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卡夫卡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

2018-07-27屈韵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卡夫卡后现代主义文学

摘 要:卡夫卡是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主题晦涩难懂,情节支离破碎,思路的跳跃性很大,对现实有非常强的批判性。在卡夫卡的作品当中人们可以找到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结构性和悖谬性三方面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解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卡夫卡;文学

作者简介:屈韵(1988-),女,汉族,四川南充市人,德语硕士,川北医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德语国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2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和探险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他生活和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时期。当时,社会腐败,经济萧条,人民穷困,这一切都使得弗兰茨·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寂当中。于是,卡夫卡对社会的那种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就成为了他创作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晦涩难懂,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主流社会价值观持审视和怀疑的态度。后现代主义者强调自身的“无中心、不确定、零散华”。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当中,作者不会给予其中任何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社会定位,而是读者自己去寻找。

卡夫卡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作家,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的创作中不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和因素。卡夫卡的创作不愿意沿袭传统文学的旧习,他的创作是独特的、难以理喻的。正是由于卡夫卡的这种独特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征。

一、不确定性

后现代的写作特别依赖读者本身的解读活动,只有读者的解读才能赋予文本以含义。因此,在后现代写作当中没有完整的封闭文本,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开放的。在卡夫卡的作品当中其表现出的不确定性非常突出。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一些批评人士指出:卡夫卡时常将清晰的事物模糊化,回避任何明确性的东西。在卡夫卡那里,一切都是模棱两可。捷克作家昆德拉指出,卡夫卡用模糊的美学使读者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也是表明了卡夫卡创作中的不确定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本来正常的人类变成了甲壳虫的荒谬故事。其主题有很明显的不确定性。关于它的不确定,常见的有以下五中说法,一是异化说:小说通过对格里高尔的变形描写,表现西方社会的异化。二是自传说:认为小说本身就是卡夫卡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三是时代危机说:此种说法认为小说揭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克服的精神危机:忧虑、恐慌与孤寂。四是父子冲突说:认为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争执也是在小说中表达出来了的。五是存在主义说:认为小说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前与后的生存状况的描写,探索了人类的存在奥秘谜等。关于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到底是谁的看法更接近于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愿意呢?答案也未可知。

卡夫卡的作品中也没有确定的故事情节,例如小说《地洞》其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地洞”。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可以从几个不同层面或者角度来理解,其意义总是在滑动变化。

二、解构性

深度模式消解是后现代主义的最根本特征,也就是中心的消解,而且,在消解之后不会再试图予以重新构建。后现代主义其实已经失去了现代主义的那种反潮流精神,后现代主义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法国德里达的结构主义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德对元叙事的怀疑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对所有规范和权威理性的否定,破坏了一切神圣事物,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即颠覆一切既定模式和秩序的倾向。从后现代主义者的角度看来,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众多物种之一,人类并没有取得对自然界的绝对统治权,其他物种也具有一种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在文学创作的故事中,卡夫卡把生命想象成为是甲虫、洞穴动物或者是机器等等,因此,我们可以从非人类的角度来想象生活。这其实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新理解:主体的中心地位已经丧失。

在卡夫卡的微型小说《训人的动物》中,主人公就是一个已经失去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就是那个拖着毛茸茸尾巴的动物。卡夫卡的这篇小说已经展露出了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中心地位的解构,并且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新认识。主人公在那个拖着毛茸茸尾巴的动物面前已经完全失去了主体的中心地位。主人公不能操纵这个动物,更不能驾驭它,反而有一种被它玩弄的意味在里面。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了主动性,反而是这个长着长尾巴的动物显示出了某种主动性,主人公是被这个动物牵着鼻子走。卡夫卡没有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把能力给予所谓的客体,使其具有生命力,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从而改变控制人们思想的传统的叙事方式,让人认识到事物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小说的题目《训人的动物》就展现出了这一点。这也与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思想不谋而合。

三、悖谬性

悖谬也即荒诞离奇,是后现代主义中文学作品在语言上的特殊体现,悖谬性使每句话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后一句话完全可以否定前一句话,后面的行为也可以推翻先前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无法表述的自我解构的状态。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语言上的这一特性让读者在初读其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时,就会很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不断往后阅读,却又不知道作者原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了,以至于总是让人很费解,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因为如此,原本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在经过一层一层意义上的叠加后,原本初始的意义就被后面的语言给逐步拆解了,然后在文本中所展示的就只剩下一种矛盾的状态了。

卡夫卡的整个思维和创作都与悖谬性有一定关联。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卡夫卡似乎总是可以规避明确性,他总是使事情发展的逻辑似是而非,思维在两极之间来回滑动。卡夫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矛盾思维指导下的结果。例如卡夫卡的《在法律门前》对于这种悖谬性思维就表现得很明显:一位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想要进去,但看门人却不允许这位乡下人进去,说现在不能进去。这位乡下人年复一年的无奈地等在法的门前,而且把他自己带来的许多东西都送给了守门人,守门人也全部收下了,即使如此,守门人也还是没有准许他进去。这时,这位乡下人问了守门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他之外,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人要求进法的大门呢?守门人回复说,因为这道门是专门为了他而开的,然而现在门却要关上了。在弗兰茨·卡夫卡的这篇小说当中,悖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法的门是为特地为乡下人而开的,却又不允许他进入。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悖谬性的表达时常出现。卡夫卡对小说中语言的处理方法,是曲折地反应出他对这个荒诞世界的疑惑感。卡夫卡在创作过程中也常常感到语言的扭曲改变了他自己的思想,使他自己的思维也被扭曲。他说“我的力量连写成一个句子都不够。是呀,如果这涉及要说的话,如果写下一个单词,这就足够了,而且如果人们能在安详的意识中转过身去,完全用自己来充实这个单词就好了”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内容的发展总是从一个命题走向另一个命题,又从一个理由走向另一个理由。在他的小说中任何新的措辞都会删除之前所有语句,限制和修改不停地掺杂其中,刚才所说的又会被马上否定掉,然后又会被重复。卡夫卡小说里的这些特性可视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从弗兰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这些后现代特征当中,我们可以说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是具有很明顯的后现代特征的。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还远不止以上三点。但是,卡夫卡毕竟还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看起来没有确定意义,但他并不将这种不确定性当做创作的唯一原则。他虽然运用了不合常理的描写方法,但是他体现出来的思想是非常坚定的。卡夫卡在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大胆地运用了后现代方法,使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师彩霞,吴凤翔,沈琛.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后现代性[J].河北北方学院院报,2010,26(3).

[2]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6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6.

[3](美)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Ernst Pawel. 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Kafka. New York, 1984.

[5]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卡夫卡后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传》
我们需要文学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