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义角色视角下汉语名词化分析
2018-07-27马美玲
摘 要:动词研究是语法体系研究中最为复杂的课题。动词的研究内容一方面可以以动词本身为对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句子中与动词有关的成分来研究。菲尔墨提出“语义角色”概念,一般表示述语和其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文从语义角色为出发点,即借助施事,受事,工具等理论,对汉语名词化现象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动词问题;语义角色;汉语名词化
作者简介:马美玲(1992.11-),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1
1.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体系是复杂的,也就导致了多种多样的语义角色类型,语言学家们对于语言角色体系的解释也是不同的。本文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语义角色,比如施事,受事,工具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语名词化的转变过程。
2.基于语义角色视角下汉语名词化分析
2.1施事
施事是指动作的主体,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且含有动作、行为自发的能力,会产生某种结果。在人类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施事具有[+使动性]的语义特点,大多表现为[+生命]、[+使动性]的人或动物,除此之外像以人为主体的组织机构、[一生命]、[+使动性]的机械和自然现象等均可以做施事主体。在汉语中,编辑、裁判、参谋、翻译、导游、代表等的名词化过程是以施事转换来的。例如,
(1)她因编辑《呼啸山庄》而获政府颁发的大奖。
(2)将来,我想成为一名专业编辑。
(3)他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4)我是这场辩论的反方代表。
例(1)中的“编辑”是动词,其含义为“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例(2)中的“编辑”是名词,其含义为“做编辑工作的人”。名词的“编辑”是动词的“编辑”以施事转指后而得来的。例(3)中的“代表”是动词,其含义为“代替执行任务、行使权利”;例(4)中的“代表”是名词,其含义为“代替个人或集体发表意见或担任工作的人”。名词的“代表”是动词的“代表”以施事转指后而得来的。
从上述词汇的词义也可以看出,大多数是与职业相关的人类实体。在古汉语中这也是相当普遍的用法,比如,“通译”,“侍卫”,“护卫”,“刺史”,“尚书”等。虽然纵观世界语言,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是在英语中除了cook、flirt之外,大多数情况下添加er、-ist、-ant、-man等后缀来派生出其名词用法。
2.2受事
受事是指施事动作所影响到的人或事物,袁毓林(2002)明确提出受事具有自立性、变化性以及受动性的特点。受事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生命]的人物、植物、动物,更多的时候是[一生命]物体。在汉语中,爱好、拨款、俘虏、借贷、开销、亏空、荷载、伤亡等的名词化过程是以受事转换来的。发生转指后的该词往往可进入“所v的事物”这样一个框架内,比如,
俘虏:作为动词时,表示在战争中被敌人抓捕。作为名词时,表示在战争中被敌人抓捕的人。
(2)亏空:作为动词时,表示财用入不敷出,以致负债。作为名词时,表示所欠的财物。
(3)珍藏:作为动词时,表示作为贵重物品被保存。作为名词时,表示被保存的贵重物品。
从词汇的语义可以看出,“俘虏”“亏空”“珍藏”在受事转指的影响下,其含义分别变化为“被俘虏的人”、“所欠的财物”、“被保存的贵重物品”。一般可以视为,由发出某种动作转指为其动作所作用的事物。
2.3工具
工具指的是进行某一动作行为的物质媒介。在研究材料中[+器具]的工具主要包含铁锹、刀、斧头和挖掘机等。这里的工具多作为介词用的宾语,其构成的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充当状语的作用。在汉语中,摆渡、包装、保证、垫背、见证等的名詞化过程是以工具转换来的。这里的工具也包括方式,根据等。一般来说,典型的工具通常是无生命的物体,在特定的过程中发挥特定的作用。比如,观察下列例句,
(1)这些随笔是作《会话结构分析》补白的。
建筑物上的各种装饰都很精巧。
在例(1)中,名词“补白”是指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是由表示“填补空白”含义的动词“补白”转换而来。在例(2)中,“装饰”是感受到建筑精巧的工具或者依据,是由表示“修饰美化”含义的动词“装饰”转换而来。但是,以工具转换来的名词化在汉语中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多数情况下,不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基本工具(如斧,锯等)。
3.总结
本文从施事,受事,工具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名词化的转变过程。动词在句式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动词名词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认为,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会有新词出现。对于汉语名词化的研究依旧在不断发展,以动词为重点发散式教学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孟宗.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袁毓林.论元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002,(3).
[3]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鲁川,维瑞隆,董丽萍.现代汉语基本句模.世界汉语教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