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长恨歌》主题考略
2018-07-27孔德洁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2017CXF092)。
摘 要: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相隔一千多年,可其中主题情感的表达却有相似之处。本文旨在通过两部作品主题,试论两部作品异同。
关键词:白居易;王安忆;《长恨歌》
作者简介:孔德洁(198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文学硕士,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1
作为古典叙事诗经典之作的《长恨歌》,在过去的1200多年来,一直为文学界的宠儿,传唱至今。它不仅为文学艺术提供了自身的艺术魅力,还为中外学者对文学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文本。另一部与之同名的小说作品,王安忆的《长恨歌》在不同的时代里也一样大放光彩,90年代的《长恨歌》凭借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两部《长恨歌》都以自己独居的艺术魅力在文学艺术殿堂中引领风骚。
一、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白居易作为公认的唐代高产诗人,留存作品有2800多首,远多于李白杜甫,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名声最大的两首是《长恨歌》和《琵琶行》。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甚至连当时的歌儿舞女也以能“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高其身价。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可见白居易对《长恨歌》也颇为满意。
陈鸿《长恨歌传》中说:“元和元年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整屋,鸿与榔娜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这里对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做了详细的注解,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刚罢了校书郎不久,任周至县尉。同年十月,与好友游玩时,无意提及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創作了这篇名作。
自古至今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都有着激烈地争论,爱情说、讽喻说、伤感说等等主题均有支持者。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就沿用明代讽喻说的看法“《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陈寅恪先生也同样认为《长恨歌》为讽喻之作。而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认为,“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这些论述都是对《长恨歌》爱情说的肯定。不论是哪一种主题说,究其文本来看确实描述出了李、杨二人的爱情,以及痛失杨贵妃后玄宗的悲伤之情。文本是抛开了皇帝、贵妃的身份,把二者作为普通相恋的男女看待,歌颂二人坚贞、专一爱情,李、杨的爱情故事与梁祝故事一样,都是最普通的人民大众对于爱情的追求,都属于人民的精神表现。
二、王安忆《长恨歌》主题
同样以爱情为主线的当代小说《长恨歌》,以“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人生爱情经历为主线,记述了生活在四十年代上海的她与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四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她的爱情没有一个开花结果的,但王琦瑶追寻爱情的过程又是真情真挚的。王安忆自评《长恨歌》时说:“《长恨歌》就是要表现出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女主角王琦瑶在王安忆笔下显示出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是故事的主角,她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一类人,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文化象征,将上海这样一个城池写活了,把一个时代、一段历史通过对王琦瑶的人生经历展现出来。
当代学者在评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大都众说纷纭,对其的研究也大多透过都市和女性、叙事和语言、与其他作品比较等方面,对小说主题的研究也可大致分为四类:城市与人的关系、怀旧小说、女性主义小说、市民主义小说。王安忆曾自评小说时说道:“这个女人就是这个城市的影子,不是通过女人来写城市,而是直接表现城市”,由此可看出与其说小说反映的是王琦瑶的人生轨迹,不如说反映的是上海这座城的发展轨迹。王安忆在《长恨歌》第一章节中就用了4节之多的篇幅为我们描述四十年代上海的弄堂、闺阁、留言、鸽子,她用静态的描写,呈现出上海这座城的样貌,但她没有花费笔墨在那个时期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上,而是透过这些日常生活点滴把一个平静富有四十年代气息的上海展现给读者,产生的是细微之至的亲切感。王安忆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可见王安忆对上海四十年代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解。不论是哪种主题论说最为准确,《长恨歌》极为细腻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主角王琦瑶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将四十年代女性对于人生、未来、爱情的思考呈现出来。
两部作品相差1000多年的历史,不论是作者、创作背景还是文本故事的背景都相差甚远,可其中某些主题色彩是一致的,共同反映着人们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对人生变幻无常 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白居易.策林·六十九[A].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袁行霈, 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97.
[3]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张中宇.《长恨歌》主题争论若干问题之管见[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1992 ,(2):62 -70 .
[5]娄瑞怀.《长恨歌》二重主题说辨疑[J].浙江学刊,1993.
[6]王安忆.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J].当代作家评论,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