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07-24谢富祥
谢富祥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成因;解决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033—01
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使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 逆反心理比较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比其他孩子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内心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 父母教育缺位。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焦虑。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易使他们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对于寄宿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致使个别教师形成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的错误理念;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日常监护的失控。
3. 社会教育不良。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在社区教育中还处于真空状态;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 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也能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負责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 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最后,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3.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信、自立、自强,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4. 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