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地“诱惑”,你们pick了哪座城?
2018-07-27金贻龙苏有鹏武颖张玉飞程曦
金贻龙 苏有鹏 武颖 张玉飞 程曦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过这样一个段子:在西安火车站,民警:“你是干什么的?”学生:“我是来旅游的大学生。”民警:“马上带走!”学生:“请问我犯什么了?”民警:“没有,你符合落户西安的条件,立刻带回派出所落户,火车票报销。”
这个段子并非真实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安户籍制度的变化以及对人才的渴求。2018年3月,西安率先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简、门槛最低、条件最少”的落户政策,在校大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能在线预约落户西安。
此后的4月13日,西安市委宣传部举行了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如何运用抖音短视频平台宣传西安形象。会议强调,“高度重视新兴传播方式、工具、平台,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系统化宣传,研究其传播规律和特点,做好会用、巧用、用好,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宣传水平。”
这一招真管用。在抖音上,年轻人仿佛着了西安的“魔”,一首《西安人的歌》傳遍大江南北一一600年的城墙如今让你随便触摸,西安的小吃足够让你变成吃货,在你脚下曾经埋着王孙显赫……许多网友看了视频后评论说,“别播了别播了,我现在就买票去西安还不行吗?”
事实上,不仅是西安,武汉、成都、长沙等新一线城市也纷纷铆足干劲,抛出吸引人才的“橄榄枝”。以低于市场价格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按类别发放人才绿卡……一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悄然上演。
就在2018年3月,北京、上海等老牌一线城市也入了局,且力度空前。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10月至今,至少有20余省市出台人才新政,其中户籍、住房、补贴等成了密集的优惠选项。
眼下,又是一年毕业季,据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面对毕业,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在政策的“诱惑”下,他们是笑脸相迎还是不为所动?南都周刊记者展开了调查。
人才回流“新一线” 北上广不再是首选
2018年3月,春节刚刚过去,昆明的大街小巷还笼罩着节日的余韵,但小黄(化名)已经开始四处打听工作了。
这个云南女孩毕业于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她说:“一线城市发展前景好,工作机会多,但就是房价太高了,要是长期生活下去,以后将会承受不小的压力。”
相比之下,她更倾向选择一个环境舒适、生活节奏舒缓、前景广阔的新一线城市。“我觉得长沙就不错啊,有我喜欢的娱乐产业。”
2018年4月,南都周刊面向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的大学生(包括应届生、往届生和非应届生)发起“毕业去哪儿”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将北上广作为就业首选地,其中32%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前往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往届毕业生表示,前几年刚毕业的时候,确实会往北上广跑,但工作几年之后,考虑到买房安家、照顾父母等因素,更愿意回到离家更近的省会或其他二线城市。
“在‘抢人政策的诱惑下,在新一线城市发展的想法会更明显些。”在一次招聘会上,今年即将从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杨伦说,她几乎将简历都投给了武汉本地的学校或培训机构。
“在外工作的这几年,我感觉成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在慢慢发展起来,比北上广相差不了多少,所以我想回来工作。” Tenney(化名)坦言,之所以选择到成都发展,除了看中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外,更是受到了政策的吸引。
Tenney所说的“政策”,就是指天府之国成都提出的“蓉漂计划”。计划提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就能落户,在人才公寓租满五年后,还可以按低于入住时的市场价格购买该公寓;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此外,还将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设为“蓉漂人才日”,发布“蓉漂”双创指数、举办“蓉漂”高峰荟、开展招聘会等活动。
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在2018年4月发布“梧桐树”人才新政,放宽落户条件,取消落户需缴纳社会保险年限限制。对于新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或集体户即可落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江西省南昌市更是将落户门槛降至中专学历。
相较于落户政策背后的隐形福利,“真金白银”似乎更吸引人眼球。南都周刊记者整理后发现,各项补贴主要向应届毕业生倾斜。
在郑州,青年人才首次购房的补贴标准为:博士每人10万元,硕士每人5万元,本科毕业生每人2万元;在沈阳,两年内毕业的博士生,只要有意到沈阳企事业单位工作,就可以签约,政府为在读博士生提供每月两千块钱、最长三年的资助,让博士生未毕业先就业;在南京,外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来宁求职可领1000元补贴,此外,青年大学生2018年1月1日后在南京实现首次创业,领取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开业补贴。
上述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移动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以杭州、西安、武汉、成都、南京为代表的15个“新一线”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数/流出人数)为1.07,较2016年增长3.2%。而从新一线城市高校毕业后,之后留在当地工作的职场新人比例高达73.8%(包括应届生和工作经验一年以下的求职者),较2016年增加近20个百分点。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2017年以来,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创新发展“校友经济”、“院士经济”。2017年,全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和6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西安市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8年一季度,西安自市外迁入户籍24.49万人,仅3月新落户人口数量就超过了2017年全年。
“抢人”只是暂时的 但人才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城市求才若渴呢?抢人才,一方面说明人才的价值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各地人才的稀缺。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专家、《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专著作者、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克明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形势良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这意味着,今后高素质人才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010年,住建部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至此,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8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吳克明据此分析,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反映了国家对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新定位,这些中心城市要想变大变强,吸引人才便成了必然。
但他同时也表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现在出现大规模的“抢人”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城市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之大。谈到“抢人”的发展趋势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是阶段性的,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年,当城市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政府就得加强政策调控,否则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二线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劳动力不足以及持续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认为,随着劳动人口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限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
“留人”还是撒钱送户口
在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下,各“参战”城市各显身手,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人才,让不少大学生有了更多选择,但火热背后,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尽管各大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抢人“杀手锏”,喊出的口号也不尽相同,但都跳不出“降低落户门槛+大手笔撒钱”的模式。
“长沙人才新政22条”提出,新落户并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吴克明认为,如果只提供户口而没有适合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行业或工作,户口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一座城市要想真正吸引大学生,还需要规范政府行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实现从“引进来”到“留下来”过渡。此外,在人才招聘时,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减少黑箱操作,提升企业、行业乃至城市的吸引力。
如何才能真正留住大学生?
“毕业去哪儿”的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88%的受访者认为,单凭放宽落户政策、大手笔撒钱这种办法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为,与北上广相比,新一线、二线城市的落户政策确实宽松许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落户之后就高枕无忧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调整产业结构,尊重知识和人才,为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整体提升我们大学生的城市归属感。”一位大学生吐露心声。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任何一个地区或职业,对人才的吸引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激励因素,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二是保健因素,即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在熊丙奇看来,目前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只是一定程度解决了保健因素问题,要吸引并留住人才,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还必须重视激励因素,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针对“逃离北上广”到“重回北上广”这种舆论,熊丙奇进而谈到,这是部分引进的人才“水土不服”。究其原因,他指出,国内一些机构在人才管理和评价上行政化、功利化,重引进,轻培养,这也影响了引才效应的发挥。他呼吁,各地在出“狠招”放宽落户的限制与门槛之后,要把精力转向进行人才管理与评价改革上,给人才创造更好的职业、事业发展环境。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认为,抢人才必须抛弃“解决户口和房子”的老旧思路,要打破体制,不断打造留住人才的“软环境”,提高政府的开放程度、尊重市场法治规则、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降低人才政策门槛等。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业,这不是简单的户口和房子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