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不能只是个邮差
2018-07-26詹庆莲
詹庆莲
关于旅行,我一直铭记着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话:“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我深以为然。北京、西安、南京、洛阳,若是没有历史的沉淀,没有英雄绝歌、红尘往事,它们或许只是一座座看起来华光溢彩但却没有生命底蕴的旅游城市。而故宫、兵马俑、夫子庙、龙门石窟,因为文明和文化的照耀,一块块石砖、一堵堵城墙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少年时代第一次出门远行,既是为了与好友重逢。更是为了仰慕“十三朝古都”的风采。我坐上开往西安的火车。在我的想象中,西安既有大秦帝国的霸气,也有大唐盛世的荣耀,经历了千年沉浮和峥嵘,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应该带着厚重。必然会使我心潮澎湃。可是,我对西安的了解也仅此而已,只是停留在人们对它的歌颂与定义之中。出发匆忙,我没有做任何旅行功课和攻略,甚至没有翻看过任何一本与西安有关的书籍。
最終。毫无准备的出发,让我少年时代的那次“朝圣”之旅充满了太多遗憾。譬如,由于对兵马俑了解甚少,很多时候。在像我这样的“邮差”眼里,著名的世界奇迹——土坑、人俑、陶俑便只是一堆千年陈土,尽管足以令我心生遐想,但无论怎样搜肠刮肚,都找不出多少之前“阅读”过的故事和历史。而那些一鳞半爪的资料或者电影记忆,也很难让我构想出任何画面。后来,在一位渊博的老先生面前,我略带愧意地的表示:“我并没有感受到兵马俑有多震撼。”老先生只是笑了笑,摇头不语。
几个月前,由于修改行摄记《镜头下的上海老建筑》,我查阅了里弄建筑的相关资料,不仅被美轮美奂的上海老建筑所惊艳。更因难民涌入的背景、“七十二家租客”的市井生活心潮起伏。而这样的激情在看了纪录片《六城记》后,变得更为凝重。《六城记》以“北平、上海、武汉、重庆、昆明、延安”6大城市为主角,回顾了抗战中城市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其中,让我几乎垂泪的便是上海篇章《天堂与地狱》,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回忆他儿时在租界的生活:母亲一人支撑起全家生计,早上2点就要到批发市场批发物件做生意。一天,母亲和妹妹一起出门。回来的却只有母亲和若干生煎包以及烧饼,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却一口也不吃,问到原因,母亲落泪回答,你们吃的是你妹妹的肉啊。原来,租界已经不安全,母亲计划带全家逃到乡下去,但没有路费,只好将妹妹卖给别人做童养媳,换了粮食和路费……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段“阅读”,让我后来穿梭在上海里弄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外建筑艺术的融合、里弄家庭的变迁,更多的还包括人民在抗战岁月中艰难的生存……这样的旅行,必然比只用相机取景、在朋友圈发照片打卡让人印象深刻。让人难以忘怀。
事实上,在前往任何旅行目的地之前,都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无论是史料、故事、游记、攻略,还是纪录片、电影等影像资料。这样的“阅读”,可以让你在还未踏上陌生的土地之前,就真正充满期待感。而一旦抵达,旅行之所见能够与思想发生碰撞,你会身体虔诚而放松,精神饱满而愉悦。
唯有这样的旅行,才能久久不能遗忘,才能真实而深刻,才不至于成为钱钟书先生说的“行万里路却只是个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