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纤维新视界
2018-07-25宁翠娟
文/本刊记者 宁翠娟
一场以“纤维新视界——智·融科技 创·享未来”为主题的2018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在河南平顶山举行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化纤生产大国,行业的发展要靠科技进步,行业的绿色发展更需要技术创新。中国纺织工业具有产品品类多、产业链长的特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消费回收各环节与生态环境关系紧密,行业的绿色发展对于实现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意义重大。
6月22日,一场以“纤维新视界——智·融科技 创·享未来”为主题的2018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在河南平顶山拉开帷幕。本届大会由“绿色纤维材料及绿色制造技术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化纤科技大会主论坛”以及四场平行论坛组成。来自中国工程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嘉宾以及来自纺织化纤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骨干、企业代表、相关领域的业界同仁共40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中国化纤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分会承办,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
绿色经济是全球发展趋势
就绿色制造产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欧阳昊明表示,工业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推动工业向绿色转型至关重要。近几年工信部出台了多项文件,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制造,加强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宏观引导。接下来,工信部将加大力度推进工业领域的绿色制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将利用绿色制造专项、财税等支持政策,发挥绿色制造示范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纺织化纤行业是工信部推进绿色制造方面的七大重点支持行业之一,希望其继续在绿色发展的大旗下开展更多工作。
在废旧化纤纺织品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提到两个发展专项。其一,构建废旧纺织品现代化回收物流系统,即在国家发改委协调下,联合地方政府及专业结构,建立废旧纺织品物流技术与装备采购清单,以政府专项补贴形式,形成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管理运营有序的废旧纺织品回收物流产业链,以现代化回收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循序推进智能回收箱、专业物流车、集散管理站建设,建成200公里回收经济圈,实现回收物流网络系统的全覆盖。
2018年中国化纤科技大会现场。
其二,建设废旧化纤纺织品循环再生产业集聚及示范园区,即到2025年,在全国重点区域建成1~2个废旧纺织品再生循环产业示范园区,形成废弃物回收—分拣及资源化预处理—高值化再生—纺纱织造—终端应用开发—销售—再回收这一完整产业链在园区内集聚,同时完善产业园区内环境综合处理、物流、认证、鉴定、评价等公共平台支撑。形成再生制品区域品牌效应,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市级知名商标分别达5件、50件、100件左右,推进品牌国际化市级以上品牌产值率达到60%以上,区域品牌数量达到15家以上,实现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
以可再生资源和绿色制造、绿色产品为主体的绿色经济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边树昌以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生命周期与生物基产业链为例,说明绿色设计平台的构建,包括引进化纤产品绿色设计概念、构建绿色产品指标数据库、建立绿色产品评价及评级标准、完善化纤产品碳排放认证体系4个方面。
锑系聚酯催化剂的应用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锐在比较了世界各国新型钛系催化剂的催化特性、环保优势及工业化应用后,提出钛系催化剂的应用将是聚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究所商务总监张红光介绍了生物基聚酰胺纤维产业化技术及应用,并表示泰纶®已成功应用于地毯领域,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智能制造也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发展,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敏喆分别就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现状与展望、绿色尼龙产业链促进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推动原创技术发展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是化纤科技发展的十大重点任务之首。多年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恒逸集团创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旨在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原创技术发展,鼓励行业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推动行业进步。现场进行了2018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颁奖仪式。同时,部分获奖者也在现场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东华大学丁彬指出,轻质弹性气凝胶因具有孔径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优点,在环境、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首次利用三维网络重构方法,以静电纺柔性陶瓷纳米纤维为构筑基元,制备了超轻质、超弹性的纯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其最低体积密度可达0.15mg/cm3,为当前世界最轻陶瓷材料。该材料表现出优于高分子泡沫的弹性回复性能,经500次压缩后塑性形变仅为12%,且在1100℃高温下仍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同时导热系数可低至0.025W/m·k。该材料的成功制备突破了陶瓷材料弹性化设计的瓶颈,并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所需轻质高效隔热材料的研发开辟了新途径。
蒋士成院士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特等奖获奖论文颁奖。
“化纤长丝在线负载微纳米粒子的研究自主搭建了化纤长丝在线改性装置,以聚氨酯为载体将超细羊毛粉体负载在涤纶长丝表面,使涤纶具有类似羊毛纤维及其纱线的化学性能,拓宽了涤纶长丝的应用领域和范围。通过对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并调整负载物,制备出了可染色丙纶丝、皮革纱线、防电离辐射纱线、环境处理纱线等多功能化纤长丝。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企业进行转化,为化学长丝的功能化及其高附加值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武汉纺织大学刘欣介绍道。
在共单体接枝聚乳酸增容聚乳酸/尼龙11共混材料及其柔韧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上,浙江理工大学省重点实验室朱斐超说道:“为了提高PLA熔喷材料的韧性和热稳定性,将韧性和耐热性俱佳的生物基尼龙11(PA11)与PLA熔融共混,并以反应性挤出的共单体接枝PLA为增容剂,通过对不同质量比的PLA/PA11/PLA-g-(St-co-GMA)共混材料的相形态、热稳定、结晶和流变性能,及其熔喷材料的纤网结构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获得柔韧PLA熔喷非织造材料。其强力和峰值伸长率与单一PLA熔喷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49.2%和223.23%。”
对行业未来发展模式的探讨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主持的“智·融科技 创·享未来”高端对话是大会的一大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小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系纤维高分子教授孙刚、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松林、天津工业大学原副校长肖长发参与对话,并围绕“科技提升速度,创新彰显高度”的主题,对科技创新模式、成果转化模式和协同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此外,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为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差别化尼龙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授牌仪式、2017年中国化学纤维行业产量排名发布以及《化纤专业开放教育系列教材》首发仪式也为大会增添了许多亮点。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中国尼龙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高新技术纤维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讨会、中国聚乳酸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氨纶分会2018年年会、中国化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标委成立大会等活动。并且,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四个平行论坛:聚酯产业链市场变化与技术对策论坛、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与展望论坛、2018(平顶山)锦纶——调整与创新论坛、杰出工程师——先进纺织材料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也于6月23日上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