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2018-07-25胡长财
胡长财
玉米双株高产技术是以减少种子之间的距离作为根本方式,以同面积播种数量增多为重要保障为出发点,提高玉米产量的技术。玉米双株高产技术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粮食保障,还能够节省许多的人力物力,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
一、玉米双株高产技术的优势
双株高产技术的优势自然脱离不开玉米产量的提高。传统玉米种植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通风条件要好,要使玉米得到更充足的阳光,还要将玉米之间的间隔保持好,特别是两株之间不能过于密集。但是基于双株高产技术下的玉米种植则避免了这一问题,它将两株之间的密度减少,间隔降低,使玉米的适应环境条件也变得更加宽松,不向传统条件下的要求那么严格。所以同面积下的玉米产量就会相对集中并且增多。由此玉米的生存环境改善了,成活率与出苗率也就变高了。玉米双株高产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人力相对减少。并且在种植时间上来说,也有了一定的节约。时间与人力的减少必定可以为农民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创造更多的收益效果。双株高产技术的应用非常简单,操作人员轻松就可以掌握其中的技巧,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技术问题。
二、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实施方法
(一)合理选种
玉米种子质量的优劣对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双株高产种植技术通过适当扩大植株之间的行距,在原本种植1粒种子的位置种植2粒种子,将2粒种子放置在一个穗轴里,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由于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对玉米种子的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户应尽量选择耐密性高的种子,同时还应选择具备较高的出芽率和纯净度的玉米种子。为了提升种子的出芽率,在播种前,应对玉米种子进行晒种、包衣和浸泡处理,提升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不良影响。
(二)做好播种工作
第一,在播种前,需要对经过包衣处理的种子进行发芽实验,了解种子的发芽率。第二,应合理安排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机,通常在4月上旬或中旬进行玉米的播种工作,在播种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玉米种子的行距和株距,确保播种的深度能够满足玉米种子发芽的需要。第三,在掩埋玉米种子时,应保持速度的均匀,增加玉米种子与土壤的接触,防止因掩埋速度过快对玉米种子的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第四,在掩埋完毕后,应适当踩压玉米种子,在移栽玉米种子时应对土壤进行深耕处理,并为玉米施足底肥,肥料主要为农家肥,并适当添加磷肥和钾肥辅助,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双株玉米的发育,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加强田间管理和是施肥管理
第一,应做好玉米的除草工作,防控病虫害。伴随着玉米植株的不断生长,杂草也随之而生,吸收了玉米的大量生长养料,对玉米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农民应加强玉米田间的除草工作。目前,大部分农民采用除草剂清除杂草,但清除杂草的同时也会对玉米植株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农民可采用物理手段和农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剂对害虫进行诱杀,降低化学药物对玉米植株的损害,从源头上防控病虫害。第二,在玉米的成长过程中,应做好土地的深翻工作,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玉米根部的发育,为玉米的茁壮成长输送养料。第三,应做好施肥工作。肥料是玉米成长的必须物质,针对双株高产玉米,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基于对种子特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好施肥和追肥工作。
三、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注意使用耐密性高的种子
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后期的生产与播种的过程。如果种子精良,那么产量可以比同期增长30%左右,最高可达到40%,这是一个相当客观的数据,所以播种人员对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比如,一般郑丹985是比较适用的型号。
(二)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对苗期的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体现在补苗上,一般的玉米生长会有存活率自然就会有死亡率。对于那些确定死亡的玉米苗,播种人员要进行及时的清除,进入再通过移栽进行补位。同时,苗期的管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时喷洒杀虫剂,杀虫剂的配置比例在1:4的状态下,也就是说1g的农药要配上4倍的水,这样才是杀虫剂的最佳比例。
(三)玉米穗期的管理
在穗期时,如果发现有叶子已经被虫子腐蚀掉了,要及时将这部分病株拔除掉,以免它对临近的玉米苗进行传染。定期进行翻土、耕种,一般的翻土3次,分别在初期、中期、后期进行,并且3次的间隔要相对平均,主要以2个星期为周期反复循环。
(四)双株玉米花粒期的管理
当玉米进入花粒期时,来自各地的玉米粘虫就会找到机会侵蚀玉米。而对于粘虫的防治,播种人员用60%的水胺硫磷的600度溶液浇洒在玉米叶子的表面。切记,这种水胺硫磷不能在玉米的根部进行灌输,它的强度会腐蚀玉米的生长。
玉米双株高产技术是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先进方式。但是也要对它的管理过程进行了解,我们了解到双株玉米高产技术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减少人力与物力的使用,是粮食生产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为我国的许多区域解决了粮食稀缺问题,是对技术的一次成功尝试与创新,达到了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