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跑线》:印度电影不仅只有一棵大树,它已是一片森林

2018-07-28

电视指南 2018年5期
关键词:拉吉宝莱坞阶级

如果说《三傻大闹宝莱坞》让人们认识到:印度电影有阿·米尔汗这一棵大树,那这一部《起跑线》就能证明:印度电影不仅有一棵大树,它已经成长为一片森林。

这几年,印度片在中国院线可以说是大放异彩。从2009年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到去年上半年狂揽13亿票房的《摔跤吧爸爸》,再到今年年初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宝莱坞出品”已经占据了中国电影观众口碑榜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三傻大闹宝莱坞》让人们认识到:印度电影有阿·米尔汗这一棵大树,那这一部《起跑线》就能证明:印度电影不仅有一棵大树,它已经成长为一片森林。

印度电影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鲜明的特点,受多语言、多民族国情特点的影响,印度电影在主线叙事上并不深刻,其故事多为“相识-相爱-团圆”的典型模式,其中混杂动作与歌舞部分,而这种典型的叙事模式也统一了印度电影的几乎所有叙事模式,从《摔跤吧!爸爸》到《起跑线》都是这一叙事模式下的产物。伴随着电影工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宝莱坞电影不断地驾轻就熟,这才得以让印度电影走上国际大银幕。而近来,印度电影的进步更大地体现在了题材上,《起跑线》便是其中的典型。

《起跑线》的故事聚焦于一户新贵阶级致力于将女儿送入上层学校的故事。两位主演分别扮演了家庭中个性迥异的父亲和母亲,父亲拉吉·巴特拉(伊尔凡·可汗饰演)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对于女儿的教育属于“佛系”,认为顺其自然也能得到不错的结果;而作为母亲的米塔·巴特拉(萨巴·卡玛尔饰演)则对于女儿未来的教育忧心忡忡,在她看来,如果女儿不能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就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意味着未来生活受挫,受挫会因此导致抑郁,进而沦落到吸毒。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去顶尖幼儿园=要吸毒”。两个人的教育理念不合,也为此闹出了一系列笑话:拉吉的英语很糟糕,所以米塔在和丈夫发生口角的时候,也不忘提问某个英文单词的拼写。在印度,英语就代表着阶级。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会说英语,他们衣食富足,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上顶尖的私立学校,制服干净整洁,拥有全欧式食堂,校园内甚至还能骑马。而穷人家的孩子们,只能上连桌椅都没有的公立学校,厕所臭气熏天,孩子们光着脚板,在沙土铺就的操场上跑来跑去玩追逐游戏,可谓天差地别,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对这样的“择校”现状深有感触,尤其是中国的80后、90后们。

“要上好学校”这几个大字,贯穿了我们的学生时代:不能进入好小学,就不能进入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意味着“985、211”将与你无缘;而进不了“985、211”,你就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能进大企业,不能赚很多钱,也不能让在老家的父母向亲戚朋友炫耀你骄傲的毕业证。人们在递进关系上的联想总是让人叹服,哪怕你搬出无数个事例告诉他们“学校不能决定命运”,他们也能拿出更多的“别人家的孩子”把你砸得头晕眼花。无数的幼儿园、小学纷纷打出“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连房地产商的巨大广告招牌上也不忘写上“顶尖学区,毗邻××学府”。择校是世界性的难题,印度有,中国有,美国也有。但凡出现多个同类事物,人们总热衷于将其排列比较,绝不退而求其次。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是:资源集中,好的更好,糟糕的更糟糕。风光万丈的金字塔尖,有谁不愿意向上爬呢?印度的教育制度为“幸运的”穷人们开了一扇天窗:不论是怎样顶尖的贵族学校,都要留给穷人的孩子们25%的名额。拉吉虽然很有钱,但学校并不会因此对一个服装商的女儿青眼相加。在连续几次的择校失败后,拉吉和米塔打算赌一把——把自己变成穷人,与真正的穷人一起竞争最后的入学名额。

《起跑线》无疑是理想的,为富者亦仁,贫穷者心怀柔软,在影片的结尾,不论是穷爸爸还是富爸爸,他们为了守护孩子们的爱而站在了同一道起跑线上。

电影之所以选择“新贵”作为主角不无想要突出“阶层差异”的思考所在,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安排了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和主角们的碰撞,通过一种阶级对撞来反思涉及阶级固化、教育政策的问题。在整部影片中,各阶级的脸谱化随处可见:上层阶级势利与虚伪、底层阶级诚恳而无私,這样的脸谱化无疑弱化了影片对人性的还原;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简化得以让制度问题更加简单直白地呈现出来,并且得以让观众“舒舒服服地面对现实”。

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印度电影工业的成熟化与体系化:我们不难想象,如果相同题材交给别的国家来拍,很可能会简单变成一部“新闻调查”或是“救赎之旅”,可《起跑线》却消解了讨论政策问题带来的疏离感,反而很自然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片中主角的身上。通过电影节奏和镜头的把控,每一个观众都成了电影中的父亲或者母亲,为银幕中的女儿揪心。必须承认的是,《起跑线》一如其他的印度电影,在影像和配乐上并没有过多的建树,甚至在片中偶现不和谐之感。但是就像韩国电影的优势并非人物、欧洲电影的优势并非特效一般,印度电影从来不盲求追求在摄像和配乐这些方面“全球化”,相反,它更加着重于叙事本身,以及一种带有鲜明“印度特色”的电影质感。

片中,主角的印度家庭辗转于多个场景之中,每个场景都带有特色,上流社区的整洁与空虚,底层社区的脏乱与人情味等等都被电影较好地展现出来,更别提印度电影演员的高素质为表演的加分。

总而言之,印度电影并非一帆风顺,宝莱坞拒绝“全球化”的豪赌让当前的印度电影得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并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而《起跑线》就是这样的电影工业上的一部合格之作,虽不能堪称完美,但依旧值得午后前往影院观看——毕竟,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也将面对那样的教育困境。

猜你喜欢

拉吉宝莱坞阶级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沉默的英雄
拥军阿妈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意大利首都罗马迎来首位女市长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