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2018-07-24邹善英
邹善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31-02
情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中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在平时的观摩课中的领悟,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师生的精神情感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拘束,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学习也不例外,即使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呀讲,弄得口干舌燥,声音沙哑,唯恐哪个学生没听到,而学生呢,却索然无味,不是恹恹欲睡,就是玩东西,这沉沉睡去的其实是他们求知的欲望。孩子们没了求知的欲望,你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就失败了吗?因此,建立好师生的精神情感我认为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境,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含泪朗读了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形感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得读小学时,老师给我们上《金色的鱼钩》这一课,他是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人物来诵读的,声音低沉,悲伤,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感染了,个个都成了泪人。那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三、加强阅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好内在地吻合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和内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语文阅读训练中,注重情感体验,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关键要素。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其中的情感脉络,启动学生情感闸门,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做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说,老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可以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自由读或默读,从读中感悟。让他们明白朝鲜人民虽然不是中国志愿军的亲人,但胜似他们的亲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他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相依为命的朋友。文中的大娘为了能够把蛋糕送到阵地,昏倒在了路旁,为了能够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子;文中的小金花和妈妈成功救出了老王,但是妈妈却和敌人同归于尽;文中的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被炸伤了腿,老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这些事例,体会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的感情,体会这种用鲜血凝结而成的伟大友谊,从中接收到感情的熏陶。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这样的作品,都包含着作家自己的人生阅历、思想感悟、审美观念,作者还通过一些生动形象、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展示出来,这样的作品都是值得老师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学习的。所以老师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详细、深刻地解读教材,通过多读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情感,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以饱满的激情感染自己的学生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有感染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之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去对待学生,使之引起情感共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也许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教师都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深挖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绪,用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教学《我叫“神舟号”》一课,在指导朗读“嫦娥姐姐”和“神舟号”的对话时,我凭借自己丰富的情感,把肯定和自豪的感情表现出来。读完后,我问学生: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有哪些体会?学生纷纷举手说:“我从飞船的对话中知道,‘神舟号是我们中国的!我很自豪!”“我知道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也能造飞船。”“老师,我知道飞船里有杨利伟!”“老师,我很自豪!”……回顾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更清楚的知道:要让学生动其情,教师首先得有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反之,教师如果以冷漠之心讲解课文,即使再激动人心的课文,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感到索然无味。
五、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情感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教材中,编者所精选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反映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丰富的、深厚的、高尚的情感。语文课就是要通过这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如:《怀素写字》这篇课文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内蕴中:“怀素是怎样写字的?为了节省买纸的钱,他怎么办?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学生说:“他写字非常认真,很节约,很刻苦,他用木板去写字”……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挖掘了教材里的情感,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此时此刻,学生为怀素的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染,感情得到了升华,受到了节俭、刻苦和勤奋学习的思想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酝酿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也才能在上课时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能走进学生的心中,要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研究教材,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