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凉感和语言陌生化

2018-07-28巴静祎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陌生化萧红

摘 要:《呼兰河传》中的情感来自于萧红内心的极度忧郁和凄凉,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香港寂寞伤楚地书写着她记忆里的生活,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凄凉的气韵。语言的陌生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成就了萧红小说的独特魅力。生动的修辞和巧妙的方言构成萧红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倾向。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凄凉感;陌生化

作者简介:巴静祎,女,回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一、简述《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完成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萧红自己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附近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回忆,作者主要运用冷静、凄婉、细腻和感伤的语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儿童时代,描绘了一幅20世界初东北地区的农村的贫穷、愚昧和顽固不化的社会生活画面,无情地刻画了被传统陈规陋俗约束的不思进取、充满愚昧而自以为是的农村百姓,笔触下的讽刺又裹挟着同情与哀伤,字里行间凸显的矛盾,流露出作者对于家乡呼兰河小城的眷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处于民族斗争的严峻时期,当时我国社会上的很多作家都集中笔力描写民族斗争与社会黑暗,来反映抗日斗争,但是萧红却选择偏离民族斗争这一话题,表现出对于政治和时代的一种“厌恶”和“冷漠”,她将落寞的个人经验熔铸在文学创作里,以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凝练出《呼兰河传》这篇充满回忆、情感与体验的作品。这篇小说问世以后,立即遭受到许多社会评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严厉指责。直到新时期伊始,萧红的《呼兰河传》才重新引起的读者的兴趣,一时受到海内外文学和社会研究者的重视,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如此,我国这位现代文学史的才女才真真正正地被认可。

二、诗意营造的悲凉之美

1.凄凉的事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记忆中呼兰河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小说的凄凉在两个人的身上最能体现。第一,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小团圆媳妇在历经殴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无津的四个阶段,大家原以为小团圆媳妇的病会好转,然而迎来了的是她命归黄泉这一悲哀的事实。萧红在同情小团圆媳妇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凄凉身世的叹惋,并且暗示了她的生命行将消失,孤独无助,却镇静到几乎预见了自己的未来。历经风雨的萧红远在令她寂寞的香港回忆着小团圆媳妇的夜夜哭声,使她再次感到世界的孤寂。第二个值得一提的是老胡的大孙子的媳妇。老胡的孙子儿媳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聪明、能干、顺从。在家庭中,她获得了所有家庭成员的一致好评。然而,这样一个好儿媳妇,在老胡家经历了一场人与鬼的斗争(小团圆媳妇的死)之后,她就消失在像水蒸汽一样的童话里。她为什么跑?她在寻找自己的幸福。

2.伤痛的心

萧红的“思乡”,使其在阴暗的社会中勾画出一个水墨画般美好的自然世界。然而,梦的“幻灭”使得萧红回到现实,发现这是一个悲伤的童话世界。”萧红内心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

在小说的开头,诸多场景描绘了各色事物。严冬封锁大地之时,“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人的手被冻裂了”,“好冷的天,地皮都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拉开了小城风貌。《呼兰河传》第二章描绘了呼兰河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场景——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萧红不禁感叹着“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萧红在小城的风土人情中慨叹着人生悲凉的况味。

三、语言陌生化魅力表达

1.生动的修辞

在《呼兰河传》中,排比和反复这两种属于诗歌的修辞方法在萧红在小说中反复使用。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这种排比和反复使得小说阅读起来如诗如歌,显出萧红对于家乡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使得小说的层次分明,同时强调了此刻萧红的情感,正是这种诗歌的修辞方法的使用使得萧红的小说不同于以往的小说,这也是萧红善于使用陌生化的手法处理修辞的体现。

2.巧妙的方言

《呼兰河传》中出现了大量的东北民俗民风,例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都是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盛举”。“败毁”、“老毛子”、“门限”、火烧云”和“磨倌”等大量的呼兰河当地的语言,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东北乡土气息,方言的使用更好地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使得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小城有生命的温度和人文的情怀,其塑造的独特的陌生化的环境,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小说去体验东北呼兰河小城的情与事。

结语:

萧红作为我国现代文坛中一位極富才华的女作家,无愧于20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称号。其作品《呼兰河传》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追求,它遗弃了传统长篇小说的创作模式,开启了新型小说的新天地,以自我情绪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自我凄凉的情感和陌生化的语言风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物和生活的思考和理解。经过岁月的沉淀,《呼兰河传》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林中熠熠生辉,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毓茂、阎志宏.萧红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1日第1次印刷.

[2] 徐妮娜.语言陌生化——萧红小说的魅力表达[J].文学评论,38.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陌生化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与萧红分手后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