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塔尖”上的城市

2018-07-25

中华儿女 2018年14期
关键词:塔尖西安上海

当下,中国已经步入城市社会,城市精神对于城市和地区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自贸区战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事实上构成了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也对重塑城市精神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

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2005年,当时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

此后逐步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视野的分别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

北京:首都人民的精神财富

2011年11月2日,经过18个月的精心酝酿和290万余首都市民投票,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向社会发布。

“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的精神财富,反映了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同时“北京精神”又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北京精神”的第一要义,彰显了“北京精神”的高度,深刻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市民风貌。北京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从“五四”运动、“七七”事变到开国大典、迎接香港和澳门回归,到抗洪抗震救灾、申奥行动与奥运会成功举办,都是北京人爱国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北京人心系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新时期,北京人的“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理性爱国,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创新”作为“北京精神”的精髓,体现了“北京精神”的活力,是北京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不竭发展之源。創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与动力。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没有进步与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北京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从周口店“北京人”的智慧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再到今天北京正迈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都无不体现北京市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创新给北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包容”作为“北京精神”的特征,体现了“北京精神”的大气与睿智,博大胸襟和非凡气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地域风格。北京精神的“包容”既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又有雍容大度、和谐共生的心态与气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充分展现了北京有容乃大的风采与魅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更需要包容的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要善于吸纳和借鉴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使北京更具凝聚力和吸引力。

“厚德”作为“北京精神”的品质,是“北京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北京历史文化悠久,有着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不同历史时期、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交融赋予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培育了北京市民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新时期的北京不仅传承了北京的尚礼、厚道、助人等优秀的厚德风范,而且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北京市民的厚德注入了时代气息。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主线,正是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的热爱,才赋予了北京人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精神,赋予了北京人包容博大的胸襟,赋予了北京人崇礼厚德的品质。“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它给“北京精神”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爱国”不是停留在空谈,而是落到了实处,使“包容”与“厚德”有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包容”和“厚德”是“北京精神”的特征与品质,它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展示了“北京精神”的宽度与厚度,使“爱国”更具时代风采并恒久永续,使“创新”富有世界眼光和道德的坚守与责任。

上海: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随后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

习近平强调,“上海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上合组织之所以能在各个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成为影响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与其一贯秉持“上海精神”密切相关。成员国始终遵循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原则,努力促进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和人文等领域深度对话与合作。

早在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时发表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便把“上海精神”作为本组织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在此基础上对本地区各领域合作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为成员国多边框架内合作打下坚实法律基础。为消除成员国多边合作阻力和障碍,该组织既出台了《上海合作组织长期睦邻友好条约》这样的政治宣言,也出台了类似《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这样的具体指导文件。

2013年9月13日,在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积极倡导弘扬“上海精神”。中方还在峰会上宣布成立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开启了上合组织发展的新阶段。

2015年7月10日,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团结互助 共迎挑战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跨越》的重要讲话,并首次在峰会上提出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次峰会还出台了一系列新文件,构建了促进上合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新机制。

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在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上的《弘扬上海精神 巩固团结互信 全面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重要讲话指出,上合组织成立15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开创性倡导和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2017年6月9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在峰会上指出,“‘上海精神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是本组织发展的保证。”另外,此次峰会正式吸纳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成员国,实现了上合组织历史上的首次扩员。

回顾这些年来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上海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该组织发展的全部内容和所有领域,是上合组织得以成功走到今天并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基础,也有力证明了“上海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上海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新征程上,弘扬和践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上海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均有了显著提高,16字的城市精神不仅见诸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也更加深入人心。

“让城市精神和广大市民融为一体,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上海精神特质、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围绕推进市民修身行动、培育先进典型、营造文化氛围、倡导文明风尚、深化创建活动,上海让城市精神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走进了每个市民的心中。

面向世界,服务全國,站在新的开放起点上,上海以开放姿态接纳全球人才,城市精神的培育首先要从思想引领做起。着眼铸魂塑魂、立根固本,上海深化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有力强化了全市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通过深化“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内涵,大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还策划推出一批系列公益广告,营造文化氛围,彰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上海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西安:打造“城市新IP”

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是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虽然拥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地处内陆的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个城市与武汉、成都、重庆等全国其它一些大城市有了差距,近年来,西安加快了追赶超越步伐,正加速奔跑起来,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有伟大的精神;国际化大都市,必有强大的软实力支撑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硬科技之都、软件名城、创新创业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在开放包容的改革氛围中,曾经古老而静态的西安,正在用一个个“城市新IP”和一个个“西安现象”,接受世界的重新审视。惊艳,由此呼之欲出。

“求实务实,开明开放,包容宽容,创业创优”的城市精神,在西安落地开花,构成对人才强大“西引力”的最佳佐证。

培育“求实务实,开明开放”的城市精神,体现于广纳民意的诚挚态度上,也流露于直面短板、虚心求教的勇气之中。让视野跳出“城墙”,一年多来,西安市先后邀请了先进城市政府工作人员、优秀企业家代表、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讲课,组织全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中心组学习,力度空前。让步伐走出“城墙”,西安实施了干部挂职计划,2017年选派百名干部赴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温州、昆山等市挂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这是西安历年来外派挂职干部人数最多、所涉省市范围最广的一次。

培育“包容宽容,创业创优”的城市精神,展现于转变观念的不断学习创新间,同样聚焦在对于外来投资者和人才的亲商、安商、爱才、重才中。从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到招商引资的多头并进;从“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首届全球程序员节”在西安相继召开,到“23条人才新政”和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从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等五大创新创业经,到用“国际视野”“开放精神”诠释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崭新精神……

经济的发展推动这座城市的成长,加速汇聚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让更多胸怀梦想、敢想敢闯敢干的创业者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宿。西安这座独具魅力的十三朝古都,在对“城市精神”的营造中,以前所未有的改革鼎新之举吸引世人目光,展现出新时代的勃勃风姿。

好似巴黎的铁塔、东京的樱花、上海的黄浦江畔,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城市的“标志IP”。西安,十三朝古都,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城市,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兵马俑、大雁塔似乎概括了来到这里的全部意义。然而如今,这里也在深邃而深沉的文化积淀之上,释放出更耀眼的全新姿态。

2017年年底,在“硬科技”概念的诞生地西安,全球首届硬科技创新大会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国的“硬科技”领域代表和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领军人物齐聚西安,共绘全球“硬科技”发展蓝图。人才济济、后劲十足,聚合诸多极具特色的软件服务业聚集区,同样让西安被IT从业者倾心——2017年11月,“首届全球程序员节”在西安举行,中外软件精英、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助力大西安建设中国软件名城。

着力塑造大气包容、现代时尚的新西安城市形象,创新创业之都、硬科技之都、梨园之都、“西安年·最中国”、“春满中国·醉西安”等一个个“城市新IP”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呼之欲出。2018年新年前夕,西安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国际美食之都”称号,大量新媒体载体,更助力大西安成为“网红”城市。

2018年“五·一”假期,西安共接待游客1014.56万人次,同比增长69.05%。

近年来,西安城市氛围的愈加美好,还存在于城市风尚发生变化的细微之处。比如一个小小的“车让人”,就展现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古都新风和城市情怀。“车让人”只是文明大西安的一个缩影。在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西安人用拼搏之姿跑出了加速度,更在开放包容的改革氛围中,用文明开放的态度塑造出充满社会正能量的城市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深入推进“尚德西安”建设和开展“西安好人”“最美西安人”评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承载。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浩瀚的古迹遗存,让这座城市同样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布局“两轴一带、四心六区”,眼下,西安正成为“随时可闻、随地可见、随机可讲”的“博物馆之城”。在西安,各种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实景演出、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创新创意,正在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各具特色的公众教育与体验活动,彰显了博物馆在社会服务、公众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西安博物馆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塔尖西安上海
塔尖城堡
巴黎圣母院起火
挂在塔尖的云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
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