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疗效的干预效果研究
2018-07-28罗凌青陈花兰
罗凌青,陈花兰
(南昌市第一医院护理部,江西 南昌 330008)
女性在生产后常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情况,表现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等症状,给其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针对盆地功能障碍临床以康复治疗为主,而为了确保尽早康复,进一步改善症状,需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1]。在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即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作用[2]。为此,本次研究对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干预效果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共118例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59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79±2.68)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9±0.86)周,初产妇46例,经产妇13例;观察组患者59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为(29.65±2.62)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1±0.82)周,初产妇47例,经产妇12例;排除妊娠合并症患者、慢性传染病患者等。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择PHENIX-U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器进行治疗,并给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做好观察护理、注意事项告知等常规护理。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治疗方法:选择产妇腹壁、阴道放置电极,设置电刺激,并行肌电图、压力曲线等信息反馈,促使产妇形成盆底肌肉收缩的条件反射,以确保有效控制对良盆底肌肉收缩;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10周。
1.2.2 观察组 在上述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产前护理,为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相关产科并发症发生,需做好产前指导,如加强产前体操训练,可有效增强骨盆、腹部、阴道等韧性、收缩能力,可避免和减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②健康教育,产前、产后均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产前需告知加强产前锻炼的作用,并告知产后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促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嘱托产后相关注意事项,如预防产褥期感染,短期内禁止体力劳动、盆浴及性生活等,尤其是提醒其产后42 d需回院进行常规盆底功能检测[3];③训练指导,护理人员需指导产妇掌握控制盆底肌肉的方法,并指导其掌握阴道哑铃训练方法;在进行阴道哑铃锻炼时前需做好清洁,并在哑铃外涂抹润滑导电膏,随后开始训练,逐级开展下蹲、上下楼梯、搬重物、跳动等内容,控制训练时间,一般每次10~20 min;指导患者将手指按压在会阴中心腱上,并保持一定压力,可促进肌肉收缩和放松,利于肌肉苏醒[4];④饮食干预,加强饮食监管,应以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主,禁烟、禁酒、禁辛辣刺激性强食物等,确保大便通畅。
1.3 观察指标 评价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水平,分为1~5级,级别越高,盆底肌力越好;观察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发生情况;测定护理前后盆底肌力耐受测试值和持续收缩值。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 17.0作为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评价分析 观察组盆底肌力评价1级(8.49%)、4级(20.34%)、5级(16.95%)与对照组32.20%、6.78%、3.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分析 观察组产妇尿失禁率10.17%、盆腔器官脱垂率11.8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42%、2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耐受测试、持续收缩评价分析 护理前两组产妇耐受测试、持续收缩评价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耐受测试、持续收缩评价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评价结果比较分析[n(%)]
表2 两组产妇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分析[n(%)]
表3 两组产妇耐受测试、持续收缩评价分析(μV
表3 两组产妇耐受测试、持续收缩评价分析(μV
护理后33.49±4.01 29.92±3.65 5.05<0.05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9 59耐受测试值护理前20.12±5.03 20.42±5.22 0.31>0.05护理后34.54±5.83 30.49±4.92 4.07<0.05持续收缩值护理前20.02±5.52 20.08±5.14 0.06>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孕产妇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其中很多产妇在产后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家庭和谐[5]。临床研究认为,导致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其盆底肌肉功能损伤关联较大,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无法有效承托承担直肠、子宫等器官,并增加疼痛和不适感。为了有效恢复盆底功能,预防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发生情况,需做好科学治疗和护理干预。临床常见以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治疗,促使产妇提高盆底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且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减轻功能障碍程度[6]。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疾病程度等开展综合护理,做好健康教育,产前告知其产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配合康复治疗和锻炼。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持续缩紧肛门训练、阴道哑铃训练等,增强盆底肌力,缓解不良症状。需要注意在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时,需确保肌肉收缩以最快的速度产生最大张力,保证一定的持续时间达到预期张力后,即需要针对力度、持续时间和重复性等进行训练[7]。此外需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控制,健康饮食利于补充营养,增加能量促进康复[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盆底肌力评价1级(8.49%)、4级(20.34%)、5级(16.95%)与对照组的32.20%、6.78%、3.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强综合护理可进一步增强盆底肌力,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观察组产妇尿失禁率10.17%、盆腔器官脱垂率11.8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42%、2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耐受测试值、持续收缩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并增强盆底功能指标。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