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新理念、新挑战——浅谈2017年版课程标准
2018-07-26孙红霞
刘 伟 孙红霞
山西 河北
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对今后的教学形式、考试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笔者将其中重要内容仔细研读,将学习心得汇总归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课程体系的变革
1.变革的必要性
教材改革自2001年首次亮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多年来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违背了国家育人的初衷。且随着社会发展,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现有教材在知识内容、思想体系等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材改革成为必然。
本次改革是一次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针对高中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我国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而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教材的体系
新教材设置了三类课程,第一类是必修课程(大体相当于原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元素化合物部分有所删减)为所有学生全修全考,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类课程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大体相当于原人教版的《选修3》《选修4》《选修5》),对于高考选考化学的考生为必修,以达到个性化发展、为今后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学习做知识储备。第三类是选修课程(大体相当于原人教版的《选修1》《选修2》《选修6》),由学校、学生自行统筹开设,属于校本课程范畴。
3.对教学的影响
将化学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考生在高二结束时必须全部修完所有必修课程(共五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共三个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因此学生的学业负担会更加沉重,学生的复习时间会非常短,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讲解必须提纲挈领、言简意赅,那种慢工出细活、反复刷题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和考试模式。
新教材使用前的考生,高考时“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这两个模块为二选一作答,多数学校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重点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缺陷,新教材使用后,将化学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考生,这两个模块均成为必修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
1.化学的核心素养
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品质的要求是有差别的,本次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学科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核心素养的解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指明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学科。一切化学问题都是以物质为载体,新课程标准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放在核心素养之首,真实地道出了化学的基础所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物质的性质,又要从微观角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本质。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揭示了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能量变化和平衡理论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是大学基础化学必须掌握的内容,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学业水平测试中,有关能量变化和平衡理论的试题将成为区分学生能力高低的首选试题。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对推理、表达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能够基于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并应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是化学重要的核心素养,是任何一位化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该素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需要的是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
模型认知其实就是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的过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协助学生将思考过程进行有条理的整理,使之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当再次出现同类情境时,能够选择适当的模型去解决问题。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提出了研究化学问题的途径
该素养对我们日常的化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希望我们的化学课能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传授,注重学习认知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再辅助大量练习,强化结论的应用。因此今后没有探究的授课过程,是不会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也是与国家育人目标相背离的。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指明了学科的用途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联系紧密,是这些科学的基础。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通过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农药、化肥、医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诚然许多环境污染也与化学有关,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废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扬长避短,使化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为了推动高中教学更好地践行该素养,可以预见今后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与新课程标准实施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减少,但授课时间却减少了一年,因此常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必定受到冲击,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五个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今后可按如下步骤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步:确定知识点,收集素材
教师首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某节课需要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然后收集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素材(包括文字素材、图片素材、视频、音频等),为制作学案而做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步:创设情境,制作学案
选择合适的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与素材有机地结合,并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素材中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材、阅读学案、多媒体、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多种课堂辅助方式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思考依据。
第三步:归纳汇总,建立模型
所有问题得到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规律、方法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汇总,为将来能够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模型。
第四步:当堂练习,学练一体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化学几乎没有太多复习时间,更没有太多时间用来大量练习,因此每节课要尽可能地选择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素材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散式命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一切知识(既包括新学的知识又包含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滚动化应用,以期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