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客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下的城市绿道优化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福道为例

2018-07-25朱南燕程惠珊樊宵雷兰思仁李霄鹤

关键词:绿道身心动机

曾 真,朱南燕,王 丹,程惠珊,樊宵雷,黄 攀,兰思仁,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于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了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人居环境建设[1]。绿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类“城市问题”的蔓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的支撑空间之一,绿道集生态保护、娱乐休闲、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低碳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等需求[2]。伴随着2008年广东增城市率先建成“增城绿道”、2010年《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等规划的提出,绿道修建工作逐渐在全国多个省市大规模发展。2017年《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广林荫路,加快绿道建设,鼓励城市居民步行和使用自行车出行。”进一步推进了修建城市绿道的工作进程。

由于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学者对于绿道理论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较好,主要包括绿道系统的分类[3,4]、绿道的功能研究[5,6]、绿道的特征分析[7,8]、绿道的实践运用[9-11]等诸多方面。国内多位学者对绿道进行了研究,例如对国外绿道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12]、绿道的规划研究[13,14]、绿道的线路的选择[15]、绿道的满意度以及使用情况研究[16,17]。当前国内学者对于绿道系统的研究大多数汇集在绿道的概念研究、规划设计、使用后评价等方面,对于绿道使用者的游憩感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较不成熟,很少研究者关注绿道中游客的游憩动机以及不同类型游憩者存在的差异性。

我国绿道的建设基本是服务于居民,以提供交通、休憩功能为主[18]。游憩动机是激发、引导和推动人们进行游憩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19]。本文以绿道中游客的游憩动机为切入点,找出影响游人绿道游憩的主要因素。以游客游憩意愿为导向的城市绿道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均有重要作用[19]。基于不同的游憩动机划分游客人群,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游客的游憩行为差异,为推动城市绿道实现以人为本的功能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1.1 研究区域概况

福州市重点打造名城绿道、湖光山色绿道等十大品牌绿道。福道就是其中一部分。福道主轴线长6.3 km,环线总长约19 km,将左海公园、梅峰山地公园等福州五大公园串联起来。福道采用全国首创钢架镂空设计,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为宜居城市构建手段,福道为城市居民提供集游憩、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型绿色开敞空间,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市民幸福感。

1.2 数据收集

通过参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专家咨询、现场访谈等方法,设计了针对福道游客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游憩动机、行为特征三部分。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涵盖了性别、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职业五个选项。游憩动机部分包括感受自然和谐、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寻求舒适环境、追求身心放松、逃避喧嚣等23个游憩动机选项。游憩动机部分的数据统计运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测量游客对每项游憩动机指标的认可度。1、2、3、4、5分依次代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和非常符合。行为特征部分包括出行时段、游憩频次、出行同伴、主要游憩行为等选项。

2017年12月25日-2018年1月27日期间对前来福道的游客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为保证问卷回收的准确率,采取有偿问卷的形式,并向游客解释相应指标因子的含义,然后由游客现场填写并回收。共发放330份问卷,除去随意填写的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92.12%。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1 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Tabl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如表1所示:游客性别比例较为均衡,男性占51.97%,女性占48.03%;年龄分布以年青人和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18~25岁占25.66%,41~60岁占28.95%;月收入以中低收入为主,1500~3000元占22.37%,3000~5000元占38.16%;来园游客的文化程度以本科(26.64%)、大专(26.23%)、高中(26.23%)三类为主;游客的职业以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24.67%,随后是企业职工占22.04%,退休人员占18.09%。此外,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占11.18%。

2.2 福道游客游憩动机分析

2.2.1 量表信度分析 首先,计算克朗巴哈系数对问卷游憩动机量表部分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得出23个游憩动机选项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18(>0.7),说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再借助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来进行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从输出结果来看,KMO值为0.743,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值2601.981,df=253,其概率P=0.000<0.05,表明游憩动机的选项存在公因子,符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第一次因子分析筛选出8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69.874%。但是,其中“与朋友、同事一起,交流互动”、“慕名而来”在各主因子上载荷均小于0.5,予以删除。对保留的21个游憩动机选项再次使用因子分析,得到7个主因子,最终累计解释方差为68.896%。

表2 游憩动机因子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touring motive factors

2.2.1 福道游客主要游憩动机 如表2所示,第一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亲近自然”,包括“感受自然和谐”、“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生态景观”、“欣赏生态景观”四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2.651%。第二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舒缓身心”,包括“追求身心放松”、“缓解工作、学习压力”、“逃避喧嚣”、“寻求舒适的环境”四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3.886%。第三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探索新奇”,包括“结交新朋友”、“旧地重游”、“展现个人才华”、“增加聊资”四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8.982%。第四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追求健康”,包括“养生散步、保持健康”、“锻炼身体,强化体质”两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106%。第五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娱乐消遣”,包括“消磨时间”、“消除孤独感”、“享受自由感”三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023%。第六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个人兴趣”,包括“体验更多的乐趣”、“体验刺激感”两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5.171%。第七个游憩动机主因子命名为“交流与求知”,包括“与家人在一起,增进感情”、“增长见识、获取知识”两个选项,可以解释总方差的5.077%。

2.2 基于游憩动机的游客类型划分

游憩动机是进行游客类型划分的有效变量之一[20]。因此,在得出游憩动机主因子的基础上,将7个主因子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最终将游客划分为4类游憩者较为合适。第一类游憩者有127人,在“保持健康”因子的数值较高,因此将其命名为“保持健康类”。第二类游憩者有61人,在“探索新奇”和“交流与求知”因子上的数值较高,故将其命名为“探新与求知类”。第三类游憩者有28人,在“亲近自然”和“娱乐消遣”因子上的数值较高,故将其命名为“亲近自然与娱乐”。第四类游憩者有88人,在“舒缓身心”因子上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故将其命名为“舒缓身心类”。

表3 游客聚类分析结果Table 3 Tourists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2.3 各类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分析

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4),通过研究各个指标P值的大小(若P值<0.05,说明存在差异)发现不同类型的游憩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四个方面均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表4 不同类型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卡方检验Table 4 Chi-square test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ourists

图1 不同类型游憩者属性特征Fig.1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ourists

各类福道游客的人口属性特征(图1)表明:

性别方面,保持健康类、探索新奇类、舒缓身心类三类游客中,男性的比例都略高于女性。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憩者中女性游客比例高于男性。

年龄方面,保持健康类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41~60岁”占32.66%。“61岁以上”年龄段占26.77%。探新与求知类游憩者以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居多,“18~25岁”年龄段占27.87%,“41~60岁”年龄段占了34.34%。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客以中老年人占多数,“41~60岁”占39.29%,“61岁以上”年龄段占28.57%。舒缓身心类游客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18~25岁”年龄段占34.09%,“26~40岁”年龄段占30.68%。

文化程度方面,保持健康类游客的文化程度以大专占据比例最高,占32.28%,其次为高中/中专,占26.77%。探新与求知类游客中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大专占32.79%,本科占26.23%。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客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和高中/中专为主。舒缓身心类游客中本科占37.5%,其次高中/中专占26.14%。

职业构成方面,保持健康类游客以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占25.20%。探新与求知类游客以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占31.15%。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客的职业构成以企业职工和学生居多,分别占35.71%和25%。舒缓身心类游客以学生和企业职工为主,分别占29.55%和23.86%。

2.4 各类游客的行为特征分析

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游客行为特征(表5),通过研究各个指标P值的大小(若P值<0.05,则表明存在差异性),发现4类福道游客在出行方式、到达所需时间、游憩时段、游憩频次、游憩同伴、主要游憩行为上都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表5 不同类型游客游憩行为特征的卡方检验Table 5 Chi-square test for recrea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ourists

各类游客的行为特征差异(图2)表明:

在出行方式方面(图2a),保持健康类游憩者、探新与求知类游憩者以及亲近自然与娱乐游憩者主要以步行和公交车为主,舒缓身心类游憩者以电动车/摩托车和公交车为主。综合来看,各类游憩者主要以步行和公交车为主。因为福道的位置就在市区,选择乘坐公交出行较为方便,许多游人选择步行出游的同时也满足了其休闲散步的需求。

在到达所需时间方面(图2b),各游憩者主要以“10~20 min”和“20~30 min”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各类游憩者到达福道所需的时间较为适中,属于中距离出行。因此,在出行方式上,许多游客也选择步行和公交车为主。

出行时段方面(图2c),保持健康类游憩者主要出行时段以“时间不定”和“9:00以前”为主,探新与求知类游憩者中选择“时间不定”的游憩者占大多数,亲近自然与娱乐游憩者除了在“12:00~14:00”、“18:00以后”占少数,在其余时间段分布较为均衡。舒缓身心类者选择“时间不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由于工作、学习等客观原因的限制,许多人只能选择闲暇时段出门活动。保持健康类游憩者以中老年退休人群居多,早起晨练的需求也较大,因此选择“9:00以前”时间段的比例较高。

游憩频次方面(图2d),保持健康类游憩者的游憩频次相较于其他类游憩者更为频繁,主要集中在“1次/2~3d”、“1次/w”,说明该类游憩者对于福道游憩的需求较强,同时也与该类人群以中老年退休人群为主有关。探新与求知类游憩者出行频次以“1次/w”和“2~3次/m”为主,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憩者以及舒缓身心游憩者的出行频率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2~3次/m”和“1次/2~3 m”。这三类游憩者的主要构成为学生和有固定工作的人群,由于平日需要上班或者上课,大多数选择周末或者节假日出行。

出行伴侣方面(图2e),保持健康类游憩者的出行伴侣以“朋友/同事/同学”和“家人/亲戚”占较大比重,分别为41.7%和33.9%。探新与求知类游憩者中选择“独自一人”的比重最大,占37.7%,随后是“朋友/同事/同学”和“家人/亲戚”,分别为39.1%和29.5%。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憩者的出行伴侣中,“朋友/同事/同学”占39.3%,“独自一人”35.7%。舒缓身心类游憩者选择“朋友/同事/同学”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占63.6%。从各类游憩者对于出行伴侣的选择中可以看出,选择“朋友/同事/同学”作为出行伴侣的比例较高,选“邻居”作为出行同伴的比例很低,从侧面也反映出现代城市居民邻里之间交往有限、缺乏互动的现象。

主要游憩行为方面(图2f),各类游憩者主要都以个体动态行为为主,其次为个体静态行为。群体活动的比例占极小部分。表明大多数游客的游憩行为呈动态性,因为福道环山而建,每16 m,坡度上升1 m,以小坡度绕着山体蜿蜒而上,走起来相对轻松。随着所处高处的变化,所看的景色也有所变化,大部分游客还是倾向于在行进中看不同风景,同时也可以满足自身休闲散步的需求。

图2 不同类型游客的行为特征Fig.2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ourists

3 结论与策略

3.1 结论

(1)福道游客的主要游憩动机涵盖了亲近自然、舒缓身心、探索新奇、保持健康、娱乐消遣、个人兴趣、交流与求知七大类;(2)鉴于不同游憩动机的聚类分析,将福道游客分为保持健康类(41.78%)、探索与求知类(20.07%)、亲近自然与娱乐类(9.21%)、舒缓身心类(28.95%)四种类型;(3)不同类型的游客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方面均存在差异性。

3.2 策略

3.2.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舒适游憩体验 福道的设计规划应重视游客游憩需求特点,完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力求提升游客的游憩体。例如合理设置卫生间的间距以及无障碍坡道的建设,以便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使用。在绿道中游客停留时间较长且人群密度大的的观景平台、景观节点等区域,适当增添休息桌椅、社交亭廊、移动售货机等,满足游客的基本休憩需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延长游客户外逗留的时长,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在保障游憩体验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提升游客安全保障,由于城市中的环山绿道存在高差变化或路线转角等情况,福道各区域的道路分岔口前设置明显的指示牌,避免游人迷路的情况发生。对于未开放路段或者危险路段设置隔离带和醒目的安全警示牌,避免游客前行。福道游客的游憩时段分布较散,定时安排安保人员进行巡逻,加强管理,保证游客的安全,最大程度创造游客舒适的游憩体验。

3.2.2 契合游憩动机偏好,提升游客游憩参与性 各类游客数量比重最大的是保持健康类游客,这类游客对于锻炼身体的需求较大,目前福道除了长距离的步道供游客行走、跑步,缺乏健身设施供游客使用。建议在个别面积较大的休憩空间周边适当增加健身设施,便于此类人群的使用。舒缓身心类游憩者倾向于放松身心,需要安静休憩的场所来缓解压力,逃避喧嚣。例如在福道内选择一些幽静场所,建设一些小木屋、草屋等与自然风格相契合的构筑物,搭配植物配置,满足此类游客的放松身心和逃避城市喧嚣的需求。福道管理人员可以整合市民文化与绿道现有资源,增加福道沿途植物的标识解释牌,与学校、当地文化局等组织联合开展相关的自然科普活动;以文化墙、景观廊架等设施为媒介,将能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的元素、符号进行提炼,进一步在廊亭立柱等地方进行绘制或形成雕塑,让游人在游憩中也可以感受到城市人文的内容,满足探索与求知类游客的需求。加强对福道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时对绿道进行清洁工作,鼓励社会环保团体组织志愿者协助绿道后期的养护工作,杜绝垃圾乱扔、乱涂乱画等现象,保持较高的清洁度,满足亲近自然与娱乐类游客的游憩偏好。全面提升人们对于福道的游憩参与度。

3.2.3 注重绿道生态教化职能,加强福道生态游憩宣传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越来越多人热衷于现代社交软件的使用。建议建立福道的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将生态教育与现代社交平台结合,定期推送关于绿道的相关知识、福道的建造理念、福道内动植物的种类等内容,便于人们随时浏览,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生态游憩理念的了解,也提升了对福道的宣传力度,推动福州城市绿道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绿道身心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给身心降个温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