗养师。在被世人攻击的日子里,卢梭选择了走进自然,每一次碰到没见过的草,搜集到新的标本,都让他体会到纯真的乐趣,即使是身受痛苦压抑,自然也可使身心沉湎于轻快甘美的享受中。卢梭对圣皮埃尔小岛上生活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礼赞。它使人既不回顾过去,又不瞻仰未来,既无所求也无所畏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样一种境界。这种感觉就如我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着迷,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是为了映衬自然的可亲可爱罢了。在自然中思考, 才感到和天地万物真正融为一体,跟整个自然打成一片。人和自然竟可以如此交融,心居然可以这样轻装上阵。
卢梭在写此书时已被认为患有较严重的被害妄想症,但这并没有使此书的艺术与思想成就因此而逊色。当然其中不乏有些诞妄之语,在此仅取其可供借鉴之处。这部最后的《遐想》,很像一只老而忧郁的夜莺在森林的寂静中唱出的美丽的歌曲。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页。
[2]让-雅克·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3页。
[3]让-雅克·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8页。
[4]让-雅克·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