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2018-07-28袁兴广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摘 要:“君子”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追求的理想化人格,是《论语》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试图分析何为君子之道、如何践行君子之道,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论语》;孔子;君子之道

作者简介:袁兴广(1993.9-),男,河北辛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3

“君子”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追求的理想化人格,这是《论语》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一词总共出现107次,涉及到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进而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君子的养成是遵循一定道路的。笔者认为,“君子”之道即为“仁”之道、成圣之道;“君子”之道上的人能够做到勤勉于学、言行一致、内省修己、胸怀天下;“君子”之道上的人能体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1]40的精神力量。

孔学思想概念的宗旨和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引)他把“仁”作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因此,孔学的君子之道,即为“仁”之道、成“圣”之道。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74意识是说,只阐述先贤作品而不进行创作,以相信的态度热爱古代先贤文化,这也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先贤遗留下来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求到自身的“君子”之道。

一、何为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人自身的修身之道,所谓的修身之道即:孝弟为君子之本;知礼为君子的具体措施和目的;忠恕为践行君子之道的方法。

(一)孝弟为君子之本

百善孝为先,孝弟为君子之本。“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其根本,根基确立了,“道”自然就会产生,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便是君子的根基,这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下生而为人所首先要明白的道理,只有君子做到“笃于亲,”才能够做到“兴于人”。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亲人都不能够善待,又怎么能要求他善待别人呢。

君子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15意思是说,养活自己父母的能力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严肃侍奉父母的态度。当自身父母有做得不对的行为也要轻微婉转地劝止,即便自己的心意没有被顺从,仍然恭敬地侍奉父母,不触犯他们。因此,侍奉父母不仅要有良好的外在行为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发自内心地恭敬孝顺。

当自身为理想奋斗追寻的时候要“游必有方”[1]43,而且父母的年纪要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44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父母安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8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的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够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坚持下去,并且不加以改变,那么可以说他做到孝顺了。这就告诉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感激、孝顺自己的父母,即便是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仍能够长时间的坚守自己的志向。

(二)知礼为君子的具体措施和目的

知禮为君子的具体措施和目的。“美国芬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2]130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1]25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不懂得礼,是不会怀有仁德的,也就不能够成为君子。颜渊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38颜渊进一步追问关于仁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38这就是说,不合乎礼仪的事情就不要去看,不合乎礼仪的话就不要听,不合乎礼仪的话就不要说,不合乎利益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一个人要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只有遵守这种规范的交往方式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在行为上不会有所差错。

君子以礼为质,求和为贵。孔学中的礼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存在不合理成分,但在当时礼乐崩塌的社会情况中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礼”。“礼”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培养人具有一种恭敬的态度,使人能够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15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8。这说明礼的作用也在于求取和谐,以礼来规范社会中的人,约束人的行为,从而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三)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人成为“君子”的方法。“《里仁》篇记载,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弟子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522这就是说孔学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忠和恕。冯友兰先生认为“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4]45而如何行仁,则在于推己及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72也就是说,在考虑自身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自己能够做成的事也要能够使别人完成,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这样做的话就算是做到了“忠”,即“尽己为人”。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尽心竭力地履行道德责任与义务。“忠”不仅仅包含着“忠”于自己,而且也蕴含着“义”于他人。考虑自身是忠于自身所坚信的道路,考虑自己完成的同时也想着让别人完成,这便怀有着对他人的“义”,而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145。

“恕”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自己不想去完成的事情,也不要强求别人去完成。“恕”在《论语》中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它涉及到的是爱人的态度”[5]58,如果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胸怀宽广,试着去原谅他、宽容他,这样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因此,按照孔子的说法,一个人不仅仅要做到“忠”,也要做到“恕”;既要忠于自身之道,又要义与他人;既要宽慰自己,又要宽容他人,只有做到了“忠恕”,也便实现了“仁”,也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

综上所述,君子之道上的人首先知道孝悌,能够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心怀感恩之心;其次能够懂得礼仪,这样便会知道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与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最后能够做到忠恕,忠于自己、义于他人,宽慰自己、善待他人,拥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才能说开始接近仁德、逐渐成为君子。君子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人一步步了解自身、理解他人、体会社会的过程,是人的认识与行为不断深化的表现,是人的主体性充分显现的过程。君子之道离不开人的身心体悟,人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二、如何践行君子之道

当人知道何为君子之道后,那么就可以说人具备了一定的“君子”思想,但却并不具备君子的涵养。当一个人拥有思想以后,往往会伴随着映现其思想的行为。英国作家查·艾霍尔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既然当人具备了一定的“君子”思想,决定要成为君子,那么“君子”应该表现出勤勉于学、言行一致、反省改过、胸怀天下的行为。

(一)君子勤勉于学,进德修业

君子能够做到勤勉于学,进德修业。孔子将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矣;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199虽设想存在“生而知之”的圣人,却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1]83虽宣称“天生德于予”[1]82,然而却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81。因此他一生学而不倦,而且将学习视为快乐之事。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告诫学生,要求学生为学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君子为学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做到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8认为学习以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思考又必须要根据其所学,君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226。因此,他极力提倡“温故而知新”[1]17,对待流传下来的文化要“学而时习之”,同时还要“每事问”,要“不耻下问”,反对只进行思考而不进行学习,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190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仅仅要进行思考,要用心行动,并且要时常进行复习巩固,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可能获得新的知识。

(二)君子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6]79孔子讨厌言过其词,说:“巧言令色,鲜为仁矣”[1]3,要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44。这并不是要求人不要说话,而是要求人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责。人要将自己的目标装进心里,要怀有谦虚谨慎的心态,当自身的目标完成以后再说给世人。

君子无信则不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驱不及舌”[1]43,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言而有信,就不能够立身于世。孔子要求学生为人做到“谨而信”[1]5,说话要诚实可信;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做到“言而有信”[1]5。君子一方面要做到言而有信;另一方面也要“贞而不谅”,也就是说,大信合乎于道义,小信不一定合乎于道义,“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191,要懂得通达变权。君子还要讲究说话的方式与技巧“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184。

(三)君子反省修己,勇于改過

君子能够善于反省,勇于改过。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3,而且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诉者也”[1]59。(《论语·公治长》59)这就说明君子要善于适时反省自己,对待他人好的行为就要学习,自身所拥有的缺点就要善于改正。当人能够做到“内省不疚”[1]140时,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忧愁和恐惧的了。

君子应该勇于修正自身的行为。君子的道路是漫长的,在成为“君子”的过程中人难免会犯错误,“过,则勿惮改”[1]6君子之道也。如果“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190。小人对于过错一定会加以掩饰,要有承担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决心。“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230这都说明人都可能存在错误,要能够发现错误,并在今后的行为中改正错误。

(四)君子胸怀天下,为仁由己

君子能够胸怀天下,为仁由己。君子应该具有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且能够时刻准备着担当重任。即便是生命可能遭受损失,但是为了自身道义、为了天下人,献出生命也是值得的。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以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1]184。如果“士而怀居”[1]164,那么便不配做读书人了,也便不配成为君子。

君子应该自己主动地去践行自身的君子之道,即所谓的为仁由己。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85,这说明每个人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君子的养成是要依靠本人的决定以及现实的努力的。只有自身的行为正当,才能够使别人信服,众人才能够支持拥护他,故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52。

君子在践行自身的君子思想的时候,首先离不开对知识的学习,并且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采用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其次,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摆正自身身份,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再次,要时常进行反省自身,知错能改,不断完善自身;最后,要胸怀壮志,坚定不移的坚守自身的君子之道。

三、君子之道的最终追求

君子所具有的德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190,这就说明君子之道是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道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身所向往的君子,君子“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1]109。当人了解何为君子之道并践行君子之道的时候还不能算得上君子,就如同孔子所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187到死都没能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受到称述,那么君子应该引以为恨。真正理解君子的人,会用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而践行君子之道,如何评价只是他人所进行的,而自己所要做的是践行自己所认为的君子。

(一)知命而精进

知道命运,更好的行动。行走在君子之道上的人们,要明白自身所处的位置,即所谓的知命,知命之后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199,也正是因为君子心中怀有对天命的敬畏才能够做到知命。这并不是告诉我们要信仰鬼神,也并不是告诉我们面对自身命运我们无能为力,而是告诉我们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修养的提升自己,能够探求到自身所要前行的方向,这是人自身的内在改变;面对现实生活又存在太多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尚且不能进行解释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人应常怀敬畏之心。但是这并不说自身面对现实的情况就可以不作为了,人应该有能力在这个有限的限度内发挥出其所应有的价值,因此孔子主张重人事,对敬鬼神而远之。“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觉解越深,其人生境界越高,故而对待命运的态度也就越是淡定坦然”[7]32。

当人体会到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体的时候,其个人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够获得体现,才能够不遗余力的践行君子之道,正所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1]42。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所存在的价值,都存在一些只有他才能够完成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在于事情的外在结果,此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177。

(二)君子之道的时长性

君子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形成的。人不可能在一出生的时候就能够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只是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积累有所不同,所以人对君子之道的体悟程度也就会有所不同,但毫无例外,人永远也不能摆脱时间的限制创造出永恒。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思考、去踐行自身所理解的君子之道,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却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时间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出生或死亡而停止或终结,但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每个人都可以取得不同的成就。要想证明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对还是错,只有交付于时间才有可能获得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无欲速,无间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157。

(三)君子之道的恒常性

君子的养成需要恒常不断地坚持。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158人没有恒心就不要去做事、也不要去进行占卜。因为即便是占卜到好的结果,自己有可能整日憧憬在美好的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当中,对当下应该去做的事情却不去做,好的结果也可能会成为坏的结果。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8]151“须知灾祸阿,幸福就依傍在边上;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其中”[9]86当人踏上君子之道后在修身的同时反省自身,而且要长期地坚持下去。君子不可以不具有坚强的毅力,因为其负担沉重,所前行的道路是值得一辈子所践行的。在坚持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也可能会收获鼓励与掌声,但所有的一切都将会过去,而自身所习得的知识却将终身受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君子能够在自身的道路上从一而终,即便是遭受贫穷也能够坚守自身志向,而小人“穷斯滥矣”[1]182。

综上所述,君子的养成之道并不是单一的、非理性的、封闭的,而是多样的、理性的、自由的,了解、体会、践行君子之道不仅仅对于个人而言是人在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方面是为自己而活,另一方面也在身边的人而活,这些身边的人就构成了社会,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人有责任与义务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人又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始终摆脱不了自然的规律,离不开物质世界。因此,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也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常佩雨,金小娟.《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J].船山学刊.2010(3)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李振纲.解析《论语》的核心理念:仁[J].现代哲学.2007(5)

[6]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三联书店,2017.

[7]李振纲,刘丽斌.从天明鬼神看孔子的人文情怀[J].河北大学学报.2016(4).

[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经注校釋[M].北京:中华书局,2016.

[9]李振纲.老庄易“三玄”浅解[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