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漆器镶嵌工艺

2018-07-26展梦夏

艺术品 2018年6期
关键词:贴花金箔西汉

文/展梦夏

图1 满城M1案5017

汉代是中国漆器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漆器装饰千姿万态,不可胜识。艺术的高妙有赖于技术的发达。在汉代漆器上,除了传统的彩绘外,堆漆、锥画、镶嵌等诸技兼施,令器物更加绚丽,夺人眼目。其中,镶嵌技法的广泛运用是汉代漆器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许多考古发现中,漆器早已腐朽,却有大量饰件保留下来。例如,徐州石桥2号墓中的漆器因腐朽和扰乱已难以辨识,但残存的金、银、铜釦件和金箔纹饰不少。计有嵌绿松石玛瑙错金铜杖首1、铜案足15、铜案栏13、铜樽足18、铜凤钮3、铜铺首衔环15、银及鎏金铜耳杯耳59、铜及鎏金铜环13、嵌玉铜饰2、银及鎏金铜钮座5,此外还有金箔8克、银饰件600余克。据以推测应有杖、案、樽、奁、耳杯等器型。①

根据附加装饰与漆层(器)的结合方式不同,“镶嵌”又可细分为釦、嵌、贴等。

一、釦

“釦”原指在器物口缘包镶金属的做法。《说文解字》中说,“釦,金饰器口”,就是一种狭义的解释。釦可以同时起到加固、防磨和美化的作用。尚刚师曾经指出“工艺美术最关心适用”;“不妨于用是一般的尺度,有助于用是更高的标准”。②釦,就是这样一种有助于用的工艺。考古发现,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加釦的漆器。③这种加釦的漆器,汉代称为“釦器”,以蜀郡、广汉郡工官的产品最为有名。《后汉书·邓皇后纪》有“蜀、汉釦器”的说法,实物也有不少发现。釦的材料多种多样,最高等级的是金,其次是银,以下还有铜鎏金、铜鎏银和铜的。黄金釦器只有皇帝或皇帝祭神时才能使用,现在发现极少,只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件漆卮的金釦,④这是由于南越王曾经僭称皇帝的缘故。皇后、太子用白银釦器,但实际上僭越的情况十分普遍。《盐铁论》中说“今富者银口黄耳”,就是说富人家饮酒用的耳杯都以白银镶口、金铜作耳。银釦耳杯曾在茂陵1号无名冢1号陪葬坑中出土过两件,口耳一体,上面还有错金花纹。⑤白银作耳的例子就更多了。上文提到的石桥2号墓,墓主为楚王姬妾,其中就有银耳33件之多。其他银釦食器也有发现。江苏扬州胡场14号墓与15号墓各出一柄鸭形勺,勺口即加银釦。⑥

除饮食器外,妆奁具用釦的现象最为普遍。也正是在妆奁具上,釦的使用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在器口、器足、器身三镶甚至多镶的做法。一些较大器物边缘也有类似釦的装饰。如满城1号墓中出土了5件漆案,足部和案面四周都有精美的铜饰件包镶。以最大的一件(组)为例(M1:5017),存铜鎏金案足和案栏各4件。案足中部铸出对称的浮雕虎纹,余部饰有阴线流云纹,内侧尚可见朽木残存;案栏有直角形和长条形各2件,饰有浮雕“合首双躯夔龙纹”和阴线流云纹(图1)。⑦类似饰件在2号墓中还有两套。虽然案体均已不存,但从华丽的铜饰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风采。

图2 满城M2樽4040铜饰

二、嵌

嵌,指将饰件嵌入器物表面的做法。一些饰件是有功能意义的,如器盖上的钮与钮座、器身的铺首或鋬、器下的足,等等。它们的形态往往较为固定。凤形钮、柿蒂形钮座、兽首衔环、熊足都极富时代特色(图2)。而器体上点缀的各类珍贵材料,如金、银、铜、玉、玛瑙、绿松石、水晶、玻璃、云母、珍珠、琥珀、象牙、骨、玳瑁、贝壳等,不外是踵事增华而已。以巢湖北山头1号墓的一件漆罐(BM1:15)为例。直口、鼓腹、矮圈足,形态饱满。腹部最大径处嵌金箍一道,上嵌八颗蓝色料珠;以此为中心,上下装饰基本对称。口颈与圈足有铜釦,釦上刻八只凤鸟纹,“并填金箔,外套水晶环”。颈以下与足以上,各嵌银带一周,带上亦点缀八颗料珠。金箍与银带之间,对称交错镶嵌四组桃形玉片,位置都与临近的料珠对应;除了肩部以对置的玉铺首衔环取代了两枚玉片外,其余每组都是八枚。靠近金箍的两组,玉片上均刻有一只凤鸟;靠近银带的两组,玉片上又饰十数颗料珠。这些装饰几乎覆满罐体,少数的空隙也都以赭色彩绘填充。⑧此罐集玉、金、银、铜、水晶、玻璃、漆木多种材质于一身。如此华丽且又如此完整者,前所未见(图3)。传说,“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西京杂记》卷2《四宝宫》)。所谓“七宝”“杂宝”“厕宝”“列宝”,应该都是指这种以各类珍贵材料镶嵌器物的做法。或可补充的是,这种工艺较之后世的“百宝嵌”还有不小的差距。盖因后者需将百宝嵌作人物花鸟等形象,此时恐怕尚未能想见。

图3 北山头M1罐15

图4 海曲M106圆奁4

三、贴

贴,主要指金银箔贴花,是将极薄的金、银片事先裁刻成各种纹样,然后粘附在漆器表面的做法。⑨由于一般地子上还有彩绘,因此会产生锦上添花的华美效果。商代墓葬中已经有漆器贴饰半圆形金片,金片上还阴刻云雷纹,已经初具金箔贴花的特征。⑩这种技法在历史长河中不绝如缕,⑪直到西汉中晚期才一下子兴盛起来。满城1号墓中发现“在漆木碎片中还夹杂着一些珍珠、金箔片以及银质(镶玛瑙)和骨质的动物形饰片”,从银饰片的形态推测,此时可能初具金银箔贴花的雏形。⑫徐州龟山1号墓中曾经发现1件多子奁,“口部银釦,外贴以草叶纹、流云纹等银箔为饰,部分还有错金丝云纹”。⑬虽然没有图片公布,但通过文字描述能感觉到贴花纹样比较简单。而墓主身为西汉中期楚国贵族,推测此时金银箔贴花的技术仍处在发展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山东海曲106号墓为武帝末至昭帝时期的地方官员墓。墓中圆梳盒(M106:4)上的贴花显然更进了一步(图4)。在盖和身的外侧,一道道银釦之间,都贴有金或鎏金银质的饰片,形象有云、鸟、兽,等等。⑭技术已经成熟,但纹样仍嫌不够丰富;而且墓中出土精美漆器不少,金箔贴花者却仅此一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去不远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漆器装饰却只有釦、柿蒂形钮座和铺首衔环。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众多,且未遭盗掘;墓主身份高贵,可能是昌邑哀王刘髆,为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子,卒于武帝后元二年(前87)。⑮因此,没有金银箔贴花的现象或许指示着这一装饰技法流行的上限。

到了西汉晚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在等级较低的墓葬中时常也能发现金银箔贴花的漆器。此时,金箔贴花形象格外丰富。山川绵延,云气缭绕;羚羊、骆驼、马、鹿、熊、虎、兔奔走于内,锦鸡、孔雀、大雁翱翔其间;还有或羽人或世人,操琴、博戏、舞蹈、杂技、骑射、车马出行,林林总总,好一番热闹景象!(图5)⑯银箔贴花则相对简单。如连云港海州霍贺墓的七子奁,母奁器盖上,朱绘云纹中贴银箔独角兽四只,有明净匀齐之美(图6)。⑰类似的银箔贴花也出现在江苏、山东等地的西汉中晚期墓里。⑱而连云港网疃庄西汉木椁墓的七子奁上贴花虽是银箔,却与其他金箔贴花一样多姿多彩(图7)。⑲

图5 姚庄M101七子奁190

图6 海州霍奁

图7 海州网大长方盒

图10 杨家山奁

从山东南部到江苏长江以北这一区域,也就是当年徐州刺史部境内,是金银箔贴花漆器发现最多最集中的地方,⑳而尤以今扬州一带为盛。代表有姚庄101号墓、胡场14号墓、甘泉妾莫书墓、杨庙昌颉西汉墓等处所出漆奁(图8)。但金银箔贴花漆器的分布绝不止于此。像湖南长沙杨家山304号墓、长沙汤家岭西汉墓、广西合浦望牛岭1号墓、陕西咸阳马泉1号墓(图9)、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处也都有重要发现。以地处边远的望牛岭1号墓为例,在一件朽烂的漆奁上,起取的鎏金铜釦和金箔贴花总数达到113件之多,其中有“飞鸟展翅,走兽奔跑,狩猎者骑马飞驰,或引弓待发,或张索欲投,造型生动,惟肖惟妙”,丝毫不亚于内地的发现。㉑

总之,金银箔贴花是西汉晚期漆器上普遍流行的装饰手法。元帝初即位,贡禹上书,历陈古今俭奢之变,云“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东宫杯案“尽文画金银饰”。(《汉书》卷72《贡禹传》)其言容有夸张之处,但西汉晚期奢风日炽、漆器以金银为饰盛行则是不争的事实。

金银箔贴花到唐代发展为金银平脱。两种技法的区别之一在于所用材料不同:金银平脱所用的金银片较厚,可以再加雕镂;金银箔则非常之薄,细部只能以漆画。更重要的,后者在将金银片贴好后,需再髹漆数层,然后研磨直至露出饰片;这样处理之后,饰片与漆面平齐,不易脱落。㉒因此,这是漆工技术的巨大进步。不过,若将汉代金银箔贴花工艺看作简单的粘贴,也不够全面。长沙杨家山304号墓所出漆奁上有金箔贴成的菱形图案,黑黄两色相间,非常耀目(图10)。研究者认为,这是在金箔上涂黑色漆,待漆干后又刮去部分,露出金地,形成的效果。

四、结语

丰富的镶嵌技法赋予汉代漆器独特的艺术面貌。凤、龙、牛、马、鱼、怪兽、羽人、云、山、狩猎、驱驰、饮酒、博戏……秦汉人把现实和观念中的一切都表现在了漆器上。它们或忠于写实,或充满想象,或严谨规整,或灵逸飞动,总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和启发。

图9 咸阳马泉M1金箔贴花

注释:

①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33-38页,《文物》1984年第11期。此文将漆器饰件单列一类,见识卓著。多数报告或简报往往将它们按材质分别介绍,因而与漆器之关系也就不甚了了。

②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古物新知》,1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③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553-555页,《考古》1992年第6期。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了4件带釦的漆木器,包括1件壶和3件罍,前者在壶口加铜釦,后者在器口和器底各加一道铜釦。

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132页、135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同墓出有金釦象牙卮1件、鎏金铜釦卮7件。

⑤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的发掘》,6页,《文物》1982年第9期。

⑥扬州博物馆《汉广陵国漆器》,102-104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45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⑧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巢湖汉墓》,117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⑨长沙杨家山304号墓出土金箔经检测厚度在0.009-0.017毫米之间。

⑩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43页,《文物》1979年第6期。“在M14的一件圆盒朽痕中,还发现一段半圆形金饰片,厚不到0.1厘米,正面阴刻云雷纹,显然是原来贴在漆器上的金箔。”

⑪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中发现的觚(M1043:14),器身镶三道金箔,下面两道上还镶嵌绿松石,其做法更类似于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416页,《考古》1984年第5期。马王堆1号墓中的双层九子奁(M1:443)在器表(除底板外)贴金箔,并于金箔上施油彩绘,也不能算作“贴花”。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88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48页。银饰片的厚度不详。金箔经检测厚度在0.15-0.24毫米之间,显然对于贴花工艺来讲太厚了。

⑬南京博物院《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27页,《文物》1973年第4期。

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日照海曲西汉墓(M106)发掘简报》,18-19页,《文物》2010年第1期。墓中有武帝后元二年(前87)视日简。

⑮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471-199页,《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⑯参见江苏邗江姚庄101号墓所出七子奁(M101:19 0)、湖南长沙杨家山304号墓所出金箔、陕西咸阳马泉1号墓所出三子奁等。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33-35页,《文物》1988年第2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杨家山304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1,141页,科学出版社,1981年。咸阳市博物馆《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133-134页,《考古》1979年第2期。

⑰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183页,《考古》1974年第3期。

⑱如扬州邗江胡场1号墓和5号墓、邗江郭庄汉墓、盱眙东阳1号墓、仪征烟袋山1号墓、临沂金雀山32号墓、莱阳岱墅1号墓等。

⑲南京博物院《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网疃庄西汉木椁墓》,287-288页,《考古》1963年第6期。

⑳除上面所举之外,尚有江苏泗阳陈墩1号墓、连云港海州侍其繇墓、徐州石桥2号墓等。周边还有安徽天长三角圩1号墓、天长北岗9号墓等。

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28页,《考古》1972年第5期。

㉒傅举有《中国漆器金银装饰工艺之二—金银平脱漆器》,136页,《紫禁城》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贴花金箔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现代陶艺领域贴花装饰技法的发展与突破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过年啦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延迟贴花技术
金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