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定位与策略思考

2018-07-28XINJun

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3期
关键词:租界风貌

忻 隽 XIN Jun

0 引言

今日的衡复风貌区,起源于百余年前法租界的3次扩区,多段历史积淀,“风”和“貌”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衡复风貌区独一无二的特征。近年来,衡复风貌区的发展与管治更多关注“貌”的整治,而忽视了“风”的培育[1]。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发展平台的升级和管治方法的优化,是当前衡复风貌区突破瓶颈、消解矛盾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魅力、迈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1 衡复风貌区的历史脉络

1849年4月,上海道台麟桂与法国政府驻上海首任领事敏体尼(Charles de Montigny)议定法租界界址,面积为986亩(65.7 hm²)。1860—1914年,又3次扩界至15 150亩(1010 hm²)[2]。第二次扩界以后形成的法租界中区和西区,即现今衡复风貌区的主体(图1)。

法租界成立之初便开始全面推进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并为法侨和各国官员、富商建设高级花园洋房。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租界,自设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作为管理机构。与同时期公共租界相比,法租界无论城市风貌还是日常管理都保持高水准和独立性[3]。

图1 1849—1914年法租界范围扩张示意图

图2 衡复风貌区范围

表1 1930年英美法三国侨民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居住的人数统计(单位:人)

1914年第三次扩界形成西区时,正逢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衍变。因此,以争夺上海高收入人群为目的的房地产业便快速地在此发展起来。公董局长期致力于推进高级住宅、配套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使法租界逐渐成为整个旧上海对中外富人最有吸引力的生活区,尤其是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富商,纷纷选择在法租界营建住宅(表1)。

1941年,侵华日军正式占领公共租界。但在法国海军威胁之下,日军没有染指法租界。法租界一度成为与战火隔离的安全地段,史称法租界的“孤岛时期”。1946年,中国政府与二战胜利后的法国临时政府订立《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法租界正式退出历史舞台[3]。1949年,国民党败退前的3年内,此地亦是国民党政府设置办公机构和官员宅邸的集中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量普通市民在政府安排下迁入此地生活。殖民时期建设的高档花园洋房和现代公寓为了适应新的居住群体,建筑内外均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很多建筑的结构遭到了破坏,室内装饰更是荡然无存,原本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也大量被搭建临时房屋。此外,由于大量单位入驻,原本的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也被用围墙纳入其管理范围。这段时期的衡复风貌区,空间环境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局部甚至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上海市开始全面清偿城市建设方面的历史欠账。1999年出台《上海市中心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与街区)》,首次提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概念。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上海市中心城划定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风貌区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为鲜明的风貌区[4]。2004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获正式批准。此后公布的第四、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以及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将衡复风貌区的具体保护对象按照不同的保护要求进行了全方位认定(图2)。

2 衡复风貌区的核心特征

2.1 高品质居住区

2.1.1 住宅建设

衡复风貌区历史上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道路建设在全市首屈一指”[5],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各类风格居住建筑同时呈现的区域[6]。法租界时期,当局对西区制定了特别管理措施,维护其高雅、幽静的环境,并通过住宅类型控制了人口导入的规模和结构。整个法租界外国人比例约为4%,但“西区”的外国人比例占52%[7]。

为避免中式房屋在建筑质量、防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法租界当局极力提倡建造欧式建筑。1900年起划定多片只准建设洋房的区域。1938年,公董局制定《整顿及美化法租界计划》,将各区域新建建筑物类型、式样以及已建建筑物处理办法进行“控制引导”,并划定了一个特别高级的住宅区①此区域西至海格路(今华山路)、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南至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东至拉都路(今襄阳南路)、古拔路(今富民路),北至福煦路(今延安中路)。,专留给建造高档房屋[8]。

法租界当局竭力打造上海最高级的住宅区,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们一方面运用异国风情造出“花园洋房”高档商品,以刺激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置业者在流行风潮的带动下,又推动更多“花园洋房”的兴建[9](图3)。

2.1.2 生活配套

法租界的生活配套设施水平远优于公共租界。

首先是宗教设施,建设了东正教的圣母大堂、圣尼古拉斯堂,天主教的君王堂,基督教的国际礼拜堂、第一浸会堂,以及犹太教的新会堂等10余处宗教设施,满足了在上海各教派家庭的宗教活动需求。

其次是医疗设施,法租界当局与华人各自投入建设各类医疗机构,包括中国红十字会总院(今华山医院),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等综合医院,以及西门妇孺医院(今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等专科医院和各类疗养院,成为上海最好的医疗设施集聚地。

最后是文体设施,法租界文体设施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包括上海网球场,法国体育会运动场、游泳池以及影戏院(今衡山电影院),图书馆,芭蕾舞剧院等10余处。

各类设施不仅丰富居民休闲生活,也提供高品质交往空间。这些都是公共租界无法企及的。

图3 淮海中路1842—1858号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

图4 宛平路的法国梧桐

图5 淮海中路商业街

2.2 静谧花园区

2.2.1 公共绿地

绿地和园林景观的营造工作,是公董局在西区的主抓工作,通过20余年不懈努力,在百余年后留下一个“绿、洁、静、雅”的衡复风貌区[8]。

法租界内的公园、花园至今在上海仍首屈一指,其代表有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贝当公园(今衡山公园)和杜美花园(今襄阳公园)。西区的公共建筑和高档洋房,均设有较大的花园。即使是公寓和新式里弄,也拥有良好的绿化规划。1920年后,法租界的公共绿化新增量始终处于很高的水平,年均新增乔灌木6万株以上,花卉20万株以上[7]。此外,公董局决定租界内公家花园全部向公众开放,进一步完善了公园和绿地系统。

2.2.2 道路绿化

以法国梧桐为主的道路绿化,是当前公众认知衡复风貌区的第一要素[10]。1875年,公董局董事会拨款开启法租界行道树整体更换的进程。1932年发布的《法租界公董局管理路旁植树及移植树木章程》,对行道树的间距、树坑的设置要求以及各类街道设施与树木的退界等做了规定,为今天的衡复风貌区留下了数十条浓荫对接、叶密成盖的林荫路。道路绿化和高级住宅区的花园相得益彰,让法租界的绿化环境充满层次感和多样性。

2.3 时尚商业区

2.3.1 专业贸易

1920年后,上海租界内商业已相当发达。公共租界的代表是南京路商业街,以先施、永安等百货商店为核心,带动旅馆、剧院、酒楼等业态发展,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

而法租界商业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法租界设立之初的首批商行,主要从事瑞士钟表、巴黎化妆品、珠宝首饰、酒类、奶酪等欧洲高档商品的专业进口,以及丝绸等中国高档商品的出口业务[11]。这些业态既能更好发挥法国人的商业传统,也更符合法租界的空间管理要求。

2.3.2 高端零售

1920年左右,数以千计的俄国贵族以难民身份在法租界定居,他们在所居住的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大量开设了高档服饰、珠宝钟表等定制商店,以及手工食品店、鲜花店、照相馆[11]等“升级版”生活配套,受到了各国侨民和富裕中国人的追捧,为法租界勾勒出高端商业的国际形象,霞飞路也成为继南京路后上海第二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街。

从衡山路的全面兴盛,到武康庭、衡山坊等的异军突起,衡复风貌区始终是上海时尚商业的一面旗帜(图4-图5)。

2.4 高雅文化区

2.4.1 名人居所

无论时局如何,衡复风貌区始终是国外富商、外交官以及国内士绅豪杰,艺师巧匠社会交往和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地。时至今日,留下了如孙中山、宋庆龄、巴金、聂耳、赵丹、张乐平等数十处中外名人居所,其中不同程度开放的已有10余处,成为衡复风貌区文化内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4.2 文艺团体

1930年左右,公董局资助迁居而来的数百俄国艺术家成立了管乐队、芭蕾舞剧团、室内剧团等文艺团体[11],使法租界成为当时上海文艺水平最高的地区。

民国时期起,大量国家级文艺团体成立,包括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近年来,这些团体致力于营造直属的演出场馆,为城市提供大量高品质的公共艺术空间和文艺演出活动。

2.4.3 科研院校

衡复风貌区历来是上海最重要的科研院校聚集地之一,法租界时期起相继创办了震旦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今向明中学)、国立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今中科院上海分院)、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8]等。这些科研院校的存在,不仅为地区导入了大量高素质人口,开放的校园也提供了极具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图6)。

图6 淮兴中路1380号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3 衡复风貌区的发展定位与策略思考

3.1 地区风貌形成的内在机制

“高品质居住区、静谧花园区、时尚商业区、高雅文化区”是衡复百余年历史最重要的积淀。从历史看,这些特征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其内在逻辑和作用机制。因此才能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之下,始终保持相互促进和有机衍变,使今日形成的地区风貌成为必然。

其中,“高品质居住区”是衡复风貌区的核心特征。法租界当局正是基于这最初的目标,才会坚持高标准营建花园洋房、高级公寓,进而打造出上海居住品质最高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成为官员、富商、名流的生活首选地,地区人口也呈现高素质、低密度、多元化的特点。高品质居住对地区风貌的形成,从以下4个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吸引各类高品质商业文化业态聚集并不断完善。法租界生活功能成型后,成为在上海的富裕阶层争相聚居的地区。因此,自然形成大量手工定制、高端生活服务和高雅文化行业的业态,这无疑是需求的力量。

对居住品质的高要求,督促管理部门不断提升建筑设计和环境水平。在法租界营建住宅的居民不仅按高标准设计营建各类建筑,还不断督促公董局高效实施其制定的各类环境提升计划,如行道树种植、公共建筑和公共绿地营建等,更是要求其向公众开放租界内所有的公家花园绿地。这些有组织的监督和施压对地区环境品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居民的生活有机融合在地区风貌中,是城市风貌的重要提升。居民对私家花园、公寓阳台的悉心美化,对商业经营和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得居住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在满足供需之余,更是起到相互融合、促进提升的作用,这些生活场景本身也是风貌的重要组成。

对于泛商业化和对城市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形成了天然阻力。对城市环境和业态有高要求的人口结构,使得泛商业化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居民组织始终保持与管理部门的良好沟通和适当施压,使得对城市环境的各类破坏行为都能妥善地预防、界定和处置(图7)。

图7 衡复风貌区核心特征的相互作用机制

3.2 衡复风貌区的发展定位

2004版衡复风貌区保护规划提出本地区定位为:居住功能为主体,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中高档商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城市复合地区。

近年来,衡复风貌区旧瓶颈难以突破,新矛盾不断出现。社会各界对衡复风貌区的关注热点,聚焦在永康路业态整治,永嘉路沿街拆违等争论性话题。这些现象已远远超出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对地区发展方向和定位的重新认识,应该说值得深思。

事实上,无论破墙开店或局部地区泛商业化,其出现有合理之处,在社会上亦并非受到一边倒的反对。这些趋于常态化的矛盾恐怕不是短期集中整治可以解决,而要从发展方向和定位着眼,人性化和可操作的策略体系着手,方能精准补齐短板,实现全面提升。

基于以上认识,建议衡复风貌区的发展定位为:以高品质居住功能为本底,历史文化有内涵、空间环境有特色、功能业态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更要强调的是,其定位应对发展策略制定和具体问题处理起原则性指导作用。

图8 衡复风貌区(徐汇区域)零星旧改实施情况

3.3 衡复风貌区的策略体系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令人向往的未来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使我们这座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更文明、更有温度”。现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衡复风貌区对于上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如何贯彻各项发展要求,“下好绣花针,讲好故事,留好记忆”,更需完善的策略体系支撑。

3.3.1 总体策略

通过还原地区高品质居住本底功能,培育符合地区历史内涵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空间环境设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风貌区各项水准。

明确近、中、远期工作重点。短期内重点疏解超负荷居住人口,逐步恢复被破坏建筑原本外观和内部格局,减轻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的压力,全面杜绝各类对风貌环境的破坏行为。中期重点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体验舒适度。远期培育与卓越全球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相匹配的商业文化业态,并引导地区泛商业化现象逐步消失。

3.3.2 策略一:夯实高品质居住功能

(1)开拓疏解空间,提升疏解质量,有效疏解过量人口

人口疏解工作是重要的系统工程,是各项策略实施的基本前提。但目前疏解空间单一,疏解质量不高,因此难以得到待疏解居民的全面支持和积极响应。根据笔者长期跟踪调研的徐汇区域的统计,零星旧改实施率目前为45%②根据2009版保护规划,共60处,目前已实施27处。(图8)。

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制定跨区域资源配置政策。深入了解并精准满足各类待疏解居民的生活必需和急需,在置换房屋的区位、户型和配套类型等方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甚至可在周边直接购置一些满足待疏解居民要求的二手房屋)。使居民在迁出风貌区后居住质量显著提升,更能免去就学、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

(2)还原住宅属性,提升居住品质

住宅是衡复风貌区最重要的功能组成和最有魅力的风景。要正确理解“高品质居住”在此区域的特殊含义:它不仅指住宅内部的高品质,更强调住宅附属的公共和半公共空间与外部的融合和协调。要杜绝高墙四起的封闭小区,从而避免将住宅与城市空间割裂。

除还原住宅内部的各项功能外,也要充分研究史料,做到了解并尊重住宅原有设计理念。根据风貌区整体空间引导要求,尽量打开住宅外部的花园绿地和通道等半公共空间,使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让住宅与城市所产生的活力相互渗透。

3.3.3 策略二:精心雕琢空间品质

(1)公共空间管理保持长期高水准

历史建筑保护和风貌道路整治,是2009版保护规划实施后持续性最强、完成度最好的工作。在衡复风貌区的徐汇区域,按照规划要求的历史建筑保护的实施率达到90%以上,风貌道路规划编制率和实施启动率达到100%,基本完成风貌空间的成规模保护,基本实现保留城市稀缺资源的核心目的。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两项工作的实施既有管理部门不懈努力的原因,也得益于它们主要开展于公共性空间,涉及的公私产权冲突和易引起的矛盾相对较少。长期以来形成了既符合风貌区共性从而易于实施,又符合片区个性从而突出空间品质特色的工作方法。

历史建筑保护和风貌道路整治已经取得阶段胜利,空间品质提升重点应逐步转向半公共空间的提升优化。建议精细化开展前期调研和沟通,优化规划引导要求和指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并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实施主体,从而实质推动地块内部空间开放,街坊内部通道连通等工作,达到公共空间长期保持高水准的目标(图9-图10)。

(2)提升环境设计水平,鼓励公私空间深度美化

加强城市公共环境微设计。提升城市指示系统、街道雕塑、街道家具、围墙、铺装、地址牌等微领域艺术内涵。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整合全球的创意设计力量,融合地区已有历史文化,为衡复风貌区打造一套体现其区域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元素系统。

积极开展私有空间美化。鼓励单位和个人在整体规划引导基础上,结合片区特点,用局部装饰、植栽等方式对花园、庭院、阳台、店招、橱窗等进行美化,让风貌区呈现出更为精致的韵味。

3.3.4 策略三:有序提升业态活力

(1)分区控制引导特色商业发展

衡复风貌区因其自身空间特色,特色商业适宜在步行和交往尺度内相对集聚发展,典型的空间形式有沿街式(如衡山路地铁站附近区段),里坊式(如衡山坊),庭院式(如武康庭)。这些成功案例的具体业态形成都与其区位和周边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层面对商业业态进行分区引导,例如徐汇区对各片区发展的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明确创意美学、个性定制、精品酒店及餐厅、精品零售等重点业态的片区落位引导,并形成可操作的建设导则。结合现状,对可用的连片沿街铺面、里坊、庭院进行梳理,为特色商业的集聚发展寻找更合理的空间(图11)。

图9 衡复风貌区(徐汇区域)历史建筑保护实施情

图10 衡复风貌区(徐汇区域)风貌道路实施情况

图11 衡复风貌区(徐汇区域)沿街商业业态发展引导分区图

(2)丰富文化设施类型,提升文化展演水平

良好的文化设施和顶级的展演活动,是衡复风貌区深厚历史积淀的发扬和延续。目前,已形成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大戏院、文化广场等大型公共演出场所,以及上音歌剧院、上交音乐厅等专业院校和团体的附属场所为主的文化设施群落,形成了浓厚的地区文化氛围。未来应结合这些场所,进一步形成观演、学习、体验、零售等一体的特色文化集聚带。

此外,建议充分发挥风貌区文化多元交融、受众层次较高的特点,通过改造、置换等方式,依法依规活用历史建筑,与地区内丰富的名人居所资源结合,形成多领域多类型的中小型文艺展演和静态展示场所,打造国际顶尖的艺术展演区。

(3)精准供给保障便民类商业设施

目前,衡复风貌区的便民类设施在占据大量沿街商业界面的同时,总体满意度仍较低③便民类商业设施具体指药店、(便利)超市、报亭、维修、家政、银行、房产中介、旧货店、干洗店等,在笔者调研的徐汇区域,这类设施占据所有商业界面的25%以上。。便民类商业供需两端存在显著不对称。生鲜菜场、早点、书报、理发等设置数量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家政服务、干洗、药房等设置形式也亟待优化。

建议更精准了解风貌区内居民对便民类商业的实际需求,按照合理服务半径,用邻里中心模式集中设置便民类商业,扶持居民切实所需业态迅速落位。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也提供邻里交往的空间,同时释放出大量沿街铺面资源用以提升城市活力。

3.3.5 策略四:柔性管治降低分歧

(1)建立业态负面清单,控制泛商业化蔓延

商业发展是市场行为,过度引导不仅难以体现真正的社会需求,也容易造成局部过热发展,甚至是劣驱逐良。因此,必须以负面清单方式来控制消极的泛商业化蔓延。

首先,负面清单的制定,应广泛征求风貌保护专业领域以及居民、业主和游客的意见,不能粗暴地以“高端”或“低端”对业态去留下结论。

其次,负面清单也应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不允许发展,已有的限期搬离,如五金维修、旧货回收等;第二类是不允许占据大量沿街面发展,如房产家政中介、药店、干洗店等(其中便民类商业建议集中在邻里中心内设置),便利店和超市也需统一规划,避免过量供给;第三类是不允许违规经营,以餐饮为主,具体违规行为包括占据人行道、油烟排放和垃圾处理不规范、噪声超标等,必须经过整改后方能营业。

相信在分类负面清单的管理下,地区公平和百姓基本权利的底线能够被有效保卫,风貌区的业态内涵和面貌亦将显著改善。

(2)建立多方议事机制,全面实施柔性管治

衡复风貌区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日常管理要避免简单强势和单边行动,在出现普遍性矛盾与分歧时更要避免速战速决、矫枉过正的价值取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公正有效的议事机制。建议议事机制分两层设立。

第一层为风貌区总体级别,主要组织讨论和参与制定风貌区整体规划、计划和具体政策。由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负责风貌区各项行动实施的企事业单位,风貌保护学术界代表,驻风貌区单位、居民和从业者代表以及街道代表组成,其所有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需向全社会公开,议事结论应得到各方的尊重和执行。

第二层为街坊级别,主要讨论所属街坊的空间设计、业态更新、管理公约等问题。每个街坊聘请在学术界有一定威望的总规划师组织街坊级的议事活动,除总规划师外,参与者为每户居民和从业者代表,街道、居委代表。街坊诉求必须按期得到管理部门的答复。

通过两层议事机制,给予更多人主动参与和发声的权利,方能顺势而为地做好大部分的日常管治。

此外,在面对一些并非需要立即实施的管治决策时,不妨人性化地设置“容忍缓冲期”,一来给予实施对象整改机会或澄清时间,二来也应尽量为实施对象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4 结语

衡复风貌区的发展与管制,不仅从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层面体现上海这座卓越全球城市的高度和深度,也将全面考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更深入地阅读衡复风貌区的历史与现在,更广泛地吸收和尝试新的思路,形成更为妥善和可操作的策略体系,让衡复风貌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租界风貌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贵御温泉——喀斯特风貌温泉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库车城市风貌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