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研究现状
2018-07-26陆晓燕袁心慧
陆晓燕 袁心慧
摘 要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是预防和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运动疗法是用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改善身心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一种治疗方法。全文从作用机制、运动项目等方面阐述运动疗法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糖尿病;有氧运动;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12-0033-03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exercise therapy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diabetes
LU Xiaoyan, YUAN Xinhui
(Ward of Yin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 is a group of metabolic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hyperglycemia caused by multiple etiologie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sugar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iabetes. Exercise therapy is the use of kinesiology, biomechanics, and neurodevelopment to improve mental and physical dysfunction and is a treatment method based on acting force and reaction force as main factors. The full text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ntrolling glucose and delaying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by exercise therapy from the aspects of mechanism of action, sport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diabetes; aerobic exercise; blood sugar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15年世界糖尿病大会”上报道全世界成年人中患有糖尿病的人口数量是4.15亿,照此推算到2040年,这个数值可能会达6.42亿[2]。Lu等[3]的研究统计表明,我国已有近1亿人口罹患糖尿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目前,“五驾马车”防治糖尿病的概念得到认可,“五驾马车”指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教育与心理治疗以及糖尿病的自我监测[4]。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除药物治疗外,采用科学合理的运动疗法对于血糖控制同样能得到良好的效果[5-7]。本文从作用机制、运动项目等方面阐述运动疗法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是应用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改善身心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一種治疗方法,主要应用在医学上[8]。古代就已有描述通过运动治疗糖尿病的著作。隋朝《诸病源候论》中写道: 糖尿病患者“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朝王焘亦云:“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由此可见,治疗糖尿病需要适当的运动量。
1 运动疗法降血糖的作用机制
1.1 促进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利用
人体活动时,存储在体内的糖原会不断分解为葡萄糖,为运动提供能源,而持续运动则不断消耗葡萄糖,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徐划萍等[9]对患者进行了14周的有氧踏车运动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FPG)从运动干预前的(7.35±1.51)mmol/L降至干预后的(6.94±1.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从干预前的7.74%±1.32%降到干预后的7.39%±1.40%,提示运动疗法可以增加糖分使用率,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1.2 降低血脂和控制肥胖
运动疗法可降低肥胖引发糖尿病的概率[10],通过持续适合的运动可增加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加快多余脂肪的分解和消耗,降低肥胖发生率,强化运动锻炼更能达到理想疗效。陈桂平等[11]对56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强化运动干预组30例,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照组26例,进行低等强度的散步,12周后强化运动干预组的FPG从干预前的(8.20±0.4)mmol/L降至干预后的(7.10±0.2)mmol/L,HbA1c从7.6%±0.2%降至6.8%±0.1%,三酰甘油从(4.83±0.7)mmol/L降至(2.7±0.5)mmol/L,而对照组的FPG从干预前的(8.20±0.5)mmol/L降至干预后的(7.90±0.4)mmol/L,HbA1c从7.5%±0.3%降至7.3%±0.2%,但三酰甘油没有很大变化[(4.73±0.3)mmol/L比(4.5±0.5)mmol/L],提示强化运动锻炼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血脂,起到减肥作用,疗效较低强度运动更显著。
1.3 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有:①微血管病变;②大血管病变;③神经系统并发症;④糖尿病足;⑤其他感染等。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通过规范的运动疗法能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潘召英[12]将85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能下床组(A组)40例,进行踏车运动,不能下床组(B组)45例,躺在床上做被动四肢关节轮流伸曲运动,持续时间两组相同,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运动后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从(1.5±0.3)μmol/L降至(1.1±0.2)μmol/L,血尿酸(UA)从(287.6±36.5)μmol/L降至(232.6±25.7)μmol/L,血清胱抑素C(Cys C)从(1.8±0.5)mg/L降至(1.2±0.3)mg/L,收缩压从(150±6.1)mmHg降至(135±5.5)mmHg,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cy从(1.6±0.5)μmol/L降至(1.3±0.3)μmol/L,UA从(296.6±39.1)μmol/L降至(245.6±28.5)μmol/L,Cys C从(1.9±0.5)mg/L降至(1.3±0.3)mg/L,而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朱建一等[13]的研究显示,血Hcy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伴有大血管病变者(111例)显著高于Hcy水平正常者(56例)。血UA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指标,控制血UA是延迟糖尿病肾病发展的有利方式[14],CysC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收缩压下降说明运动能调节人体大脑中的运动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增强迷走神经兴奋度,改变紧张度,从而将血压降下来。
2 运动处方的制定
运动处方的定义是根据人体疾病及自身体质状况挑选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时间、次数、负荷强度和运动时的禁忌及注意要点[15]。
2.1 运动项目
陈德明等[16]将适合糖尿病患者锻炼的运动项目归为3大类:有氧运动、抗阻力量运动以及两者兼顾的运动。有氧运动又可分为周期性运动(步行、跑步、自行车)及非周期性运动(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气功、312经络锻炼法、健身操)。两者兼顾的运动有乒乓球、网球、太极柔力球。有研究显示,在每日行走步数基础上提高20%就能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17],采用步行锻炼能有效控制血糖,对糖尿病的预防及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袁海波[18]的研究发现,用自行车进行锻炼,除可降低患者血糖值外,还能控制并发症。但这些运动对合并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来说,想要持续锻炼并非易事。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的特色运动—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通过舒缓身体、动静结合调节人体气血的传统养生运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器官功能[17]。牛鹏等[19]发现,在八段锦锻炼第2周,患者早、午餐后的血糖降低(P<0.01);在锻炼第4周,患者空腹和晚餐后血糖呈下降趋势(P<0.05);在锻炼第6周,患者临睡前血糖降低(P<0.05);在锻炼1、3和6個月后,患者HbA1c值分别降低4.0%、8.0%和11.2%,提示长期坚持八段锦运动能平稳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HbA1c值。韦德良[20]将病程在0.5~3年的52例糖尿病患者分成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试验组(每日进行>60 min的太极柔力球运动,观察12周),结果显示对照组FPG由试验前的(10.09±3.16)mmol/L降至(9.74±4.71)mmol/L,负荷试验2 h(OGTT 2 h)从(13.78±7.50)mmol/L降至(10.04±5.00)mmol/L,试验组FPG从(10.20±4.10)mmol/L降至(8.36±2.79)mmol/L,OGTT 2 h从(13.63±6.63)mmol/L降至(9.56±5.34)mmol/L,效果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在患者身体允许情况下,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并长期坚持,能良好的控制血糖。
2.2 运动实施时间和持续时间
为了防止低血糖发生,建议运动时间在餐后30~90 min,不宜空腹进行。戴筱英[21]比较30例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的血糖,共3 d,结果显示餐后90 min运动的血糖下降最明显,其次是餐后60 min运动,餐后30 min运动最差(P<0.05)。运动时间长度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缓慢增多,一般每次可持续30~60 min,最长不要超过60 min,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关节和肌肉损伤。
2.3 运动负荷强度
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要保证在安全、有效、可行的前提下进行。当心率在110~180次/min时,心率与运动强度成正比,运动强度越大,能量代谢需求越高,摄氧量越高,心率越快。运动时心率最快不能超过休息时的60%~70%[22]。对于血糖>14~16 mmol/L、明显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心、脑、眼、肾等慢性并发症者禁忌运动疗法。
3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糖尿病患者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处方是关键,正规的运动指导是基础,坚持不懈地长期运动是保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运动锻炼对于控制血糖及延缓并发症起着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733.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The IDF diabetes Atlas. 7th ed. [EB/OL] (2015-11-14) [2016-04-01]. http://www. diabetesatlas.org.
[3] 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12): 1090-1101.
[4] 许岭翔. 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五驾马车详解[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26): 3-5.
[5] 姜福爱. 2型糖尿病40例运动疗法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9): 94-95.
[6] 宋宏剑.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J]. 慢性病学杂志, 2015, 16(1): 85-88.
[7] 朱海涛. 浅析运动疗法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2): 136-137.
[8] 励建安. 运动疗法的历史与未来[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2): 68.
[9] 徐划萍, 陆大江. 2型糖尿病患者有氧踏车运动干预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1): 1982-1983.
[10] 王波.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6, 3(25): 4948-4949.
[11] 陈桂平, 王亚非, 邢小燕. 强化运动干预对初诊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血糖及血脂的影响[J]. 中国医刊, 2014, 49(7): 89-90.
[12] 潘召英. 运动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慢性并发症的影响[J]. 实用老年医学, 2013, 27(6): 521-522.
[13] 朱建一, 吕志刚, 史恒川. 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2): 135-137.
[14] 樊华.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与高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关系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6): 462-465.
[15] 章拒林, 束纫秋. 体育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16] 陈德明, 牛衍龙. 糖尿病运动治疗方案中运动项目选择的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2(2): 87-96.
[17]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3.
[18] 袁海波.功率自行车有氧运动疗法对糖尿病防治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32):20,22.
[19] 牛鹏, 王爱民, 张玲, 等. 八段锦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8): 701-703.
[20] 韋德良.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适能的影响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1(1): 8-11.戴筱英. 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的降糖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12): 914-915.
[21] 潘长玉. 糖尿病学[M]. 1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