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创业教育效果评价*
——基于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2018-07-26申珊珊
申珊珊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一、前言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浙教学〔2015〕98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出“选择若干所高校开展本专科‘3+1’‘2+1’、研究生专业硕士融合创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试点创业教育改革新模式——“2+1”创业教育。
“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模式,即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结束前,有创新创业兴趣或意向的学生,经过自愿报名,可以转入创业学院学习。第三学年所学课程和学分,替代原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替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1”创业教育班采取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依托园区,由企业家、高管承担所有教学任务,这改变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突破了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限制。同时,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至两名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技能实操及创业实践。“2+1”创业教育实施过程分为三步走,即第一学期前10周,课堂教学和技能实操并举,以培养学生创业所依托的专业技能。第一学期后8周以创业实践和创业计划书撰写并举的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技能和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二学期,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和孵化。整个一学年的教学设计中,实践课课时占比超过80%。
作为首次尝试的创业教育模式,需要及时了解此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指导“2+1”创业教育的持续改进。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创业教育有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相应的,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有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测量创业教育效果[1]。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创业率的提升,然而,创业教育有“时滞效应”。从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结果看,接受创业教育到真正实行创业行为大约存在10年左右的时滞[2]。我国目前创业者虽然趋向于年轻化,但是多数创业者仍然会选择在受雇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开始自主创业。作为评价长期效果的创业率,不应该在短期内测度,而且“2+1”创业教育模式刚试点推行,只有一届毕业生,使得创业率也很难成为“2+1”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衡量指标。
“短期指标”主要衡量实施创业教育后短期内的效果,包括: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等。对创业者而言,创业意向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具备显著创业意向的人才有采取创业行为,开展创业活动的可能。创业胜任力会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业绩。创业是复杂且艰辛的活动,需要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业胜任力,如人际沟通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采用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等短期指标为主。研究结果也表明创业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虽然研究的主流思想认为创业教育能提升创业意向和胜任力,例如,Souitaris等人经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创业教育项目与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3]。Priyanto等人的研究表明创业学习能提升创业胜任力[4]。国内学者李明章的研究表明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能作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短期效果的衡量指标[5]。但是,也有部分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作用是反向的或是作用效果微乎其微。如,李静薇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效果越好,越会减弱大学生的创业意向[6],Hessel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是负面的[7];高桂娟通过对比各类型学校,分析出高校创业教育未见明显成效[8]。已有的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多以事后评价为主,缺乏前测与后测的比较。
“2+1”创业教育就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当“2+1”创业教育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2+1”创业教育才算尊崇其本质,其效果才是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故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选择短期效果评价指标——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对“2+1”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综合相关理论,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通过前后测比较研究,探讨“2+”创业教育效果。
H1:“2+1”创业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业意向。
H2:“2+1”创业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业胜任力。
三、研究设计
(一)量表设计
1.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表示个体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创业意向越强烈,其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创业行为有很好地预测作用。目前,对创业意向的测量并没有统一的、公认的量表。国内外学者都对创业意向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均是用多项目测量法。如,Thompson[9]从正反两方面设计了个体创业意向量表。本研究借鉴了Chen[10]等人开发的创业意向量表,结合“2+1”创业教育的情况和特点,形成4个正向计分测项和1个反向计分测项的量表,分别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测量学生的创业意向。
2.创业胜任力
胜任力,指个人的关键技能和行为特征,能直接影响工作业绩。创业胜任力,则是指从事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学生必需具备良好的创业胜任力,才能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目前,创业胜任力也没有统一、公认的测量量表。本研究主要借鉴李明章[5]开发的创业胜任力量表,在此量表的基础上,结合“2+1”创业教育的特点,对因子负荷偏小的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形成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
本研究的测量指标依据likert式量表编制,将学生的回答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1-5分)。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对“2+1”创业教育班的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在开学初(前测)和第一学期结束(后测),分别发放问卷150份和136份,回收问卷140份和130份,回收率分别为93.3%和95.6%。经筛选,前后测分别得到有效问卷135份和120份。
“2+1”创业教育班学生的性别、创业经历、家庭背景特征等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显示,后测中,女生占比39.17%,较前测占比有所提升,说明“2+1”创业教育班的女生流失率低,可能是由于专门开设了针对女生创业的巾帼创业班,有效保持了女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理工科占比63.33%,也有着明显提高,说明人文社科的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意愿低于理工科学生,侧面证明其创业意愿低于理工科学生。后测数据中,在样本量少的情况下,自己创业的样本数依然大于前测数据,说明在接受创业教育期间,有学生开展了自主创业活动。
四、研究结果
(一)量表信度检验
在进行假设检验前,需要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信度检验,通常以Cronbach's α系数为指标,通常该系数高于0.6就说明某一变量的测项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本研究采用SPSS23.0获得Cronbach's α系数。由表2可见,量表的前后测信度较好。
表2 量表信度分析(Cronbach's α值)
(二)假设检验
1.创业意向的前后测比较
本研究利用SPSS23.0软件的均值比较功能对创业意向的前测和后测数据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创业意向前后测比较
表3中数据显示,经过一学期的“2+1”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意向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2+1”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向影响并不显著,拒绝H1。这可能因为“被试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即学生本身的创业意向就比较高,才会选择参加“2+1”创业教育。同时,所有学生在大一接受过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存在一定的边际效果递减,创业意向并不会随着参与创业学习的时间越长而越高[11]。
2.创业胜任力的前后测比较
通过均值比较对创业胜任力的前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可见,经过一学期的“2+1”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拒绝H2。创业胜任力在教育效果评价中,被学者认定为一个短期指标,但这个短期指标是相对创业率而言的,由于“时滞效应”在创业教育中的存在,创业胜任力并不是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和实践就能显著提升的“短期指标”。尤其是,这一学期,学生的重心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创业实践活动刚开展了八周时间,创业胜任力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相对较系统的创业实践活动来积累才能有所提升。
表4 创业胜任力前后测比较
五、讨论
本研究选择了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两个评价指标对“2+1”创业教育进行效果评价。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一学期的“2+1”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并没有显著提升。这主要是由以下三点原因造成的。
一是“被试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学生自身创业意向较高,创业选择趋于冷静。束方银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鲜明的“自我选择效应”,即创业意向较高的学生会主动选择参加创业教育并表现出较高的创业意向;而创业意向较低的学生则不会主动选择创业教育[11]。通过对“2+1”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在创业意向的正向测量指标中的得分介于2.23-2.47之间,更倾向于有点同意,创业意向较高。但是反向测量指标的得分最低——2.19,这表明学生虽然对创业有兴趣,也在为创业做准备,但是如果有好单位,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就业。2014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中也指出,有一半以上创业者选择在受雇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开始自主创业[12]。这意味着,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更加深刻地理解创业活动,理性思考和判断自己创业的可能性,从而理性规划和决策创业时机,减少盲目创业的冲动,提高创业成功率[6]。这正是“2+1”创业教育带给学生的积极、正向地思考。
二是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教师队伍需要壮大。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属“业余教育”,师资匮乏、创业课程不完整。“2+1”创业教育的课程以创业方向的专业技能为主,创业讲座等为辅。课程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等指导的课程。在座谈与调查中,学生对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和评价。但是,学生也反映了个别企业家上课过于经验化,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加上兼职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在教学上,导致教育效果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
三是创业导师制度实施效果有待加强,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通过调查,发现教学质量的得分均值为2.07,可见,“2+1”创业教育班学生对教学质量相当认可,学生对创业导师帮扶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2+1”创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也占据了主体,课时占比超过80%。由于资源有限,难免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即一位创业导师带有多名学生。由于个别导师自身工作繁忙,导致精力不足,难以保障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效果有待提升。此外,个别学生的创业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提高。总之,创业胜任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相对较系统的创业实践活动来积累才能有所提升,并不是通过短短几周或一个学期的实践就可以迅速见到成效的。
六、结论与建议
“2+1”创业教育班的学生对创业教学质量、创业实践等几个方面给予了良好评价,肯定了“2+1”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在本人的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2+1”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尤其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管理维度的提升非常显著,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金钱观,形成正确的创业态度。这说明依托园区,产教融合的开展“2+1”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创业导师、实习基地等资源提供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2+1”创业教育总体效果有待提升,尤其在创业胜任力的提升上,需要进一步落实和细化教学内容,夯实“2+1”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着手推进“2+1”创业教育改革。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更具针对性。“2+1”创业教育的理论授课主要集中在了专业技能方面,缺乏创业胜任力的理论教学。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添加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选修,如财会知识、管理能力等。学校可以充分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丰富课程类型,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更具针对性。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三结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创业教育也需要专职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兼职老师。因此,要提升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专职教师要有创业经历,教学效果好,指导过学生创业。专职教师负责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突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践课的指导,创业者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咨询等,根据自身的创业案例,结合学生的创业实践课程,对有创业意向或正在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指导。打造教学、实践、服务“三结合”的创业师资团队,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
三是创建企业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夯实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建立起校外创业导师责、权、利相一致的激励机制,通过构建长期、科学地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有必要继续扩大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丰富创业导师、实习基地等资源,强化创业实践。此外,严格筛选师生,对创业意向不强烈、实践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进行筛除。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又保证了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有限,精力充沛。通过座谈会、听课、实地访察等方式了解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情况。对于缺乏激情的、责任心较差的企业兼职教师应当避免任用,宁缺毋滥。将真正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与经验丰富又乐于指导学生的导师结对后,通过实践平台系统考核等方式每周、每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导师指导情况,以此夯实实践教学,预期可以加强创业实践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其创业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