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的江苏实践与思考

2018-07-26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研究课题组

江苏农村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种养秸秆主体

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研究课题组

姜瑾华/摄

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江苏实践

源头控制,坚持农业绿色生产一条主线。江苏坚持质量兴农,抓好产地环境和投入品两个关键环节,推动实现农产品绿色化。生产方式上,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每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6700万亩,绿肥种植补贴20万亩,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肥推广补贴量30万吨。质量管控上,通过推进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品牌农产品有产地环境检测、有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有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建设,探索建立以名录管理、准出证明、包装标识、追溯系统等为重点的追溯管理制度。全省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超过40%。

末端治理,推进秸秆粪便两类废弃物综合利用。江苏一方面重点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离田收储利用体系建设,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实施农作物秸秆利用按量补贴制度;建立层级式秸秆收储利用体系,有效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0%;全省有20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形成了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五大类综合利用途径。另一方面按照“防治并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强化畜禽粪污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引导规模养殖主体“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划定禁、限、适养区基础上,发展沼气发酵、发酵床生态养殖和生物有机肥生产等利用形式,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8%。

试点示范,形成循环农业发展三种创新模式。江苏鼓励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三大类循环农业模式:一是生态恢复模式,以清洁生产、投入品减量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蔬菜+瓜类”“水稻+叶菜”“大豆+水稻”等轮作新模式,进行土壤生态修复;二是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通过“一池三改”沼气工程、生物链工程和农业废弃物堆肥生产,实现农业循环再利用;三是立体复合模式,建立多物种共栖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加,实现多时序交错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江苏在宜兴等11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建设农业可再生循环利用项目284个。

构建江苏农业绿色生产体系所面临的难题

化肥农药施用结构有待优化。抽样调查发现,商用有机肥、农家肥、高效缓释肥以及生物防治、绿色植保的认知度与应用比例均不高,调查对象中,了解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的仅占5.7%,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仅占11.9%,使用过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的仅占2.8%。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中,购置专业化施肥机械的仅占34%,化肥农药施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有待创新。江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突破90%,但利用方式以机械还田为主,离田收储利用、产业化开发比例不高。秸秆再利用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基于市场的自发利用机制尚未形成,秸秆加工利用产业化发展缓慢。

种养结合程度有待提升。许多地区存在种养脱节现象,割裂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生态循环路径。调查发现,采用种养结合模式的规模经营主体仅有33%,且大部分经营主体的种养结合方式相对低端,一般是搞种植的散养一些鸡鸭,搞养殖的种植一些果树。因存在消纳用地不足问题,抽样调查的规模养殖场(户)中实施污水还田利用的仅为28%。规模种、养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和利益联结机制,导致种养结合不紧密。

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回收、畜禽粪便处理等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业绿色科技研发有待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也存在一定困难。

经营主体发展绿色生产动力有待增强。因发展绿色农业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若市场环境、政策引导、技术水平等内外部因素不完备,经营主体出于避险本能不会贸然投资。当前,江苏绿色农产品市场不够成熟、绿色农产品优质难以优价,政府激励不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主体绿色生产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绿色生产方式应用比例不高。

国外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经验

美国“减量化可持续农业模式”。美国农业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从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有机农业法》等相关法律,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二是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依靠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农业数据库、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精细调整各项管理措施,在追求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

德国“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为平衡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具体做法:一是控制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或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并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施用有机肥等方式保持地力;二是合理轮作和间作,每年将7%的耕地休耕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四是实施环境保护补贴,部分州对参与环保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的补贴合计可达农业生产成本的70%。

法国“理性农业发展模式”。上世纪80年代,法国因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农产品质量降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理性农业发展模式”。具体做法:一方面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土地休耕、生态农业规划、环保农业计划等制度,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发挥民间合作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在监督种植、信息共享、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澳大利亚“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机农业面积位居世界之首。具体做法:一方面注重标准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机农业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另一方面注重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现有6个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认证,拥有很高的市场信誉。此外,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都能达到行业的知识技能要求。

构建江苏农业绿色生产体系的对策建议

加强研发推广,完善绿色种养制度。一是促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开展化肥农药施用知识培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绿色防治效率;针对生物化肥农药使用贵、见效慢,导致经营主体使用意愿不强等问题,建议通过合理补贴,提升使用意愿。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推广散装饲料和精准配方,实现养殖源头减量。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大绿色防控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广非化学防治措施,将商品有机肥施用设施、新型植保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研发创新一批先进适用的畜禽养殖设施设备,推动养殖技术和环保技术融合发展。推广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三是发展综合种养模式。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畜+沼+粮(蔬、果)”“稻草+蘑菇培养基+菇渣肥田+水稻”“秸秆(沼渣、沼液)+食用菌+基料还田”等循环农业,鼓励各类主体通过差别化经营、互补化合作、循环链增值,实现经营主体内部、区域之间的资源节约和效益提升。

创新利用方式,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一是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在继续推进作物机械还田基础上,增强秸秆产业化开发能力,扩展秸秆的综合利用渠道。培育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配备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设备,提高机械化收储和利用水平。二是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以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项目为抓手,增加对可降解农膜地膜推广使用的财政补贴力度;严格地膜生产标准规范,鼓励使用可回收地膜;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式,解决农膜污染问题。三是推进畜禽粪便利用资源化。鼓励规模养殖主体在周边发展规模种植,或与规模种植主体建立粪肥供应关系;坚持“种养结合、畜地平衡”原则,实现畜禽粪便就近利用、当地消纳;探索在现代农业园区、万顷良田、种植业基地建设适度规模的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场,实现农业空间布局优化。

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绿色生产服务制度。一是通过奖励、信贷等手段,扶持和培育一批从事统防统治、秸秆回收利用、农膜回收、畜禽粪便处理等服务的市场主体,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二是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鼓励围绕产地环境修复、绿色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加快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积极发挥政府服务的推动作用,从政策、技术、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为经营主体绿色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管控制度。一方面要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重复标准整合,开展粪污沼肥检测等亟需的标准制定工作,健全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运输过程、产品认证等的标准体系,促进标准更贴近生产实际。另一方面要开展标准生产培训工作,开展有针对性培训,提升从业者行业知识技能;鼓励制定与标准相配套的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标准转换率,确保按标生产、质量可控。

推进奖惩并举,完善绿色生产激励制度。一是加大绿色生产补贴。对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的主体和地区给予生态补贴,积极探索实物、技术、货币与政策相结合的多种补贴方式,推动绿色生产外部效益内部化。二是推动绿色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建立二维码追溯系统、加强认证机构管理等手段,提升消费者对优质产品认可度;加强宣传,让消费者了解绿色农产品价值,提升支付溢价,真正做到“优质优价”。三是强化法律保障。修订完善《江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将绿色补贴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于破坏农业环境、过度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行为制定严格的惩治措施,让法律成为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的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种养秸秆主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何谓“主体间性”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