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装备走出去空间与路径思考
2018-07-26
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大中小型配套齐全的系列产品,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相当的设计生产能力,但近年来面临结构性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和跨国企业竞争挤压等困难,急需通过走出去实现产能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
农机装备走出去空间选择
(一)东南亚、中亚和南亚
东南亚各国将农业作为鼓励投资的重点领域。农业生产条件复杂,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加大农机二次研发,重点围绕橡胶、棕榈油、木薯、水稻、畜禽等生产加工开展农机装备合作。
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农机工业发展滞后。重点应围绕小麦、棉花和大豆的生产、加工、储运,以及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物流冷链等开展农机装备合作。
南亚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充足,适于发展糖料作物、粮食和热带经济作物。农业机械需求量大,特别是联合收割机、水稻秧苗的移栽机械、玉米脱离机、谷物和其他农产品的干燥设备、滚动脱粒机械,适合移动作业的小型水稻碾磨机械。
(二)非洲、拉丁美洲、中东欧和独联体
非洲气候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兼具大规模开发与小农户发展潜力。针对大中型农场(包括非方国有农场和中方企业投资开发的大型农场),重点是提供成套农机解决方案和全产业链服务;针对小农户而言,关键是提供适用的、能够符合当地购买力的农机具。农机装备合作的结合方向,包括粮食作物(玉米、水稻、木薯、小麦、高粱和小米等)、经济作物(北非的棉花、东非的咖啡与剑麻、西非的可可和棕榈)和畜牧产业,重点是提高生产率,提升加工和仓储水平。另外,非洲市场对拖拉机、耕作机械(犁、圆盘耙等)、种植机械(播种机)、植保机械(喷药机和施肥机)和收获机械(收割机)等的需求旺盛。
拉丁美洲可开垦土地面积巨大,规模化经营占据主导地位。应重点围绕以下产业和国别开展配套的农机装备合作,包括大豆(巴西、阿根廷)、甘蔗生产与食糖加工(巴西、古巴)、水果与咖啡生产加工、玉米(巴西)、畜牧(巴西、阿根廷)。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区域,规模化农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中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成套设备需求量大。
中东欧与独联体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国土面积中可用于农业的比例大。这一区域最大的农机市场是俄罗斯和波兰,而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也具有潜力。这一区域对于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整套耕种收设备需求量大。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大规模农业开发潜力,对农机装备需求量大。
(三)西欧北美、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地区
西欧国家农业技术先进、集约化程度高,北美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强。重点是针对大宗农产品的储运进行农机装备合作,同时还要注重通过企业并购等方式,迅速掌握核心农业技术,提升研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大洋洲重点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是结合棉花、蔗糖、天然橡胶和棕榈油产业开展农机装备合作,特别是畜牧业、乳制品全产业链机械化合作。
南太平洋地区土地相对分散,小规模农业经营居多,可利用援外农业技术项目等渠道,结合热带作物、园艺作物、畜牧生产、水产养殖等产业开展农机装备合作。
农机装备走出去路径选择
(一)加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
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机装备走出去的研究。结合农机装备行业发展情况,梳理农机装备发展及走出去的基本现状与需求,进一步明确当前农机装备走出去的主要问题。创新农机装备走出去方式,明确农机装备走出去的重点区域、重点国别、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措施,为农机装备走出去指明方向。
(二)设计重点支持政策,支持农机装备走出去
探索开展境外农机租赁服务。针对境外农机购买力不足问题,积极探索利用援助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际组织赠款等形式,形成配套措施,通过银行担保,制定《境外农机装备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开展农机租赁,通过用户产品抵扣,解决当地农机购买力不足问题。
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以2~3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融资、贸易、研发等领域政策倾斜进行重点培育,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培育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机装备龙头企业。
参与农机国际标准制修订,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农机装备走出去争取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积极开展ISO国际标准和OECD拖拉机试验规则制定、亚太农机检测网等平台建设,促进高质量农机的生产贸易,搭建区域质量认证与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农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产品质量和区域认可度。
(三)推动建立企业合作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农机装备走出去联盟,实现产学研合作,形成合力,为资源整合形成引领作用。在销售方面,针对联盟,搭建针对全球或局部区域的网络平台,实现产品与销售信息的共享。提供国际化农机展示平台,建设海外农机展示园,让海外客户了解中国农机。建立行业信誉评价体系,推动农机装备出口企业实施产品认证,对农机装备走出去形成硬约束,提升农机装备走出去门槛。
(四)依据区域需求特点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
加快有针对性的研发,解决农机区域适应性的问题。深入分析重点目标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与农艺特点,针对技术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关,加强针对性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实用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农机的区域适应性问题。同时,将农机装备走出去与我国境外大型农业投资合作项目相结合,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配备合理的成套农机产品与服务。在有市场空间但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家,建立中小型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研发适合生产需求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耕种收系列农机装备。加强对特定领域农机市场研发、生产与服务,如利用畜牧机械标准化、易推广特点,丰富产品类型,加快标准成套产品输出。
(五)建立农机装备培训维修服务中心
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在农机装备走出去重点区域(国别)建设境外农机培训维修服务中心,主要目的是确保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宣传,提升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