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自述: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为了寻找自我而苦恼的中国人
2018-07-27许小亮
许小亮
如今回想起第一次考托福的那个上午,细枝末节的记忆仍然能浮现于脑海。当我记起我穿着白色T恤,挎着单肩包,在中大的教学楼间穿梭半个小时,才终于找到试室所在的楼层后,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我额头上淌下的汗滴。当我走出考场时,跨过长满浮萍的小河的石桥上,蔚蓝的天空像倒映的海面,飘浮着零落的白云。
那是我满打满算十七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我的人生从此分歧,走上了之前未曾想过的一条道路。
说起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倒也有趣。虽然同龄人常将我描述为一个十分骄傲的人,但促使我选择出国留学的恰恰却是自卑。当时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985。但作为文科生的我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去年全校的文科生,只有一个人考上了985。对待不确定因素向来不自信的我在那段时间如临大敌,最后与第一名失之交臂。也许是受这次考试影响,我接受了父亲出国留学的建议。恍惚间,我已从期末考放榜的校道走到了陌生的课室里。
高一下学期的这半年也许是我人生中转变最大的半年。在原来的学校时,课业紧张到连能在课间起身散个步都已经是最好的放松。当时的我很迷茫。不只是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下的不知所措,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目标是考上985,那么我考上了之后又怎样?这些问题如影随形地困扰着我,让我寝食难安。到了新的环境里,我肩上的担子轻了下来,脑子也清醒些,才好去思考这些问题。
在这半年间,困扰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我喜欢什么?地理吗?没错,但在这之中我更喜欢的是城市,喜欢的是研究城市的运作,研究人和城市的联系,研究城市发展的形态。我想要的也许并不是做一个学者,而是做一名老师。我的目标虽然已经不再是考上985,但是我已经找到了新的目标,并且明确了我想要在大学生活中得到的东西。认清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曾作出的努力找到了原因,也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的故事到这里还未结束。从第一次托福出人意料的101分,到后来SAT的1520分,这其中的波澜起伏足够另外写2000字来细说,但这并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要点。这一年半以来,有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回响,而如今也许是时候让我大声地说出这句话——
人是为自己而活。
想起高一上学期我的精神状态,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时的我并没有任何奋斗的目标。我所学的每一点知识,都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其中有老师的,有家长的,有同学的,他们的期待和“鼓励”是我继续学下去的唯一动力,因为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知道。所谓的“考上985”不过是我为了安慰自己所找的一个理由。对当时的我来说也许考上985意味着解脱,意味着“不辜负学校对你的培养和期待”。但这并不是一个学生所需要的,也不是任何人所需要的。人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上,而是活在自己的梦想之上。因为人这一辈子,真正不能辜负的人,只有你自己。学校和老师只是过客,同学有意无意的吹捧也不会在同学会上被提起。朋友很重要,家人更重要,他们甚至差一点就要赶上你自己的重要程度了——不,但他们并没有。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因为我看不起其他人,觉得我超然于世外,世人皆醉我独醒。我将朋友和家人都看得很重,也愿意为他们牺牲很多,但这和我的观点并不冲突。你可以把一盘菜里你最喜欢吃的部分让给父母,但是你想读的学科,你未来想从事的工作,你喜欢的人——在这些事的选择上你不能唯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意见是从。虽然我本人十分幸运,父母都很尊重我的决定,但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为父母的“期待”所困扰,不愿走父母的老路,但又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看不清属于自己的道路。其他人并不比他们更聪明,但却常常比他们走得更快也更坚定。我曾经的一个朋友,他除了有时打打篮球,其他的时间都花在和父母拌嘴和生闷气上。他的父母从来不理解他的爱好。他想学心理学,被他的父母说没用,花了200元零用钱买的书被当场撕掉;他想学编程,父母却说程序员又辛苦赚得又少。他们日夜无休的争吵背后,就是因为他的父母期望他做一名老师。但当老师就比学心理学和编程赚得更多,就更清闲吗?也许并不是。
决定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最重大的意义,也许并不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找到人生的方向,不被其他人所左右。但这跟出国留学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你找不到“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做什么?”这“门卫三问”的答案,那么也许是时候想一下了。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而如果你对这其中的某些事物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那么这不失为一个可选的发展方向。将来进入大学某个专业或者在某个行业就业,“我喜欢”明显是一个比“父母喜欢”更好的理由。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学习,不但有更大的热情,同时在有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学习也更有效率。我选择将来就读城市规划专业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赚钱多(实际上赚得很少),也不是因为我父母期望我去做,而是因为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因此我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用更少的时间学更多的知识。但兴趣并不是唯一的参考。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在义务教育、高中课本和科普书里学到的知识,和到了大学里学的以及工作后真正用到的知识间有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很多人跌在这条鸿沟里,觉得自己喜欢某个专业就去报,结果最后或因困难,或因无趣被迫转系。因此除了找到自己兴趣所向之外,深入了解这一学科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为了做到这一点,买了很多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大学课本在闲暇时自学。有的时候并不需要整本看完,只需要掌握书本的基本脉络,就能对学科的要求和方向有个粗浅的掌握。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感兴趣的行业中参观或者去体验他们的工作日常。大部分的工作,由于常年累月的重复都会显得十分无趣,这就是考验自己对兴趣的热爱程度的时候了。自己能不能做到经年累月地做着我现在喜欢的事?他们工作时做的事和我的想象差距大不大?是否我想要做的事?如果能够解答自己的这些疑问,在我看来,就离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不远了。
在我的观察中,00后这一代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为此事所苦恼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我想要写此文的原因。00后是一个过于庞大的群体,其中有的刚刚经历完高考洗礼,也有的离小学毕业尚有时日。但有一点我敢于肯定——00后是最崇尚个人主义的一代。这部分是年轻人对中国千百年来的集体主义传统的反抗,部分是在以个人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求變。此事的是非对错还有待时日定夺,但我认为像这样代代相传的不利影响,应当在我们这一代终结。
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家人,更要爱你的父母,但在这之余,不要忘了爱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