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玩石之人的共性
——以白居易《太湖石记》为切入点

2018-07-25byWangPei

宝藏 2018年7期
关键词:太湖石赏石奇石

文/王 沛 by Wang Pei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晚年辞官闲居洛阳。著有《白氏长庆集》,存世咏石诗作有《双石》《太湖石》《莲石》《问友琴石》等。闲居洛阳时,白居易常与名相牛僧孺一道赏石咏石,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太湖石记》就是为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作,写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作为诗人,白居易在玩石、写石过程中,不但倾注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更珍贵的是融进了他的赏石理念、方法和对赏石文化的理解,堪称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概述太湖石收藏、鉴赏方法和理论的散文,对后世赏石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笔者曾反复阅读此文,每读则必有获。感受最深的是,从中发现了古今玩石之人的诸多共同点。

感受之一:嗜石之因,古今相同

《太湖石记》第1段: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此段交代了宰相牛僧孺好石原因。文章写道:“苟适吾志,其用则多”。就是说:不管何物,只要适合我的志趣,它的用处就多了。石虽“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但它适合我的心志。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甘肃灵台)人,一生历经中唐八朝皇帝,官至宰相。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此人为官正直清廉,嗜好藏石赏石,与文人交往甚多。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因故上表请罢相,后判任东都留守。玩石不同于为官从政,也不同于经商做生意,必须摒弃功名利禄思想,像佛家一样“六根清净”,如伺佛一般执著虔诚。正如牛僧孺诗云:“惟羡东都白居士,年年香积问禅师”。这一点,古人今人大抵相同。实际上,唐朝及后代宋朝,文人雅士和官宦始终是赏石界的主流。分析我们现在的赏石队伍,高品位“文人”的参与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赏石界的现状存在看法,认为什么人都玩石,既不懂赏石理论,又缺乏高端藏品,“准入”门槛太低。当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但不可否认,文人雅士因远离世俗、脱离低级趣味,注重情调、内涵和艺术价值。如果有众多赏石文人的引领,石界的风气必然风清气正,赏石成就也绝非现在的水平。

感受之二:玩石之人,可交之士

第2段: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写牛僧孺在河洛地区做司徒时广泛吸纳奇石。他治家没有珍贵的财产,只在城东置有邸宅、城南建有别墅,且陈列的都是太湖石、罗浮石、天竺石之类的石头。奇石是他的唯一喜好,其藏石高档而丰富。但有一点,他“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他能小心翼翼地交友,不搞无原则的附和,遵守传统道德,不拉帮结派,游玩休息的时候,只跟石头在一起。玩石和他做官一样,忠诚、正直、讲原则。自古以来,赏石者以文人之风、雅士之气引以为自豪,清高脱俗、洁身自好、以石为德、宽容大度、注重谦让、讲究礼仪,远离龌龊之地,不蹈恶俗之境,不牟非分之财;并能以石为鉴,对照石头反省自己,照镜子、正衣冠、炼内功、修品行。赏玩奇石还讲究志同道合,牛僧孺经常与白居易、刘禹锡一起赏石,他说:“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看来,在这方面,古今之人也是一致的。当代赏石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提倡要“学石做人,内化品行”;要“先做人,后玩石”;要“做有德有才之人,玩出类拔萃奇石”。我观石界,大部分爱石玩石者为人诚实、坚守品德,不恃才傲物、谦卑处事,有宽容之心、不排斥异己,懂得吃亏是福、知足常乐等等。正是有了这些优良品德,“石人”们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感受之三:崇尚造型,注重审美

第3段: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描绘牛僧孺“邸宅、别墅”里庭院和几案石头的形状。在唐代,我国造园业和园林艺术迅速发展,人们有意识地融揉诗情画意,不但将形体大而奇特的自然山石装点园林,还“聚拳石为山”,将“小而奇巧者”置于案头清供,赋诗作文欣赏,追求美好自然景观。另外,由于代代沿袭,古人多玩造型类奇峰异石,而玩画面石的寥寥无几,画面石在古代赏石中几乎不占比重。牛僧孺的这些石头,在“风雨晦暗的晚上”、“雨晴景丽的早晨”、“黄昏与早晨”等不同的时间观赏,有不同的感受:晚观“令人望而生畏”、昼看“和善可亲堪可赏玩”、“呈现的形态千变万化”。当代赏石也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光线赏石,尽量选择在白天、晴天和采光较好的室内,否则会影响观赏效果。同时,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古人的主要赏石方法:园林石和“水盘赏石”。水盘赏石是古代案几石的重要赏玩形式,就是“水盘置沙、以沙喻水,集石于盘、单石成景,由石及景、浑然一体”。作品以小博大,尽显“尺盘天地在,千寻一卧游”的境界,有“立体的丹青、浓缩的自然”之美感。如此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白居易另有“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石倚风前树,莲载月下池”的诗句,赞美盆景赏石。据考古发现,在唐章怀太子墓葬壁画中,有侍者手托盆石的生动画面。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进贡山石的情景。这说明,以盆栽石、水盘赏石的赏玩形式从唐高宗开始到今天,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近十年来,水盘赏石作为案几石置景的赏玩形式,在我国大陆和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大有加速流行之势。

感受之四:自然天成,爱石如命

第4段: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写作者与牛僧孺一起近距离观赏奇石的情况。奇石并不是天造的,也不是偶然而成的,而是经过千万年的磨砺“委身海隅”或“沉在湖底”,而后不胫而走,投奔有缘之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石缘”,恋石如同恋爱,它是讲究缘分的;而且,真正的爱石之人,对其心爱的藏石至爱有加、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牛僧孺“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既然如此,那么这些稀罕宝贝岂有不皈依他的道理吗?岂能不奔他而来寻个好主人吗?这就是石缘啊!据唐代李商隐《纪事•象江太守》记载:“荥阳郑璠,自象江得怪石六,三年不病瘴,及还长安。计辇六石,道费俸六十万。”郑璠竟然不畏病瘴,耗费三年的俸禄,从广西运石到长安,足见其爱石之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在庐山香炉峰下自营寓园,天然朴素,不求华美,“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体宁,心恬,颓然嗒然”(出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今人爱石成癖者也不乏其人。有的人为玩石散尽钱财、穷困潦倒,但他“以石为荣”、精神上十分富足。人爱石,石爱人,好石投奔好主人,看来古今同理。

感受之五:划分等级,留世后人

第5段: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会昌三年五月丁丑记。”

写牛僧孺对所藏太湖石进行分类,划分等级、“背书”留名。牛僧孺把它们分作四等,分别以甲、乙、丙、丁表示;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分别刻在石头的背面,例如“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等等。这实际上开了我国古代玩石赏石划分等级、鉴定评估之先河,如同中国绘画作品由高到低划分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一样,哪个等级作什么样的描述和定性,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样分类之后,这些石头虽千百年后散失各地,转来移去、或隐或现,但好石“后主人”看到石之“背书”,再读诗人白居易留下的这篇文章,一定知道这就是唐代藏石赏石大家牛僧孺的传世名石。这与我们现在《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是同样的道理。《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对观赏石鉴评提出“两大类、八个要素”,即自然类的形态、质地、色泽和纹理,人文类的韵意、命题、配座和传承;提出了鉴评方法;规定了赋分权重和分配,划分“特级(91~100分)、一级(81~90分)、二级(71~80分)、三级(61~70分);规定鉴评证书内容必须具备统一编号、鉴评等级、命题、类别、尺寸、产地,以及鉴评地点、时间、单位、防伪标识和照片等等,为的是方便查考、传承文化、造福后人。

猜你喜欢

太湖石赏石奇石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赏石谈艺录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赏石:太湖石
洱海太湖石
奇石欣赏
奇石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