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中顾曼璐的现代性体现
2018-07-27迪丽努尔玉苏普
迪丽努尔?玉苏普
摘 要:针对现代性,王岳川教授曾做过诠释说它是一种新与旧之间的中间状态。本文欲以这一观点为基础,分析《半生缘》中顾曼璐的现代性体现。
关键词:顾曼璐;现代性;体
作者简介:迪丽努尔·玉苏普(1992.9-),女,维吾尔族,新疆人,新疆和田技师学院教师,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1
《半生缘》是张爱玲根据自己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改编而成的,表面上似乎是在讲述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爱情悲剧,而在他们的爱情故事背后,却有一个更深刻的更悲惨的悲剧人物顾曼璐。相对于曼桢的爱情悲剧,曼璐的人生悲剧更有现代性内涵,更富研究价值。
对于现代性,王岳川教授曾做过诠释,他讲到现代性就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是“新和旧的关系”,同时“还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关系”。而在顾曼璐身上就体现了这种新与旧,世俗与神圣之间的深度思考。
曼璐为了家庭的幸福牺牲了自己,解除了原本很幸福的青梅竹马的爱情,出卖了肉体,自觉承担起让这个家庭过上正常生活的责任,以现代的眼光去看,这本是圣神的,曼璐是一个伟大的牺牲者,她的灵魂是高洁的,精神是可贵的,从这一点来看她并不逊色于那些守身如玉的“贞女”。而从传统旧式的眼光来看,曼璐却成了一个有伤风化的荡妇、娼女。她现实的处境却是她即没能被社会当成精神的贞女来看待,自己又不愿成为世俗地地道道的娼女。这就决定了她只能在精神的高洁和肉体的卑污之间徘徊。
她的苦闷、孤独就是来源于她渴望被认可,希望自己的牺牲精能够被社会认可,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报答,为家庭牺牲的行为能够得到家人的尊敬和爱戴。但是她的付出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答。首先是社会并没有给予她应得的认可。社会虽然需要并倡导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非常看重女性身体的纯净,从一而始终是女性优秀品德的尺度,精神的崇高却被忽视了,所以曼璐的社会地位注定是低贱的卑污的妓女、玩弄丰姿的一般娼妇,只能是供男人取乐的玩偶。
曼璐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她便只得期盼自己的家庭——顾家,期盼着顾家能够满足她这一方面的精神需求,给她这一份精神食粮。她便更加维护这个家庭了,同时也更加呵护妹妹的青春。所以当祝鸿才提议让妹妹顾曼桢“出来做”时,曼璐不但严词苛责了祝鸿才,并当晚就像母亲提议,希望妹妹能够早日出嫁。这与其说是为妹妹的终身大事考虑不如说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的处境地位,不希望自己这样的处境影响到妹妹的幸福未来。
曼璐在家庭的实际处境并不比社会地位高多少,随着家庭状况的好转,曼桢有了工作,顾家就认为自己可以靠着曼桢过上体面的日子,曼璐的舞女身份成为了家庭的耻辱与负担,此时的顾家是希望摆脱曼璐的,而摆脱她的方式就是叫她早日出嫁。
所以当曼璐说出希望妹妹出嫁,远离自己的想法时,顾母却说不担心曼桢的未来,眼下倒是希望她早日出嫁。这不论是顾母的驱逐令还是发自内心的关心,曼璐听来都是十分刺耳的,是对曼璐的极大打击,认为家庭背叛了她,在下“逐客令”。所以讲到“他们都大了,用不着了,就嫌我丢人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要我嫁人,我嫁给谁呢?”这句话道出了曼璐的心声,她的苦楚和怨愤。她明白她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她的付出得到的不完全是应有的感激和同情,同时也伴随着拒斥和疏远。
曼璐在社会上成了妓女娼妇,在家庭成了耻辱负担,而自己的爱情,早在多年前就被迫放弃了,她能依赖的就只剩下婚姻了,哪怕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在她看来也是一种奢望,因为这毕竟也是一种正常人才能拥有的生活。因此,对于曼璐来说,祝鸿才自然就成为她生命的一颗救命稻草要死死的抓在手里,所以当这颗救命稻草要离开自己时,曼璐的痛就变得歇斯底里了、不择手段了,她亲手毁了用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妹妹的正常生活。
到这里,我们会感觉到顾曼璐是一个变态了的人,是一个异化了的怪兽。其原因就在于当世俗都以为她是一个妓女,能嫁人,就应当知足,安于现状,不要去奢望太多的东西时,她内心却仍旧有着对幸福的渴望,她希望能过一种夫妻恩爱和諧子孙绕膝的幸福生活。但是当她眼看着自己追求的幸福生活就要慢慢地丢失了,曼璐着急了。此时丈夫祝鸿才告诉他将妹妹顾曼桢许给他做小老婆,他就一定不会走;母亲顾太太又告诉她如果有个人可以代孕生个男孩儿,那么她的婚姻就保住了,她的生活就美满了。她也就亲手毁了自己曾经尽力去维护的东西——妹妹曼桢可能会拥有的幸福。这样,一切又再次回到了起点。曼璐曾经为了家庭的幸福牺牲了自己,而当这个家庭走向了正规,家人也有可能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时,她又亲手毁了这一切,尤其是妹妹曼桢的幸福。
曼璐和曼桢似乎在某些方面平等了,曼璐似乎得到某种心理平衡。而这个现实就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动。张爱玲就是“反对神圣化本身”,“以世俗的实用态度,以女性的边缘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级和神圣的价值体系秩序”的。曼璐的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赞扬的,同时她那被玷污了的身体却又是世俗所唾弃的。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性。张爱玲就是通过顾曼璐这一典型人物来诠释无神无圣的世俗化倾向,将中国青年充满现代性追求的悲剧命运做了全新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半生缘》张爱玲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现代性的五福面孔》马泰·卡琳内斯 著,顾爱彬、李瑞华 译.
[3]《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王岳川,北京 西苑出版社.
[4]《张爱玲评说六十年》李金 ,中国华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