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象似性研究述评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18-07-26付海玉

关键词:王寅任意性语言学

付海玉

(山东大学 威海翻译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语言象似性观念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对“词”与“物”关系的争辩以及我国先秦哲学家关于“名”与“实”的讨论*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年第6期,第840-849页。。20世纪初,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流行,语言符号任意说大行其道,并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金科玉律。70年代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体验和认知作用的发挥,语言象似性因此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已被证明是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支配说”的有力挑战。

王寅(1999)在总结国内外语言象似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语言象似性权宜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Iconicity的译名与定义》,《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第48-50页。。许多学者对象似性作了探讨,但总体来说语言学界缺乏象似性的综述性研究,从实证角度对象似性进行分析的文章也较少*杨昆、毛延生:《近二十年来国内象似性研究综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35-139页。,语言象似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其理论研究有待继续深化、系统化,研究方法也有待于更新*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年第6期,第840-849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尝试运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分析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象似性研究进行统计与分析,绘制出高产作者、主要机构和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及关键词战略坐标,以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科学知识图谱属于科学计量学范畴,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其研究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演化过程、科学知识结构和科学知识前沿。知识图谱可以展示知识点、知识类、知识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特征,揭示趋于融合或潜在的学科新领域和前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结构与发展。

一、象似性研究文献的数据统计

1988年,许国璋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中首次讨论了象似性问题,对任意说提出质疑。之后一些学者也开始批判语言任意说,掀起一波研究语言象似性的热潮。特别是2000年后文献量急剧增长,2009年达到顶峰。虽然2013年后有所下降,但整体数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该领域仍是研究热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重表征研究轻理据研究、重理论应用轻辩证思维研究*杨昆、毛延生:《近二十年来国内象似性研究综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35-139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一)论文年度分布统计

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博士和硕士论文库,勾选文献分类目录中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用表达式“TI=象似性 OR KY=象似性”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 673条文献。因2017年数据不完整,所以去除5篇文献,再通过一一检验,

删掉无关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文献1 370篇,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29年间,国内关于象似性的研究文献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CNKI (1988—2016年)国内象似性文献数量统计/篇

(二)载文期刊分布统计

笔者检索1988—2016年的文献,关于象似性的1 370篇论文刊载在428种期刊上,其中核心期刊71种,约占总期刊数的16.6%;核心期刊总发文量149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0.9%;从期刊类型看,主要是语言类期刊和学报。可见,文章主要刊载在非核心期刊上,文章质量有待提高。载文量居前15位的期刊见表1。

表1 1988—2016年象似性研究载文期刊统计(前15位)

二、象似性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显示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而科学知识图谱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及知识计量,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的关系,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梁秀娟:《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综述》,《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6期,第58-62页。,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

将有效文献导出,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格式化转换,得到1 370条数据。将数据再次导入软件进行处理,把年份设置为1988—2016年,每3年作为一个时间段,共分为10个时段,并选取高产作者、高产机构和高频关键词作为可视化主题。通过运行CiteSpace软件,可以得到象似性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高产机构和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下文将逐一呈现和分析。

(一)高产作者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为考察象似性研究的作者分布情况,本文统计排名前15位的高产作者(仅限第一作者)的发文量(见表2)。

表2 1988—2016年象似性研究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统计(前15位)

表2显示,王寅以18篇的发文量居榜首。王寅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兼任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已出版数本关涉象似性的著作,如《论语言符号象似性》(1999)、《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2009)等,在《认知语言学探索》(2005)、《认知语言学》(2007)和《什么是认知语言学》(2010)等著作中也专列章节介绍象似性的相关研究。他将象似性与任意性的争论分为三个阶段:两论相持时期(古希腊—19世纪末)、索绪尔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和后索绪尔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513页。,探讨了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哲学基础,其观点被许多学者认同。他还发表多篇论文,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在沈家煊(199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年第1期,第2-8页。总结的国外三条句法象似原则(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另外三条原则: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他还从文体、语用角度探讨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象似性作了较为全面、翔实的总结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路。

排名第二的是卢卫中,他撰写的象似性研究论文有17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有9篇*卢卫中的相关论文有: 《试论英诗的篇章象似性修辞特点》(载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67-70页)、《诗歌象似修辞研究》(载于《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第1期,第60-64页)、《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载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62-69页)和《论象似修辞翻译》(载于《东方翻译》2011年第4期,第20-25页)等。。他就职于曲阜师范大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翻译和修辞等方面对象似性进行研究,为象似性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排名第三的张昀霓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她将象似性与翻译结合,发表了多篇论文*张昀霓的相关论文有:《语言象似性与功能对等翻译》(载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9-82页)、《功能对等翻译中的象似性标准》(载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84-86页)和《翻译教学模式的象似性构建》(载于《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第88-90页)等。,从发表时间和论文内容看,她的研究具有专注性和连续性。其他高产作者既有研究外语也有研究汉语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如应学凤和刘丹青都是中文系出身,前者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后者研究语言类型学、语法学和方言学。李二占研究语言理据学,出版了《汉字的国学理据》(2015)一书,并以汉语为研究对象发表过一些论文。从广义上讲,“象似性”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9页。,李二占的研究也表明,把象似性研究纳入理据学的范畴也是一个研究方向。此外,还有研究语言学、文学、符号学和翻译的作者等。可见,语言象似性研究方向多样,众多学者为此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实现研究的良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考察高产作者的合作情况,运行CiteSpace软件,设定值为显示每个时间段的前27位作者,最终得到157位高产作者和15条连线。图2为高产作者合作图谱,节点为作者,节点大小表明发文量多少,连线表示合作关系。

图2显示,作者合作网络中只有15条连线,说明象似性的研究者之间交流较少且鲜有合作,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科研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象似性研究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明确合作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校际间合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所在机构作了统计(见表3)。

图2 1988—2016年象似性研究高产作者合作图谱

除去上述5对校际间合作关系,还有10对属于校内合作关系,这表明在研究的合作上仍以校内合作为主,校际间交流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大部分合作者的研究方向并不相同,表明象似性研究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涉及,跨学科合作是大势所趋。同时,汉语与外语研究的结合可拓宽研究视野,有利于推动研究的发展。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多样,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道路,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研究领域较分散,不能专注于象似性研究。

(二)高产机构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为发现我国象似性研究的核心机构,笔者统计了前19位高产机构的发文量(见表4)。

表4 1988—2016年象似性研究高产机构的发文数量统计(前19位)

注:为方便起见,将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的发文量合并,统一归于中南民族大学名下,表中显示的是两者发文量之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也如是。

从表4中可见,中南民族大学以49篇的发文量占绝对优势,说明该校有较强的研究潜力,与居第二的湖南师范大学相比,发文量差距明显,这从侧面反映出两个机构间交流较少。其他18所院校发文量相差不大、数量较少,说明象似性研究虽然受到较多关注,但研究力度还需加大;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较大,但需另辟蹊径,找到与新领域的结合点。

为考察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运作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设定值为显示每个时间段的前28个机构,得到147个高产机构和2条连线(见图3)。图中节点为机构名称,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字号大小代表中心性,连线表明机构间的合作关系。

图31988—2016年象似性研究高产机构合作图谱

图3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节点和字体最大,表明发文量最多,在象似性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图中较清晰显示出来的机构还有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几十个机构,说明其研究成果也不少;有合作关系的机构有两对,较清晰显示出来的一对是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另一对因发文量较少显示不清晰,通过手动查找定位,两个合作机构是怀化学院外语系和湛江海洋大学外语系。 机构合作网络中仅有两条连线,说明国内关于象似性的研究团体较分散、合作较少,特别是中心性较高的机构间几乎没有合作,笔者认为,这是研究出现瓶颈的原因之一。

因为阈值设置标准不同的问题,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但仍能从中窥探一二。根据正常推理,高产机构应该是高产作者所在的机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侧面说明高产机构发文量高的原因是研究人员数量多,但每个作者的发文量并不高。笔者把高产机构图谱与高产作者图谱联系起来考察发现,高产机构内部研究者间也鲜有合作。同一个机构研究人员众多但合作少,说明作者们基本上各自为战。因此,更多机构与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将成为研究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三)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为考察论文研究主题的情况,笔者统计关键词在论文中出现的频次,列出前22位高频关键词(见表5)。

表5 象似性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次统计(前22位)

注:表中已除去检索词“象似性”(出现983次)。

如表5所示,“任意性”以238次位居第一,“语言符号”“认知”出现次数也过百。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可作出合理解释,任意性与象似性都涉及语言本质问题,两者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涉及象似性问题时一般都会涉及任意性的讨论。

古希腊学者提出形式与意义“二分法”,出现多种术语表示两者关系。自索绪尔之后,语言学界用得较多的是“能指”和“所指”,但王寅主张用“语言形式(或语言符号)”与“所指意义(包括客观世界与认知世界)”这对术语*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6页。。象似性研究最先是符号学家关注的焦点,基本与索绪尔同时代的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三分法,并首先使用“Iconicity”(王寅翻译为“象似性”,使用频率最高),所以“语言符号”出现频次较高,“认知”和“认知语言学”榜上有名也可以找到原因,语言象似性重新进入语言学家视野且象似性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与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密不可分。

表5中还出现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句法象似性、拟象象似性、语音象似性、语言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等9条象似性原则,占据高频关键词的41%,说明从句法结构入手阐释象似原则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特别是Haiman在1985年出版《自然句法》和《句法象似性》,系统分析了句法中存在的象似性,成为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的经典之作。表5中同时出现翻译、教学和诗歌等概念,说明象似性原则已经应用到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作为高频关键词出现,说明研究者与时俱进,将网络新词作为研究对象,既阐释了新词出现的象似性理据,也丰富了象似性理论,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实用性。

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显示每个时间段的前21%个关键词,各时间段内关键词数量最大限度为250个,得到382个节点和740条连线(见图4)。图谱中的节点代表关键词,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其粗细表明共现的强度。与作者、机构的知识图谱相比,关键词数量多、连线复杂,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关键词共现的情况,图4过滤了一些低频关键词标签,因此并未显示出所有节点和连线。

图4 象似性研究高频关键词图谱

如图4所示,关键词共现网络中有740条连线,总体上看,网络结构比较松散,说明研究者们对研究主题的专注度还不够,追求广度但缺乏深度,不能将一个主题一以贯之深挖到底,这不利于象似性研究的突破性发展,也可将此视为研究受阻的原因之一。

(四)高频关键词的战略坐标

战略坐标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来分析某一研究领域内部联系和领域间的相互影响,以进一步分析某一领域研发热点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位于第一象限的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均大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内容受关注的程度较高,而且是近几年的研发热点,属于“核心型领域”。位于第二象限的聚类的新颖度大于0,关注度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属于近几年来新的热点,但是研究的受关注程度较弱,属于“潜在型领域”。位于第三象限的聚类的新颖度和关注度都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的受关注程度不高,近几年的研究也较少,属于“边缘型领域”,不适合继续研究下去。位于第四象限的聚类的关注度大于0,新颖度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备受关注,但不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是基础型研究内容,属于“基础型领域”,研究热度也有所降低。可见,位于第二象限的研究领域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需要重点分析。根据关键词共现矩阵,笔者划分出56个聚类,并绘制出战略坐标图(见图5)。

图5象似性研究关键词战略坐标

如图5所示,位于第一象限的有10个主题,分别是22、29、33、35、40、41、45、51、53、54,该象限新颖度和关注度均大于0,属于核心型领域,其中22(象似性理据)、53(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较为典型。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风靡一时,后来以Haiman为代表的学者提出象似说,这是对任意说的极大挑战,之后两者之争成为语言学界的一大焦点。王寅(2003)持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的观点*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第3-8页。,之后张绍杰等(2007)发文*张绍杰、张延飞:《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相互排斥还是相互依存?——与王寅先生商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7期,第62-64页。与王寅商榷,胡壮麟(2009)对语言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进行反思,从符号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争论点进行梳理*胡壮麟:《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95-102页。。

位于第二象限的聚类较多,可以概括出20个主题,分别是1、3、6、7、12、26、27、28、31、34、37、38、40、42、43、44、48、49、50、55。这20个主题新颖度较高,但受关注度较低,属于潜在型领域。其中新颖度较高的有6(汉语象似性研究)、7(类型学和语义学角度的象似性分析)、34(象似性的认知阐释)、46(英语教学)。李亚非(2014)分析汉语连动式语序的象似性特征*李亚非:《形式句法、象似性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14年第6期,第521-530页。;陈道彬(2014)分析英汉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认知表征*陈道彬:《英汉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认知表征》,《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32-135页。;邓云华等(2016)探讨英汉因果复句的类型学特征,并对其逻辑语义优先序列的共性和差异进行象似性和原型阐释*邓云华、郭春芳:《英汉因果复句逻辑语义的优先序列》,《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第37-41页。;崔俊学(2016)证明隐喻象似性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崔俊学:《基于认知语言学视域中隐喻的象似性及其教学意义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S2期,第288-289页。。

第三象限中的主题处于边缘型领域,研究价值较低,因篇幅有限,不作探讨。第四象限处于基础型领域,如主题9(隐喻象似性)、10(语音象似性)、15(距离象似性),关注度很高、新颖度较低,3个主题都涉及象似性分类原则问题,沈家煊*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第2-8页。、严辰松*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3期,第21-25页。、王寅*王寅的相关论文有:《标记象似性》(载于《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51-56页)、《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载于《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第14-19页)等。、文旭*文旭: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外语学刊》2000年第2期,第71-74页。等人都作过此类研究,总结出不同的分类原则。

综上所述,象似性研究的热点是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是象似性的分类,可能成为今后热点的是汉语象似性研究、象似性认知阐释和英语教学等。

三、总 结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象似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绘制出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科学知识图谱及关键词战略坐标,清晰地呈现出研究的现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象似性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见仍是研究热点,可继续作为研究主题。(2)文章多刊载于非核心期刊上,文章质量有待提升。(3)象似性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研究者之间、高产机构间交流较少且鲜有合作,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科研群体;学者对研究主题的关注度不够,未能一以贯之并深入挖掘。(4)象似性研究重点是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是象似性的分类,可能成为热点的是汉语象似性研究、象似性认知阐释和英语教学等,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

总之,象似性原则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但任重而道远,需要学者们不断开拓创新,突破研究瓶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更新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强研究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避免重复研究;三是寻求新的学科领域与象似性研究结合,并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丰富理论内容,并广泛应用于实践。

猜你喜欢

王寅任意性语言学
王寅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在策马扬鞭自奋啼的年代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转化法妙解任意性与存在性问题
王寅作品
Linear Piezoelectric StePPing Motor with Broad OPerating Frequency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