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2018-07-26周书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江苏农村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农民生态农村

周书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南京市江宁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创新”“富民”基因深度植入“三农”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历史资源文脉优势,扎实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美丽乡村“四变”工程以及“420316”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有机统一、产业发展和富民强村全面推进、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新路,为集成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探索。

坚持规划为先,点线面统筹推进,构建联动互补发展格局。

将全区农村划分为4个片区、20个组团、316个规划保留点、695个非规划保留点。突出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加快各片区道路、门户、景观等框架建设,串点连线,着力构建形成全域景区格局。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发展、文化文脉相连,在4个片区中确定20个组团,打造各片区的核心板块,放大辐射带动效应。注重分类指导,对城镇建成区外的316个规划保留村,按照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富民“五位一体”联动发展要求,有序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其他694个非保留点,以“两处理、两清洁、两化、两完善”为重点,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推进过程中,从核心区入手、以乡村旅游干线为基,点线面统筹实施,形成集聚连片态势。到2017年底,贯穿牛首-云台生态廊道的西部示范区38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中部示范区20平方公里核心区框架初具雏形。全区220个规划保留点建成美丽乡村,400个非规划保留点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建设覆盖率达到70%。全区涌现出黄龙岘、石塘人家、大塘金、周村、七坊等一大批国家级的美丽乡村典范,西部生态环线成为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

坚持生态为基,统筹保护与开发,全面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杜绝农地抛荒,精细化耕作好每一分土地,着力呈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田园风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切实保护好林盘、田地、沟渠和水体等原有生态本底和山水肌理,高标准实施村庄改造和环境整治,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改造门户庭院,大量使用符合江南乡村特色、成本不高、方便就地取材的建筑材质以及本土树种花卉,广泛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开展蔬菜、果树为主的微田园建设,彰显江南风情和农村气息。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处理“二次四分法”处理,启动农村厕所革命,让绿水青山常在。同时,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合理发展民宿、养老、文创等绿色经济、无烟经济,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产业为核,多元化经营发展,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体系和“一带三区”生态休旅经济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品牌强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特别是充分发挥南京后花园的优势,深入挖掘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多重价值,以特色小镇、旅游村、民宿村、休闲农业示范村等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苏家田园东方、台湾薰衣草总部、区国企集团等多元主体,大力发展农旅文结合的新业态新产业。打造了谷里香草小镇、石塘互联网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苏家文创小镇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溪田田园综合体成为财政部第一批全国试点单位,创建省高星级乡村旅游点30多个。

坚持文化为魂,传承与创新结合,全面彰显江宁文化气质。

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和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加强古树、古井、古宅等有形的乡土遗迹维护、修缮,并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引入现代文明,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标识和文化名片。梅龙鼓韵、秣陵石锁和鞭春节、喊春节等一批优秀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杨柳村、佘村等一大批古村落焕发生机。同时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坚持治理为要,夯实基层和基础,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健全“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提升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议事决策水平,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作用。健全完善“三社联动”运行机制,整合拓展服务功能,打造综合服务平台,确保农民办事不出村。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政社互动,着力提升村级承办政府事项的依法行政水平。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持续推进乡村道德讲堂活动,选树和宣传道德典型,着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引导农民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创新网络化社会治理机制,落实“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形成全面覆盖的乡村服务管理网格。

坚持富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始终把富民惠民作为检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和尺度,引导扶持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链条延伸、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中找准切入点,盘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形成共建共享、共同参与的发展新机制,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成为现实,农村各类沉睡的资源资产重新配置后成为促进集体和农民增收的新动能。全区创业成功的农民老板超过1000人,其中大学生创客超过300人,创业农民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近万人。2017年,区统计局农调队通过入户调查显示,在美丽乡村内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当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年人均32000元左右,增速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绝对值增幅最大,拉动增收的作用最大。同时,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让农民共享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农民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