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7-25杜巧玲任增强
杜巧玲 任增强
摘要:笔者深入分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习意义的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针对微型计算机升级换代较快的现状,提出了教材修订计划;针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复杂度较高、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提出了从设计者角度讲授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督促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设计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采取的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本科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091-03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教育部指定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6门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是本校电路与系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也是自动控制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相关接口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和具体应用。
由于微处理器日新月异,微型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硬件系统升级换代,当代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已经与早期的“8086/8088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教学与时代严重脱节。因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更新。同时,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经典教材“8086/8088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不能涵盖微机体系结构的新技术,导致教学脱离实际应用技术。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如果单纯从使用者角度,按照教材讲解《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导致授课内容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难于记忆。笔者根据十几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和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从电路与系统专业的本科生特点出发,开展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本时代学习微机原理的意义
明确学习意义、树立学习目标,是课程深入学习的重要环节。微型计算机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重要的新技术出现。为什么这些新技术只能在相应阶段产生?如果我们也处在那个年代,是否也会为这种新技术贡献力量?从以上问题出发,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兴趣。
微型计算机发展至今,难题不断被攻克,技术不断成熟,是否意味着微型计算机系统已经完善?微型计算机系统还会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吗?学生需要清楚以上问题的答案,并明确学习的必要性。使学生了解目前微型计算机系统存在的缺点,清楚本时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的方向。
笔者带着以上问题,边介绍边提问,引领学生共同回顾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清楚每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需求,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时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带领学生融入到微机原理的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概括介绍目前微机系统的特点,指出目前在微机系统中仍需改进的技术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际意义,给出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接口技术。当今时代,微处理器迅猛发展,型号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8086/8088升级换代为英特尔酷睿i7处理器。微处理器更新换代要求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将其集成到微型计算机系统中,相应的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得到不断改进。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是依旧采用经典教材,讲授“8086/8088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例如,8086/8088微型计算机原理中存储体系结构为CPU、主存和外存,不包含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但从80386开始存储体系结构中增加了外部Cache部件,以提高CPU訪问内存的速度。从奔腾开始,Cache部件演变为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并集成到CPU内部,作为外内外设。此外,还有浮点部件,超标量流水线等新技术不断被集成到CPU芯片上,作为片内资源。因此,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需要重新修订,更新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所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新技术都需要涉及。微型计算机系统升级较快,如果要求每次体系结构的变化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不能包罗万象,泛泛讲解每种新技术。这样做只会增加硬件系统的复杂性,使学生难于掌握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框架和重点内容。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材应该针对体系结构改进的关键技术,并围绕该技术展开详细讲解。
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摒弃旧知识点。8086/8088微型计算机系统是X86架构的经典体系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依然是目前微机系统的组成基础。学生在重点学习该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掌握集成到CPU内部的新技术,全面掌握微机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因此,更新教学内容应该做到既保留8086/8088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经典内容,又增加新的关键技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编写了本门课程的教材《Pentium系列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并于2008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该教材是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以上的问题,将教材内容选定为英特尔的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是可超频的微处理器,浮点性能、Cache性能等是当时CPU系列中最高的,同时拥有较高的性价比。教材组织时,也充分兼顾了8086/8088微型计算机系统,将其内容安排在Pentium新技术之前介绍。该教材出版后一直沿用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从设计者角度讲授课程内容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内容抽象、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因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复杂性较高,涉及的新概念、技术术语较多,学生很难理解、接受该门课程的知识要点。那么如何教授才能使这门课让学生易于理解?如何教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授课时注意将微机原理的内容与电路、数电等课程的内容相联系。例如,时序电路与D触发器联系等。让学生感觉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既熟悉又陌生。使学生明白可以用熟悉的电路、数电知识搭建出新的模块,实现新的功能。使学生认识到对于陌生、难懂的功能模块,只要肯认真学,学习效果与电路、数电课程是一样的。
笔者在讲授模块功能、结构时,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介绍该模块的功能,提出设计目标,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才能实现该模块功能”。其次,按设计要求逐次介绍每个组成部分。最后,从整体上验证功能的实现。带领学生从各个功能模块设计角度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模块结构,反复练习从工程要求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考试模式必须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考核方式上,笔者将期末总评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为80%,平时成绩的权重为20%。期末考试由闭卷模式改为开卷模式,开卷考试可以带参考书。开卷考试改革主要是针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特点。本门课程涉及众多控制寄存器,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这些寄存器的设置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使用能力。此外,考虑工程设计时可以翻阅参考书,因此将期末考试定位为可以带参考书的开卷考试。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这样的考核方法督促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防止了学生考前突击,使学生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设计的能力。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工程性强的课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学习意义的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证明,采取的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
參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巧玲.Pentium系列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马维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5.
[4]张荣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吴宁.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社,2002.
[6]苗中华,高守玮,马世伟,高艳霞.《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授课方法探讨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2,(19):67-68.
[7]周宁宁,王伟,成卫青.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2011,(04):117-119.
[8]王焱,郑俊辉,易发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2009,(2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