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应用
2018-07-24黄雪君
黄雪君
摘 要 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不少产物的出现,然而新课改就是为了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产物。在新课改中它所指向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去学习,如何培育小学语文写作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活跃的思维力等都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下文中作者就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改;自主;科技
中图分类号:K262.25,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119-01
教师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就要首先保证它的有趣性,让整个课堂氛围都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从中积极思考,充分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以便于在语文写作中有更多的想法在文章中体现出来。语文的新课改应改变原来要求学生们死学死背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老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限制性。
一、构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氛围
当今智能化的发展为教育领域也作出很大的贡献,电脑、手机、平板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正因为这些智能设备的出现,出现了大量低头族,不仅是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小孩子也是一放假手机就不离手,看动画、玩游戏、刷视频等。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如果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动画(比如小猪背古诗之类的视频),还可以给他们放一些好玩景区视频、图片,同时也讲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那些民族地区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想要去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这样会减少他们在手机上玩游戏的概率,增加学习的概率,让学生们去查、去问,自己想要学习,还是随时随地的学习。
二、课堂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般的课堂都是老师先讲,讲完后学生不会的再问老师,其实这样学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老师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生哪里不会,或许就会一带而过,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每分每秒都注意力集中,刚开始老师讲的都懂没听,讲到学生不会的方面又听不进去,这样既浪费时间,学生的學习效率还特别低,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不可取。怎样可以针对学生不懂得问题着重讲,还不浪费时间,效率还高呢?老师可以把上课时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学,只有通过自己的理解,揣摩,思考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发现自己所不懂得问题,老师统计好之后就只讲学生不会的,都懂得问题就不必再浪费时间。课堂上的学习不再依附老师,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推动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另外,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从小就锻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的性格。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见义勇为的励志小故事。
三、落实课堂核心素养的养成
小孩子都是喜欢被夸的,他们的思想也都是很单纯,希望表现得最棒,然后受到鼓励与夸奖,当然,也不能只知道一味地“吹捧”,要让学生们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可以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抓住这点适当的鼓励学生,可以给班里的同学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其实,语文没有固定答案,答案都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每个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夸张的说一道题有一百种答案都是可以的。当小组讨论完毕后,可以让小组上台逐个展示自己小组的结果,老师就可以适当的鼓励一下,然后说出问题,希望下次可以把问题改正就可以更好。
四、渐进性核心素养的养成
小学阶段语文写作的核心素养就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听讲往往喜欢东张西望,发呆,睡觉等不好的习惯。这时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核心素养。教师所采用的可以是播放动画片作为奖励,吸引学生们积极听讲。到了三四年级所考查的更多的是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课文中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用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表述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并在实训任务中用流畅的方式和同学进行交流。在写作中做到文从字顺。五六年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的关键时刻,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学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在语文写作中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五六年级学生识字及理解能力都达到了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个时候就可以大量阅读书籍,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之美,我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之美。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外界环境潜移默化渲染而来的。
五、总结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一直保持着龙头老大的角色,它不仅包含着我国渊博的历史文化,它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不是单纯的知识理解,而是对自身思维、审美、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知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目的,让每位学生学会写作,学会表达,学会更好的与人沟通。这才是语文写作所要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定是兴趣高涨的,对文章产生很多疑问的,促使他们去了解每篇文章背后更多的故事,真正的去了解中国文化。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多引出问题,多去指导,多去解答的一种角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可塑性,活泼性,善模仿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