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继承与创新

2018-07-28王慧鑫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继承村上春树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后现代视阈下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扬弃》(项目编号:WY2017063—C)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村上春树既是日本人气作家,又是美国文学翻译家。他的作品虽然以日本社会为舞台,却充满了美国元素。在众多美国作家中,他最喜欢的作家是菲茨杰拉德,从某种意思上来说,村上春树的成功与菲茨杰拉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对比分析,结合二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探求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继承;创新

作者简介:王慧鑫(1984.12-),女,汉族,吉林省梨树市人,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部日语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學、跨文化交际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

村上春树既是日本人气作家,又是美国文学翻译家。他的作品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他的作品中虽然以日本社会为舞台,读起来却充满欧美小说的感觉,甚至一度被称为“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1]。似乎比起日本文学,美国文学更加受到村上春树的青睐。同时,村上春树通过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深入研究、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在众多美国作家中,对村上春树影响最大的作家当属菲茨杰拉德。他曾说“如果我没有读过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那么我至今写作应该是另外一种风格吧,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2]可以说,村上春树今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离不开菲茨杰拉德的影响。

一、相似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共鸣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随着美军进驻日本,美国文化也在日本流传开来。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爆发大规模青年学潮运动,由于种种原因,运动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失败使得包括村上春树在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们心理受到极大的创伤,以至出现悲观、迷茫的情绪。而菲茨杰拉德所处的“爵士时代”则是消费主义横行、空虚迷茫的时代。一战结束后,美国因远离欧洲战场,非但没有因战争受到损失,反而在经济上出现了繁荣景象,使得当时的青年们只顾物质享受,丧失精神家园,一度出现空虚、迷茫的状态。菲茨杰拉德用其作品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村上春树初次接触、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时正处青春年少之时,而此时的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还尚未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中,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被认为是叛逆的,不符合社会潮流的。而村上春树却十分欣赏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大体是因为菲茨杰拉德作品中所体现的空虚、荒诞与迷茫恰好符合村上的内心,使之产生共鸣。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相同的背景与经历会使接受者进一步认同所传递的文化,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作。而村上春树所处的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与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爵士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受到影响的村上春树将物质水平高度发达,缺失精神世界的失落感、悲哀感在其作品中完美演绎出来。例如村上春树在作品《象的失踪》中,表达了都市人精神的空虚。作品围绕着小镇动物园中的一头老年大象展开情节。因动物园经营遇到了困难,因此园方打算将园中的动物转手,但因这头大象年老体衰,没有人愿意接受它。最后,因饲养它的土地在它死后可以变卖,镇议会决定领养它。突然有一天,大象失踪了。而只有“我”知道真相,但因为“我”认为没有人会相信“我”的话,所以“我”选择了隐瞒。最终,这件事逐渐被人们遗忘。村上春树用荒诞的讲述方法将非现实的情节与现实性细节相结合,表现作者对只重物质利益的世界的一种批判。

许多人说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中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子,这样说虽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我们也确实无法否认菲茨杰拉德对村上春树的影响。只不过,村上春树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了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技巧,而是从心灵深处理解、认同了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理念,同时将自己的体验融入进去,并与社会大背景相结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二、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创作理念的继承

作为日本人气作家,村上春树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通读他的作品便会发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美国元素。在众多欧美作家中,菲茨杰拉德对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在创作主题方面,用都市文学来概括村上春树作品的风格再合适不过。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中,将日本在20 世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现出来,深刻反映了都市青年的生活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而菲茨杰拉德也通过作品塑造出追梦的主题。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为了所谓的梦想,不断的努力和冒险,但最终也未能在上流社会赢得他所想要的尊重,最终,梦想破碎,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这也正是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与虚无主义的体现。同样,在《挪威的森林》中,当渡边给绿子打电话时,渡边四下环顾却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看见的都是不知道将要去往何处的男男女女。这种描述所展现出的悲伤与茫然与菲茨杰拉德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造就的悲剧有太多的相同之处。

其次,在艺术风格方面,无论是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还是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音乐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村上春树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元素,披头士、查尔斯、迈克·杰克逊、《月亮河》、《水色恋情》、《普通人》等,而且他还经常直接在作品中引用歌词,甚至直接用歌曲名为作品命名,如《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等。其中《挪威的森林》原是披头士乐队的一首代表作,村上春树用这首歌曲为作品定下了一个有关青春有关回忆有关追求的感情基调。

同样,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也充满着音乐符号。例如在《夜色温柔》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出现了20多次,小说里提到最多的是管弦乐,此外还出现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作品中第三章中出现超豪华的乐队,“双簧管、长号、萨克斯管、大小提琴、短号、短笛、高低音铜鼓,应有尽有。”此外,菲茨杰拉德也曾在作品中多次直接引入歌词。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符,使读者在心灵上引起共鸣,从而不断地唤起读者内心的感觉与情绪,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为读者创造一个可以带来无穷想象的世界。

最后,在叙事视角方面,村上春树大部分作品中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菲茨杰拉德的叙事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斯普特尼克恋人》、《意大利面条年》等作品中均存在此叙事特点。在《挪威的森林》中,用主人公的回忆展开对整个故事的讲述。渡边在作品中既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作品中通过他的第一人称叙述,一个个人物登场,上演属于他们的故事情节。对菲茨杰拉德而言,“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是他典型的叙事手段,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尼克与渡边一样,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作为叙述者,尼克时刻把握“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的原则,用不同于单纯的参与者的角度,为观众讲故事。这种叙事视角避免了枯燥的讲述,使故事内容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眼球。

三、村上春树的创新

众所周知,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美国元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对美国文化的熟悉与了解。但村上春树能够在出版业不景气、不读书的时代成为畅销书作家,并在全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作品中既富含能够吸引欧美读者的美国元素,又含有特有的古老的东方神韵。这一点也正是村上春树创作过程中的创新之处。

首先,在小说语言方面,村上春树借鉴菲茨杰拉德的写作风格的同时,保留了日本传统的叙述方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用一种冷静、客观的语气讲述作品中发生的故事。通读整部作品甚至会感觉到讽刺与幽默都变成了客观的事实。而与菲茨杰拉德相比,村上春树的语言则多了一丝幽默与调侃,并在幽默的同时,带来丝丝感伤。比如在《挪威的森林》中,绿子讲述父亲在母亲去世之后,一个人去了语言不通的乌拉圭,甚至说不如让绿子和姐姐替母亲死了。读到这里,不免心疼看似快乐、孩子气的绿子。村上春树这种对荒诞、无奈的事情的调侃方式与菲茨杰拉德截然不同。村上春树的语言风趣、幽默,同时充满节奏性,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与思维方式,但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作家,恐怕与他作品中某部分能直击读者内心密不可分。

其次,在小说题材方面,村上春树所选择的题材是具有创新性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作品,小说以城市生活为主题,通过描述美国大背景下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都市人在物质发达背后的空虚与迷茫。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雖然也以都市作为背景,但却没有大面积的将笔墨置于对都市生活的描写上,同时,作品虽然讲述的是都市青年的生活,但与都市相比,他们更喜欢田园的生活。村上春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都市青年在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的迷失表现出来,他们在不断追寻自我,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最后,在文化层面,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只存在美国元素,而村上春树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精髓完美融合,构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可以说,他的作品是东西方的融合,是传统与后现代的融合。

四、结语

从欣赏到接受,从借鉴到超越,村上春树将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完美的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为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一方面他欣赏菲茨杰拉德,模仿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方面他又突破了日本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吸收西方文学的精华,在跨文化背景下,将二者完美融合,打造独特的创作风格。

村上春树曾说,认为他的小说不是日本式的小说这个观点似乎有些肤浅,他说虽然自己用不同的风格与不同的材料写作,但是他用日语写作,在为日本的社会和日本人写作。他说不想仅借用西方的创作风格与准则,而是想从内部改变传统日本文学的创作方式,也就是说他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准则。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开始于对以菲茨杰拉德为首的美国作家的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有意识地汲取美国文学中的优点,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东西方文化相融合、创新,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村上春树。

注释:

[1]加藤典洋、三浦雅士编:《群像日本作家第二十六集·村上春树》,日本小学馆,1997,57.

[2]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的体验[A].菲茨杰拉德作品.最后的城市[C].日本:中央公论社,1984.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美〕菲茨杰拉德著,贾文浩,贾文渊,译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4]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5]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孙景尧等主编,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菲茨杰拉德继承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