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用闲暇,诗意栖居

2018-07-28徐颖豪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井蛙卫报闲暇

徐颖豪

“我有一片井口大的天空!”井蛙说。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此诟病井蛙的无知、无欲、无为。然而井蛙能独霸一口水井,成天端坐在凸石上,闲来透过水面,坐看云卷云舒,岂不羡煞旁人?东海又与他何干?

巧了,村上春树也曾说过:“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待在井底。”作为知名作家,他却从来不喜欢上电视,不喜欢做宣传。与世界保持距离。准确地说,是保持清闲。的确,大多数人害怕空闲给自己带来的无聊。所以当今的世界已不再清闲了,所以有了汽车、飞机,减少了旅途中的空闲;所以有了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又充实了日常的闲暇。看到复兴号越跑越快,我和朋友说,我理想的火车是绿皮车,七八十迈,往远方去,离开城市,一路的群山、原野或是村庄,甚好。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遥想那片湛蓝海上、那船舷边的年轻人,从英国回国,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便是几十天。徐志摩不正是在这时追忆康桥的一草一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般悠然,不也是闲暇赋予的吗?而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也是空闲赋予的?

叔本华说:“智者总是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路有千里之遥,“嘚嘚”的马蹄声中,有多少古人寻觅着佳句?原来,闲暇与诗意是有必然的联系的,那村上春树对闲暇的渴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觉得跑不够快,于是发明了汽车;我们觉得车不够快,于是飞了起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不能否认,在路上的空闲是少了,相较起前人便少了一段清凈的体验。之前乘高铁进京,回想起小时候一趟便是三十多个小时,确实感到便捷不少。那么,速度的提升不应是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闲暇?那人们的生活是否更富诗意了些?

灯红酒绿,是否是愚不可耐之人的终极趣味?觥筹交错,又是否是那一点暂时的快感?或金碧辉煌,或歌舞升平,娱乐消遣设施将害怕空闲的人解救了出来,而铅华背后,是否有一颗空虚的心?曲终人散,闲暇是消耗了,但留下的,恐怕只有千篇一律的记忆。

当下,物质丰富了,而人们不懂得去利用闲暇,去诗意栖居,生活自然乏味了。如今,不管你是在几线城市,公交车上、地铁上,几乎都是低头族在进行无关痛痒的娱乐。似乎人们总能找的合适的方式去消磨时间,而不是去利用。

江南水乡的白墙青瓦是要就着香茗古瑟领会的。园林的古色古香,是要闲庭信步才能读懂的。可许多人匆匆走过,去多留给自己空闲,去寻找终极趣味的游戏……即使抽空留下了一两张照片,背后是小桥流水、垂柳阑干,又怎能为生活增色?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闲暇多了,诗意却少了。

注:据英国《卫报》8月24日报道,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首次做客爱丁堡国际书展,并在《卫报》读书俱乐部畅谈写作、家庭、生活与梦想。一直很少公开露面或接受采访的村上春树在一个小时的读者互动中愉快、放松,并用英语回答了所有问题。他说:“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待在井底。”

猜你喜欢

井蛙卫报闲暇
人在何时最清醒
井蛙之志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可视化特色分析——以《卫报》和《财新网》为例
“自拍杆”
闲暇拾笔寄娱情
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
懒惰的小井蛙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假如有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