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地理教学情境下提问认知状况
2018-07-25刘璐璐董玉芝赵春子
刘璐璐 董玉芝 赵春子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参考《鼎尖教案》必修二,研究其中的教学案例,归纳出在不同类别的教学情景下,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出地理教师提问的认知状况。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情境 《鼎尖教案》 提问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格拉底将问题比作产婆,没有问题新的思想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技能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师生相互合作、推进课程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精心布置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地理课堂从“教”到“学”的转变。本文参考人教版《鼎尖教案》地理必修二,对教学案例中的教学情境进行划分,归纳出在不同类别的教学情景下,教师提问的现状,总结出不同情境下教师提问的次数并依此分析出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提问认知状况。
1对《鼎尖教案》中教学情境的划分
所谓地理课堂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地理教材的内容及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一个能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的氛围或场合,使地理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趣味。对《鼎尖教案》中运用的教学情境进行类别划分,归纳出不同情境下提问的次数并绘制成以下表格。
2《鼎尖教案》中教学情境下的提问现状
表格展示了不同情境下教师提问的次数及所占的比例,笔者将情境划分为3大类,9小类。在3大类中,应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情境,占比50.91%,应用最少的是社会活动、课堂活动等其他情境,占比9.1%。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大多是在多媒体情境下进行的。在9小类中,多媒体情境中的图片应用最为广泛,占比43.03%,社会活动和视频应用最少,均占1.82%。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在多媒体情境中的图片及教材体例下的“活动”及“案例”中提出问题,而社会活动、课堂活动、生活情境加起来占比不足10%,这说明教师对已有课程资源利用的程度较好,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在其他教学情境下进行提问的案例较少。
3《鼎尖教案》中教学情境下的提问认知状况
在《鼎尖教案》中,运用最多的情境是图片及教材体例,笔者着重分析在这两大类下提问的情况,并以《鼎尖教案》中的提问过程为例,分析出两种提问层次下的提问方式。
3.1低层次认知提问
3.1.1观察提问
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观察,得出一定的结论,观察的对象往往是图片,视频,资料等,靠肉眼的观察便可得到答案。关键词有:“找出”、“找到”“挑选”、“有哪些”、“提到”等。具体应用过程如下:确定观察要素→结合图片等进行提问→观察并进行信息提取。例如,指导学生读28页“阅读”提问:(1)找出图2.14中城市的等级。(2)找出表示每种等级六边形服务的线条颜色;在讲到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播放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录像,并提问:(1)视频中提到的农业类型是什么?(2)放的是什么牲畜?在讲工业区位选择时,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本58页图4.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并提问:(1)工业生产投入了什么?(2)产出了什么?
在《鼎尖教案》中应用到观察提问最多的是多媒体情境中的图片,这样的提问提高了学生读图、筛选信息的能力。
3.1.2回忆提问
回忆提问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进行问题的解答,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具体运用过程如下:对旧知识进行提问→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学习新知识。
3.2高层次认知提问
3.2.1对比提问
对比提问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性质相似或性质相反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具体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是指将两个及两个以上具有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纵向对比是指对某一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出其区别和联系。具体提问方式如下:找到对比实物→确定对比因素→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和联系。例如,在学习新工业区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72页“活动”材料,并要求学生对美国“硅谷”及中关村发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
通过对事物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在对事物的对比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分析提问
学生在应对较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要将事物划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找出地理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逐一攻破,化难为易。常用到的关键词有:“分析”、“证明”、“解释”、“哪些”、“思考”、“是什么”: “原因”等。例如,在讲人口数量变化时,教师展示世界70亿人口日和13亿人口日图片,要求学生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及原因;讲城市化时,教师展示图2.17并提问:(1)乡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推动力和拉力。(2)乡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原因;講农业时,教师引导学生读52页“活动”要求学生分析乳畜业的形成因素及乳畜业生产的特点。
通关研究,笔者发现,在《鼎尖教案》中,使用最多的提问是分析提问,说明教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获取了分析问题的思路,抓住了分析问题的角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判断提问
教师在教学情境下,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进行判断,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知识点的掌握,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常用到的关键词有:“判断”、“能否”“是不是”等。例如,讲人口合理容量时,教师展示“苦难的母亲”漫画,让学生判断地球上的人口能否无限增长;学习人口空间变化时,教师用PPT展示一些案例,要求学生判断出哪些是人口迁移,哪些是人口流动。
3.2.4综合提问
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复杂的地理问题进行划分,着重分析地理问题的每一部分,并将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实现对地理事物整体的认知,学会对复杂地理事物进行拆分,然后分析、归纳总结出答案。常用到的关键词有:“哪些”、“什么样”、“总结”等。具体运用过程如下:将问题拆分,解决每一部分→将分析的问题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答案。
例如,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教师依据68页“活动”中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学习交通运输时,教师展示南昆铁路图,要求学生思考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及意义;学习新工业区时,教师根据“硅谷”案例提问美国“硅谷”的区位优势。
3.2.5联想提问
该提问方法指教师在学生掌握的原有知识基础上构建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知识运用能力。具体运用过程如下:改变某一条件→做出联想或假设→解决问题。《鼎尖教案》必修二中运用该提问方法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笔者选取“必修一”某一案例。例如,在运用地球仪讲授地球公转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联想性问题,想象一下,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上是否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否还有四季的更替,为什么?
3.2.6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是最高层次的提问,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促进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实现的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较高层次的思考。例如,学习新工业区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中的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温州城镇发展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学习人地关系时,教师根据“活动”情境要求学生对身边符合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现象做出评价;学习种植业时,教师在课堂活动情景下指导学生思考我国加入WTO后在农业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评价,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看世界,进行了对生活及社会的思考。
(通讯作者:董玉芝)
参考文献
[1] 张金康.鼎尖教案:人教版(地理2:必修)[M].延边教育出版社,2015.
[2] 李永红.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3(G0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