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供暖政策导向及电供暖系统应用情况
2018-07-26王德华
王德华
摘 要:电供暖政策提出后,将电供暖系统应用到居民供暖工程的建设中,已经成为了暖通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介绍了电 供暖的相关政策,并对电供暖系统的原理等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以国内某小区为例,阐述了电供暖系统的应用方法,并对其应用效益进行了观察,证实了系统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供暖 供暖系统 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025-03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的问题。传统的以燃烧煤为主的供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为在保证居民供暖质量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性暖通工程,国家提出了电供暖政策,为暖通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电供暖系统应用到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开始变得迫不及待。
1 电供暖相关政策
电供暖即采用电力资源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以达到供暖的目的的一种供暖方式。《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1]中指出,2012年,全国煤炭的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值高达56%。可见,煤炭的燃烧已经成为了引发雾霾的主要因素。对此,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关键在于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强调了采用电供暖代替锅炉供暖的重要性。近年来,建设部在《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中明确指出,应积极使用电供暖,停止福利采暖,实施商品化采暖,供热补贴由单位直接以货币的方式发放到员工手中,以供员工使用。该政策不仅强调了电供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供暖费用负担方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为该新型供暖政策的落实及电供暖系统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2 电供暖系统概况
电供暖系统,即加热电缆供暖系统。该系统要求在利用电力能源的基础上,将电缆敷设于房间地面内部。通过加热电缆的方式,使电能转化为热能,以实现供暖。与传统供暖方式相比,电供暖系统可有效提高热量散发的均匀性(如图1[3]),优势显著。
具体而言,电供暖系统的优势如下:(1)环境优势。原有的供暖方式,以锅炉供暖为主。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空气造成污染,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另外,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理念同样相背离。以电供暖系统代替传统的供暖系统,用以调节室内温度,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4]。(2)社会优势。采用电供暖系统供暖,能够有效节约室内安装暖通设备的空间,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加之电缆处于地面结构中,受空气氧化的作用较小,因此基本无需维修,使用寿命较长,应用价值显著。(3)经济效益:电供暖系统具有储存热量的功能,电力企业可与暖通企业联合,于居民用电的低谷时期供暖,存储热量,以实现全天候供热,同时降低对居民用电的影响。采用上述方法供暖,可有效降低电能的消耗量,降低用户的供暖费用,使供暖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3 电供暖政策下的电供暖系统应用情况
以国内某小区为例,阐述了电供暖政策下的电供暖系统的建设方法,通过测试的方法,从供热效果及經济效益的角度,观察了系统的应用效果。
3.1 工程概况
小区位于国内某县,于2014年初竣工12号楼为7层/1层住宅,4个单元,南北朝向,无地下室,共56户。住宅建筑面积6982m2,使用面积4818m2,建筑体形系数0.24。为了更好地利用低温辐射发热电缆供暖系统以及贯彻《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的要求。小区采取了多项保温措施,确保建筑保温的节能效果,通过采用节能保温措施和低温辐射发热电缆供暖系统,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的供热品质。
3.2 电供暖政策导向及电供暖系统的应用方法
该小区电供暖系统中电缆的铺装方式、敷设方法以及温度调节的设定方法分别如下。
3.2.1 电缆的铺装方式
电供暖系统电缆,包括干式电缆与湿式电缆两种,两者的铺装方式不同,以后者为例,铺装方式见图2。
观察图2可以看出,湿式发热电缆由控温器、冷引线、感温探头、发热电缆、铝箔及钢丝网等构成。其中,控温器的功能在于将发热电缆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导致温度过高,对居民的生活及安全性造成影响。发热电缆为系统的核心构件,功能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实现供暖。地面保温层的功能在于存储热量,使之能够均匀散发。在各结构的相互作用下,供暖的目的即可达成。边缘绝热层的功能在于将室内与室外妥善隔离,以降低热损失,改善供暖效果,降低居民的供暖费用。
3.2.2 电缆的敷设
电缆的敷设为系统建设的主要环节。为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需采用以下方法敷设电缆:(1)敷设前。检查电缆的外观,判断是否存在破损等现象;检查电缆的直径,观察直径是否均匀;检测电缆的绝缘电阻值,将其与国家标准要求相对比,判断当前电缆的绝缘电阻值是否达标。于基础地面处,铺装隔热层,做好边角保温,铺设滤波反射层,将加热体与外墙隔离,确保电缆所散发的温度,均能够集中到室内,避免温度流失的问题发生,降低热损失,提高供暖的质量及经济效益。(2)敷设中。建筑企业与暖通企业联合,在参考建筑施工图的基础上敷设电缆。当蓄热保护层施工完成后,应再次检查电缆,判断是否存在异常。(3)敷设后。观察敷设效果,观察有无异常。确保无异常后,可通电,反复检测电缆各部位的绝缘电阻及电压。观察温控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3.2.3 温度调节的设定
温控器为电供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在于对电缆的温度加以控制。工作原理及流程如下:(1)确保温控器安装妥善后,使系统通电。(2)通电后,地温探头可随之实现对室内以及地面温度的监测。(3)如两种温度低于设定值,温控器可自行启动,电缆随之加热。反之,如温度高于设定值,温控器则可自动断开,电缆的加热过程终止,温度降低。
温度的设定方法如下:(1)将温控器与电缆的中枢系统相连接,以达到按户调节温度的目的,提高温度控制的独立性。(2)可采用多点以及一点集中的方式控制温度,以提高温度的控制效率,降低温控难度。(3)可视居民的供暖系统,采用手动的方式调节温度。电供暖系统所支持的温度调节范围为5℃~30℃。将温控器应用到电供暖系统中,能够有效提高室内温度控制的便利性,对电能利用率的提升,以及能源的节约,具有积极意义。目前系统所应用到温控器使用寿命最高可达10年,故障率较低。一旦发生故障,更换极其简单,对居民的生活不会带来过大的负面影响。
3.3 系统的实地测试方法
为判断电供暖系统的建立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对室内温度的需求。本工程通过实地测试的方法,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室内空气平均温度测试及电暖器用电量的测试数据记录于2014年1月8日至2014年3月15日。供暖测试期间,根据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 132—2001、J 85—2001中对“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测试和计算的规定,按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的某住户室内空气温度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1)同一住户不同居室的温度不同,可自行调整及控制,但各室最高温度均处于20℃以上,可有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2)各室最低温度为12.9℃,经调整后温度可随之上升,不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3.4 应用效益观察
为判断电供暖系统的使用是否能够真正的达到提高居民用电的經济效益的目的,本工程于116d的时间内,对居民的供暖费用进行了观察与计算。根据对测试期间各住户的供暖耗电量统计分析,帝豪·丽水蓝湾小区12号楼采用发热电缆供热系统供暖季实测耗电量为242896kWh/(116d),单位建筑面积供暖耗电量为34.79kWh/(m2·(116d单位建筑面积供暖费用为18.76元/(m2·(116d))(按阜城县2015年3月15日以前电价0.53元/kWh计算)。根据供暖耗电量测试结果,实测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为12.60W/m2,考虑测试期间的室内外温度因素,折算到标准年的气象条件后,帝豪·丽水蓝湾小区12号楼采用发热电缆供热系统供暖季耗电量为227743kWh/年(115d),单位建筑面积供暖耗电量为32.62kWh/(m2·年)(115d),单位建筑面积供暖费用为17.29元/(m2·年)(115d)(按阜城县2015年3月15日以前电价0.53元/kWh计算)。根据供暖耗电量测试结果,折算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为11.82W/m2;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与合理的供热量以及住户的生活习惯(行为节能)是降低运行费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实测各单元及折算到标准年单位面积供暖费用见表2。
实测各单元及折算到标准年单位面积耗(电量)热量指标见表3。
实测各单元及折算到标准年耗(电量)热量指标见表3。
结果显示,各单元实测的单位面积供暖费用,均较折算到年的单位面积取暖费用高。数据表明,随着取暖时间的延长,电供暖系统为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日渐显著。表明将电供暖系统应用到居民供暖过程中,经济价值显著。
4 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供热系统相比,电供热系统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目前该系统并未被普及应用。在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剧的今天,供热企业及建筑企业可考虑相互联合,加强对电供暖系统的建设,以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达成,及暖通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子雄,周恩泽,濮延凯.北京地区“煤改电”供暖系统的分析与思考[J].山西建筑,2017,43(25):133-135.
[2] 杨军,邓瑞华,蔡磊丹.保证电热辐射供暖系统建设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2(4):61.
[3] 吴玉庭,张晓明,王慧富.基于弃风弃光或低谷电加热的熔盐蓄热供热技术及其评价[J].中外能源,2017,22(2):93-99.
[4] 乐慧,李好玥,江亿.用空气源热泵实现农村采暖的“煤改电”同时为电力削峰填谷[J].中国能源,2016,38(1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