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性视角下的汉语动词重叠式研究

2018-07-27修俊俊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主观性

修俊俊

摘 要:汉语重叠式、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一直都是比较热的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主观性的视角,探讨了动词的重叠式,与重叠式所表现的主观性。

关键词:重叠;主观化;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2

1、绪论

*研究综述

英国的语言学家 Benveniste 和 J. Lyons最先注意到主观性。Benveniste(1971) 认为语言是表达自己的,都会有主观性体现,语言是由主观性构造的语言,从而他提出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概念,J. Lyons(1977) 指出说话人在交流中存在自表现,而这种自我表现正式主观性的体现。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主观化开始与语法化结合,渗透到语义研究中。Traugott(1989)主观化是一种语用演变过程,即 “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汉语重叠式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个热点,本文着重探讨重叠式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关于主观性与主观化,学界做过以下研究:

武建明,盛爱萍(2009)探讨“甭说”从一个状中短语发展到作为连接复句的关联短语的过程,最后成为独立语。该文很好地说明了语法化与主观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笔者认为“甭说”也是词汇化的体现,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个可以独立使用的词语了。石毓智(2004)探讨了“给”表被动与处置的语义基础与出现的句法环境,从而说明“给”的语法化过程。李晋霞(2005)考察了“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认为“好”的虚化程度越高,主观化程度随之增高。陈前瑞(2005)通过对历史语料的定量考察,发现“来着”由表过去时间到不表过去时间,在指称过去时间方面,越来越突出最近的过去,“来着”的各类现实相关性体现了语法化过程,可以很好地用主观化加以解释,说明了主观化在一些语法问题中的解释力。冯春田(2002)从方言角度探讨了“可不”类句式,其通常是对对话一方的话语或意见表示肯定、赞同,并且往往是独立成句,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董秀芳(2003)研究了“X说”的词汇化,说明了言说义动词的主观性倾向,如“难说”、“不好说”,“X说”的功能由行域发展到了知域,又由知域进一步发展到了言域,演变成为话语层面的成分也即话语标记,而话语标记是具有主观性的,原因是其反应了说话者对话语单位的主观性认识。Traugott(2005)指出词汇性、能产性和语法性都是一个连续体,是渐进的语言演变结果。语法化涉及非范畴化、语义抽象化、主观化、频率和能产性提高、类型概括化等演变过程。方一新,曾丹(2007)“好歹”开始时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后来“好”和“歹”开始经常出现放在一起使用,如:好歹也是个官呀。该文选用“好歹”这一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搭配最后凝固成词,汉语中有许多此类搭配成词,如“来回”“死活”“左右”等也经历了词汇化过程,给人以启发,值得进一步研究。陈昌来、占云芬(2009)探讨了“多少”的词汇化、虛化及其主观量,分析其主观大量与主观小量的表达。刘嵚(2008)通过对“我说”格式的分析了其语义发展从实到虚的语义虚化的过程。语义虚化的过程也就是主观性增强的过程。凌剑春(2009)探讨了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认为主观化与语法化密切相关,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和语义特征。

纵观以上研究,首先词汇化与语法化与主观化好似是分不开的,这三种倾向可以打包放在一起,其次是从句法结构角度揭示了汉语在主观性表达上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再者还有语义变化角度研究主观性与主观化,还有从语用角度出发研究的,不超出所谓的语法研究三个平面,也即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这是一种分类,还有一种是从共时与历时分类,笔者认为前者微观后者宏观,当然在研究当中许多学者也是综合涉及了这几个方面,这样会比较系统与完整,难以截然将其分类处理,同时有的阐明在实际教学中的启发,如张文贤、张易(2015)《副词“真”的主观性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值得学习借鉴。另外还有些方言研究从深度广度上主观化与主观性在汉语中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借鉴意义。

2、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主观性表现

2.1.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杨平(2003)动词重叠的最基本的一个语法意义是减小动量[1]。实际上这个量是主观性的,比较模糊的。之所以说它是主观量,是因为实际上量并没有改变,而是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改变了或有意改变,比如名词的重叠,我们说“宝宝要球球”,“球球”与“球”比,前者与后者的“球”其实是同一个球,实际大小形状颜色等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是有一种主观小量,具有亲昵色彩。同样,试比较动词重叠:

(3)a请仔细看看b请仔细看

(4)a他每天晚上练练字b他每天晚上练字

两种情况实际上动作量并未改变,而是主观上的一种委婉请求的语气,比较缓和,然而使用重叠式之后语气变得从容。在量的实际具体大小与种类上都是模糊的,并不能十分确定地衡量与确定,比如“你眨眨眼”到底是力量、频量、时量都小,还是某一种量减小,是不必知道的,因为说话人实际上是不在乎具体减小多少的或在哪方面减少,只要表明减少就行。动词重叠反应了主观上的小量,正因为重叠式动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主观减小动量,因此便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2.2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现

2.2.1动作所表达的心理意愿

刘月华(1983)把重叠式动词的语义特征概括为“+可控性、+可重复性”,但是不是所有的可以控制、可以反复进行的动词都可以重叠,如“放弃”不能说“放弃放弃”、“杀”不能说“杀杀”,这样光有前两点并不够,还不能解释后者为何不能重叠,我们可以加入人的主观心理来考察动词的重叠所反映的主观性,即“+主观愿意”,这样,解释力更强,一般而言,人们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也不喜欢轻言放弃,所以这种主观上不认同的事不会重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重叠具有很强的词汇选择性,正因为这一点很多学者不把重叠看作是汉语的一种形态。因为词义的褒贬的界限是通过人的心理感受反映出来的,客观上词并不存在褒贬,而是人为地主动地给它们划分褒贬,贬义动词虽然可以控制,但人们是不会接受的,或者说不愿意去接受,人们自然不会去重叠使用。因此,重叠后说明人主观上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实现的,才能实现由言域到行域的转变的想法。

2.2.2动词重叠的受限环境

华玉明(2010)考察了动词重叠式所出现的语言环境,通常出现在表示主观,主动,期望,敦促,祈使等意义的语言环境,而不会出现在表示被动,否定性,消极,禁止性的语言环境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句式句类上重叠一般不出现在否定句被字句与未然句中(或受限制)。例:

(5)你去摸摸底!(祈使句)

(6)为什么不常来玩玩(反问句)

(7)经常鼓励鼓励自己(肯定意义)

(8)a.把房间打扫打扫(把字句)b. *房间被打扫打扫(被字句)

(9)a.我们说说这个问题(已然)

b.*我们昨天说说这个问题(未然)

其次,动词重叠式句子中主语多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会是第三人称。例:

(10)我明天去找找他。

(11)你明天去找找他。

(12)*他明天去找找他。

因为重叠的主语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立场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可以很直接地表达。

有一点值得注意,动词重叠出现在祈使句中的频率很高,主语要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说话者要做的事情,或者是说话者有想做的想法。因此,句子主语与说话者存在一种心理认同,祈使句的主语也常叫“言者主语”(沈家煊2002)因此,非常明显,句类中祈使句的主观性要强于陈述句。使用重叠形式,其语气较较为缓和,有量的控制,较为弱势,从而变得缓和与委婉。表达了说话者对量的选择与控制,然而这里已经不止涉及词汇层面由基式到重叠式的变化,还有句子层面。陈立民(2005)动词重叠句法范畴,不是词法范畴,考察动词重叠需放在具体语境中看待。陈立民(2005)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表示事件主体或相关的人只让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就停止进行,而不是让事件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全部做完,也即动词重叠表示一个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地让它结束[2]。这里很明显地说明了动词重叠的主观性。我们接受这一观点,词和短语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并且他认为一个动词能否重叠实际取决于句子语境,某些通常被看做不能重叠的词,如消极贬义的,不可重复不可控的动词只要语境合适,都能够重叠。此处不再具体举例,语境实则充满着说话人与听话人主观情感的表现。

3、动词重叠的主观性机制

重叠使原本不可接受的句法行为,由于主观化的作用而变得可接受了。例如:

(36)a. *我知道知道了这件事。 (我知道了这件事)

b. *老王昨天死了死。

c. *屋里的空气流通了流通。

d. *他病了病。

e. *我爱爱你。

(37)a.让他知道知道我的厉害。

b.他说死不可怕,让他死死就知道死到底可怕不可怕。

c.他忙把窗户打开,让屋里的空气流通流通。

d.你这个病不要紧,略微病病就好了。

e.你说你爱我,我也爱爱你吧。

動词重叠有许多限制,其中一个是不具自控性动词不能用于重叠式,如“病、愁、哆嗦、昏、疯、活、死、抱歉、发烧”等等。动词重叠可以表现人们实施行为、动作时的主观态度,而不可自控性动词不是人们主观上可以自主实施的动作行为,因此不能重叠,如(36b)。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类动词都是有始无终的无界事件,由于动词重叠式表示一定范围里的动量,因此彼此在语义上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主观上没有终点,即一个事件作为事实没有终点,但作为愿望可以有终点,如(37)加入一些主观性意义的话语后,都可接受了。(37a-c)用于肯定祈使句,表示建议或请求,表明说话人的态度。主观意义的增加削弱了自控性对句法行为的限制,因而句子可接受。(37d)既表示愿望又表示劝慰,(37e)表示礼貌,因为你很爱我,那我也爱你一下吧[3]。

4、结语

汉语动词重叠与形容词重叠都显现出与其他语言所不一样的语法特点,而重叠这一形式上的变化所反映的语法意义的变化不同词类也各有不一,本文重点分析了汉语主要的动词重叠之后的变化,其主观性主要表现于重叠的受限环境。

注释:

[1]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09-25.

[2]]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2005-03-10.

[3]刘正光.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5-20.

猜你喜欢

主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话语标记“真是的”主观性及其等级
Nuyts的(交互)主观性理论评述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探析*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酒石酸唑吡坦片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主观性耳鸣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