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阈下《红楼梦》中的“家族——植物”隐喻研究
2018-07-28许丹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红楼梦》两版英译本中的植物隐喻翻译”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7YXJ141)。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作为认知手段而非简单的修辞方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以《红楼梦》为语料,整理出其中的植物隐喻,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家族是植物”为主要隐喻类型,从静态映射、动态映射方面划分出三个子隐喻,并结合地理疆域、历史风俗等因素探讨出此类隐喻类型下的认知动因,以期推动认知语言学在我国的本土研究,并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关键词:植物隐喻;子隐喻;《红楼梦》;认知动因
作者简介:许丹(198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3
1、引言
認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中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跨域映射(mapping)就是人们利用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的过程(Lakoff & Johnson, 1980)。
隐喻是概念系统内的跨域映射,跨领域表明隐喻的映射是系统性的。本文中的植物隐喻,就是利用“植物”的概念系统作为源域,通过其对目标域“家族”的映射,使目标域得到理解。
我国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进行的解读,多基于《红楼梦》文本,以故事、诗词、语言、人物等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也兴起各种多元化的解读,如《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戏曲、医药等;也有关注到其中的各种自然意象的研究,如植物花卉等方面的分析,但多数是从文学或修辞的角度(李虹、张云,2017)。
我国目前鲜有以《红楼梦》为语料的认知隐喻研究,且鲜有以“植物”为源域的概念隐喻研究。《红楼梦》作为我国经典文化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汉语言文化中的认知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植物意象在《红楼梦》中在篇幅上占有很大比重,植物有根有叶,有荣枯、有生死,与家族结构以及兴衰变化形成了多方面的映射,而贾府的家族兴衰也正是《红楼梦》的主线之一。
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为语料,对文中与家族有关的植物隐喻进行整理,在“家族是植物”隐喻系统下,划分出三个子隐喻——“家族基业是植物构造”的静态映射,以及“家族兴盛是植物繁茂”和“家族衰败是植物凋零”两对动态映射。此外,本文还将结合地理、风俗等因素,探讨此类隐喻类型下的认知动因。
2、“家族是植物”隐喻系统
如果用植物映射家族,家族就被赋予了植物的多种特性,即有根有种,有荣有枯。《红楼梦》中贾府的家族兴衰是小说的主线之一,而在这个主线的发展过程中,植物意象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本节中,在探讨家族兴衰与植物荣枯的动态映射之前,笔者将首先讨论家族与植物两个概念之间的静态对应。
2.1 家族与植物的静态映射
静态映射(A is B),强调家族与植物两个域之间的概念上的对应关系,即“家族基业是植物结构”。
例(1)
a. 父母祖宗根基已尽(第一回)
b. 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第二回)
c. 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第五十七回)
d. 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第五十五回)
植物概念系统里不能不提到“根”,映射到家族的概念时,便成了家族的基业之本。因此,“根基”一词已经是汉语中常见的说法,《红楼梦》反复出现的根基,皆是指家族祖上传下来的产业。“根基已尽”——植物的根已不复存在,一个家族必然倒塌;“守祖父之根基”——守住一个大树的根,大树就有生长的可能,家族繁荣就有延续的希望;“现今大富”的状况要排在“根基不错”之后,说明只是眼前的富贵并不足以让人放心,还需根基不错,这就恰如一个大树,只有根长得好,才能真正枝繁叶茂;最后,与根相比,树枝在高处,而众多树枝中又有高低之分,因此,“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 就成了赵姨娘责骂探春的话,映射探春远离赵姨娘一派的家族底层,而亲近王夫人那边的家族高层。
例(2)
a. 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摊赔。(第十四回)
b.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第四十五回)
把家族基业看成是植物,那么“一草一苗”、一草一纸”,就都是家里财富的代名词,然而,与“根”的重要地位不同,“草”是植物概念中最细小卑微的品种,所以,文本中用“一草一苗”这样的词汇来说明,一个家族里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物件也是家族产业的组成部分。
例(3)
a. 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第四回)
b. (赵姨娘)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的下流种子来,也不管管。(第二十五回)
在植物概念体系中,“种子”是后代,没有种子,就必定不能再有繁衍生息。一个家族独生的男性子孙,变成了“独根孤种”,可见这样一个人对于整个家族的重要性。因此,下文的“溺爱纵容”就成了理所当然。而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普遍认知,像赵姨娘这样坏心肠的人,生下的后代(贾环)就必定是个“黑心的下流种子”。
2.2家族与植物的动态映射
除了概念上静态的对应之外,隐喻系统里也存在着动态映射(A-ing is B-ing),强调家族与植物两个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动态对应。本文将其分为“家族兴盛是植物繁茂”与“家族衰败是植物凋零”两个子隐喻。以贾府的家族兴衰为切入点,分析家族兴衰与植物荣枯之间的认知关系。
2.2.1家族兴盛是植物繁茂
例(4)
a. 荣国府
b. 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第二回)
正如“荣国府”的名字本身所暗示的一样,“荣”本指植物的生长旺盛的样子,以“荣”字命名,就映射了贾府出场时的繁荣;b句中,判断贾府不像个衰败之家的依据是“树木山石都还有蓊蔚之气”,“蓊、蔚”二字皆指植物茂盛,因此,树木繁茂就意味着家族尚处于兴盛时期。
例(5)
a.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第十三回)
b. 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上则萝薜荔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第十七回)
c.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 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如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
d. 金門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第十八回)
秦可卿死前托梦,用“鲜花着锦”来预言贾府即将迎来的极致昌盛,即元春加封贤德妃。在随后的第十七、十八回描写为元春省亲兴建的大观园盛况,此时文本中大量出现各种植物描写,荼蘼、木香、牡丹、芍药、蔷薇、芭蕉,薜荔倒垂,落花浮荡,各种奇花异草占据大量笔墨。在对大观园景象的描述中,少见以金银玉器等意象,反而是通过各种植物来映射当时的极度奢华,最后总结性的评价中,以“桂殿兰宫妃子家”与“金门玉户神仙府”并列,来映射处于鼎盛时期的贾府。
2.2.2 家族衰败是植物凋零
例(6)
a.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第一回)
b. 这东西(人参)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自己就成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第七十七回)
c. 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艳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第七十九回).
d. 宝玉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木枯萎,更有几处亭馆彩色经久剥落。(第一百八回)
曾经是“歌舞场”,如今是今日遍地的“衰草”和“枯杨”,通过植物意象的映射,繁华与衰落形成明显的对比;再好的人参也终究会百年成灰,如今虽未成灰 ,也早已是“朽糟烂木”,预示着贾府的内里已经衰败,气数不久将尽;语料c.出自第七十九回,此时的贾府颓势已现,因此,植物开始出现“摇摇落落”的景象,与家族逐渐衰落的过渡阶段形成映射。园中的植物“迥非素常逞艳斗色之可比”暗示着此时的贾府远非昔日的繁荣景象;最后,贾府彻底衰败,“花木枯萎”意味着家族已然荒芜、没落,再无昔日繁华气象。
综合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棵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根——枝繁叶茂——枯萎衰败)与一个家族的变迁(基业——昌盛——没落)形成的映射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从上述植物语料的出处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贾府变迁的关键时期。除去第一回及第五回有统领全篇的功能之外,植物繁茂的语料都出自前几十回,第十七、十八回为极盛;而植物衰败的描写都出自七十七回之后的章节,因此,植物的动态发展就是贾府的家族变迁过程。
3、植物隐喻背后的认知动因
认知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背景。地理疆域等自然环境的驱动、历史文化的传承、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等,都是一定时期内影响人们认知思维的重要因素。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而得以形成之后,便会将这种思维化为特定的常用的隐喻模式,将其植根到语言中,再作为文化而传承下来。
3.1地理疆域因素
我国文明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大河流域草木繁茂,农耕发达。因此,我国属于典型的东方大陆农耕文明。在人们的认知经验当中,草木繁盛之处,社会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富足,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影响了思维方式,继而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因此,汉语言中多见以植物的繁茂来形容昌盛,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雨后春笋”等等。
例(7)
a.“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第一回)
b. 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第五回)
c.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第二十六回)
d. 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都没了的日子还有呢。(第六十一回)
昌明隆盛的 “繁华地”以花、柳的繁茂为来映射;仙界景象比人间要更胜一筹,所以宝玉梦游幻境时,满眼所见的是超出普通花与柳的“仙花馥郁,异草芬芳” ;对潇湘馆前竹子的描写,用的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凤尾形容竹叶,龙吟形容竹管。以“龙凤”这两个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两个意象来形容一种植物,足见植物在当时人们认知中的地位;相对于植物繁茂所映射出的富庶,连“草根子”都没有的时候,可见是穷困到了极致。
例(8)
a. 金陵契好,桑梓情深。(第九十九回)(故乡)
b.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第五回)
植物意象除了可以映射出繁华与穷困之外,在长期的认知影响下,汉语也产生了特定的所指,如“桑梓”指故乡,桑梓情深,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同乡之情的厚重;“白杨村”和“青枫林”指坟地,因此,“人呜咽、鬼吟哦”,加上“衰草连天遮坟墓”,这些映射就可以使得凄凄切切、无限悲凉之意更加突出。
3.2民俗文化影响
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影响下,人们对植物的依赖转化成崇拜与敬畏,便产生了与植物相关的历史典故与民俗文化,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了人们认知中的一种信念。
例(9)
a.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第二十七回)
b. 便命平儿拿出“玉匣记”,着彩明来念。在东南方得遇花神。凤姐道:“果然不错,院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第四十二回)
c. 探春虽不言语,心想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第九十四回)
以上例中可看出,“祭饯花神”是在人们的认知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风俗,人们把植物当成是一种神灵般的存在,对其应怀有崇敬和畏惧之心,既要摆各色礼物,隆重祭祀,又不得冲撞亵渎。“植物神明”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财富,也可以带来病痛和灾难,因此,“花开”本是大吉,但如果是“不时而发”,则在人们心中便成了“必是妖孽”的不详之兆。
4、结语
认知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背景。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让人们明白,隐喻是人的认知思维,人的思维方式来源于人的认知经验。地理疆域等自然环境的驱动、历史文化的传承、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等,都是一定时期内影响人们认知思维的重要因素。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而得以形成之后,便会将这种思维化为特定的常用的隐喻模式,将其植根到语言中,再作为文化而传承下来。我国的东方大陆农耕文明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头脑中留下了植物茂盛之地人们生活富足的认知经验,并形成对繁茂植物的依赖、崇拜与敬畏。在此认知动因下,植物隐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逐渐发展出多方面的映射。由于家族兴衰是《红楼梦》主线之一,因此,“家族是植物”的隐喻系统在《红楼梦》体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文化走出去,从翻译的角度来看,隐喻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要想实现高度的对等极其艰难,《红楼梦》本身就是一本语料库,一本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除植物隐喻外,还包含着各种隐喻体系。翻译研究本质上也是从可译的领域向不可译的领域逐渐探索的過程。经典小说的译介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转换,要想让我国经典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接受,使中国文化真正的“走出去”,隐喻在其中所体现的认知因素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K?vecses, Z.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ity and Variation [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Sacks,S. On Metaphor[C].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1980;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出版社2016版;
[5]葛锐, 道阻且长:《红楼梦》英译史的几点思考[J]. 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2辑,242-279;
[6]李虹,2016年《红楼梦》图书出版述评[J]. 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1辑,1-26;
[7]乔小六, 认知语法视野下的《红楼梦》英译[J]. 上海翻译,2014年第4期,73-76;
[8]孙毅, 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91-97;
[9]张云,2016年《红楼梦》研究期刊类述评[J]. 红楼梦学刊,2017第1辑,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