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对阑尾黏液囊肿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2018-07-28周辉谭静
周辉,谭静
(1.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外科,湖南 衡阳 421900;2.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湖南 衡阳 421900)
阑尾黏液囊肿多由阑尾根部梗阻,致使腔内黏液积聚所导致,易误诊为阑尾炎或盲肠肿瘤,进而延误治疗。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关键。本文于本院2012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阑尾黏液囊肿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作为样本,观察了64排螺旋CT诊断阑尾黏液囊肿的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得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本院2012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阑尾黏液囊肿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男8例、女7例。年龄19~67岁,平均(43.36±3.72)岁。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参与研究前,疾病均未确诊,且为首次发病;②患者符合CT及B超诊断的适应证;③患者无严重精神类疾病;④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1.3 方法 15例患者均需先后接受B超及CT诊断,并采用病理诊断方法确诊。
1.3.1 B超诊断 15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疾病:①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2.5 MHz,线阵探头频率7.5 MHz;②观察病变区域的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情况;③观察病变区域的内部血流情况;④结合显像结果诊断疾病。
1.3.2 CT诊断 超声诊断后,15例患者均需继续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①准备64排螺旋CT诊断,电压120~140 V、电流180~200 mAs、旋转时间0.5 s/周,层距5 mm、层厚5 mm、螺距1.25 mm;②扫描前,给予患者2%碘水1 200 ml口服,平扫后,高压静脉注射300 mg/ml欧乃派克90 ml,流速2.5~3.0 ml/s;③观察并记录显像结果诊断疾病。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检出率的对比情况,包括检出情况、误诊情况、漏诊情况3项指标。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显像特点,包括囊肿大小、囊肿位置及囊肿形状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采用(%)表示,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率的对比情况 病理检查结果提示,15例患者疾病类型均为阑尾黏液囊肿。通过对CT及超声诊断情况的观察,结果显示,CT诊断阑尾黏液囊肿,检出率93.33%、误诊率6.67%、无患者漏诊。与超声诊断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诊断者,1例误诊为阑尾炎。采用超声诊断者,误诊为阑尾炎者共1例,另外1例误诊疾病为盲肠肿瘤。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检出率的对比情况[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种诊断方法的显像特点 通过对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特点的对比发现,两者的显像特点如下:CT诊断结果提示,囊肿的大小、位置、密度及增强扫描特点如下。①囊肿大小:CT诊断结果提示,患者囊肿直径最大为4.3 cm,最小1.7 cm,平均(3.00±0.20)cm;②囊肿位置:CT诊断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中,6例患者囊肿位于盲肠内侧、5例位于盲肠后部、3例位于右下腹髂窝区,病变区域上部与盲肠紧贴;③囊肿密度:CT诊断结果提示,15例患者CT值最大27.6 HU、最小10 HU,囊肿密度均匀;④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结构提示,共4例患者囊壁强化,其余患者均未见上述现象。
超声诊断结果提示,15例患者囊肿壁、囊肿形状、回声情况、囊肿位置的特点如下:①囊肿壁:超声诊断结果提示,15例患者,囊肿壁均较薄,光滑程度不一;②囊肿形状:15例患者中,11例患者囊肿呈椭圆形,其余患者为圆形;③囊肿回声:超声诊断结果提示,患者囊肿内部均伴随絮状回声,后壁回声增强;④囊肿位置:超声诊断结果提示,15例患者中,囊肿3例位于右下腹,其余位于右上腹。
2.3 典型病例 杨某,女,42岁,于2017年1月15日,因右下腹疼痛来院就诊。自述右下腹疼痛持续时间已达1个月,近期疼痛加重。查体结果提示,患者右下腹存在4 cm×5 cm大小的肿块,压迫时疼痛加重。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血常规无异常。超声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右下腹存在液性包块。行CT扫描后发现,患者右下腹可见大小为4.1 cm×5.2 cm×3.0 cm的低密度影,呈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CT值12~20 HU,肿块上部与盲肠紧贴,增强扫描未见囊内强化。CT扫描结果,见图1。
图 1 某患者CT扫描结果Figure 1 CT scan results of a patient注:①回盲部可见管状低密度阴影 ②边界光滑,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阑尾为机体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管腔狭小,肠腔内分泌物,易于阑尾内潴留,进而导致阑尾炎等疾病发生[1]。阑尾的成熟细胞,以黏液细胞为主。黏液细胞存活期间,如阑尾发生梗阻,黏液极易积聚于阑尾附近,致使囊肿形成,诱发阑尾黏液囊肿[2]。阑尾黏液囊肿起病缓慢,发病初期,患者腹部多存在隐痛。随着病程的延长,疼痛可逐渐加剧[3]。未感染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阑尾炎极其相似,因此容易误诊为阑尾炎,延误治疗[4-6]。
阑尾黏液囊肿的常规诊断方法以超声诊断为主,检出率较高。本文研究发现,采用超声诊断阑尾黏液囊肿,检出率86.67%、误诊率6.67%、漏诊率6.67%。30例确诊者,囊肿壁均较薄,多位于右上腹,囊肿形状以椭圆形为主,内部均伴随絮状回声,后壁回声增强。表明,采用超声诊断阑尾黏液囊肿,准确率较高。CT同样为阑尾黏液囊肿诊断方法的一种。本文研究发现,64排螺旋CT诊断阑尾黏液囊肿,检出率93.33%、误诊率6.67%、无患者漏诊。患者囊肿的位置、大小及密度等,均可清晰的呈现在CT图像中。14例患者中,6例患者囊肿位于盲肠内侧、5例位于盲肠后部、3例位于右下腹髂窝区,病变区域上部与盲肠紧贴,患者囊肿密度均较为均匀。将CT诊断结果与常规超声诊断结果对比发现,CT检出率更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阑尾通常以脐及右侧髂前上棘中外1/3交接点为体表标志,因此,CT扫描通常以该区域作为定位区域,以确保CT图像能够明确的提示阑尾与之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健康人群,阑尾的根部与盲肠相连,远端游离。阑尾黏液囊肿发病后,随着黏液的积聚,组织内黏蛋白量显著增加[7-9]。此时,CT检查可见CT值于近水样与软组织密度之间波动的现象。根据黏蛋白量的不同,CT值同样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阑尾黏液囊肿患者,CT检查可见囊壁增生现象,但程度一般较轻。通过对本组患者CT成像情况的观察发现,右下腹为囊肿的多发区域,囊肿形状,则多为卵圆形[10]。临床研究表明,当阑尾区域呈卵圆形、囊壁界限清晰时,应首先排除阑尾黏液脓肿,以免导致误诊或漏诊,对疾病的治疗造成阻碍。阑尾粘液囊肿患者,囊肿所分泌的黏液阻塞阑尾腔后,往往会产生“逗号”征头部。与健康人群相比,CT成像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较容易识别。可将该CT征象,作为疾病鉴别的主要依据之一,以使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得以提升。64排螺旋CT具有能够清晰的显示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与常规的超声诊断方法相比,优势显著。临床可视患者的需求,首选CT诊断疾病,以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避免将阑尾黏液囊肿误诊为阑尾炎或盲肠肿瘤。临床研究表明,阑尾黏液囊肿病例中,10%为恶性型,但多无淋巴结转移,采用手术方法将囊肿切除,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诊断不及时,导致病程延长,患者很容易因肠梗阻或肾衰竭而死亡。
综上所述,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阑尾黏液囊肿,检出率高、误诊及漏诊率低,且显像清晰。临床可视患者的需求,首选CT诊断疾病,以降低误诊及漏诊率,为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