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

2018-07-24丁雪玲

甘肃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中职生传统文化

丁雪玲

【关键词】 中职生;个性发展;传统文化;

问题;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8—0025—01

对于中职生这个特殊学生群体而言,单纯的技能培养无法完全满足此阶段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经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通过传统文化的濡染可以使中职生拥有更好的文化积淀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更具使命感和道德感的从业人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生存在的问题

1. 知识方面。由于中职生的小学、初中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时往往难度比较大。基本上对学习的好感度不高,由于学习问题已经受到了家庭和学校的较多责难,产生了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愿意谈起学习,并产生逃避学习的恶性循环。

中职生的培养是以走向工作岗位为目标的,加之综合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经常会出现知识面较为单一的情况,很多走向社会的中职生还是对很多法律、常识一无所知,基本不太了解传统文化,所以也尚未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

2. 思想方面。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比较敏感,刚刚拥有自我意识,自控力比较差,与社会上的人员接触较多,同时也容易被其他的人和事所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思想颓废,加上成绩问题等综合因素,中职生的思想往往比较消极并时常出现挫败感,却又表现出玩世不恭或是得过且过的应急态度。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事也没有毅力,纪律性较差,不服从管教。

二、传统文化与中职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是影响国家和民族最深的信念传承,是大部分国人更容易接受并受到其感染的观念集中体。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有效对中职生的生活价值观念进行矫正,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改善心理特征,形成民族风貌,加强中职生对风俗习惯、人文常识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操和民族使命责任感,从而达到重塑人格理想、道德品质,增强文化积淀的教育教学目的,培育出爱国爱岗、拼搏向上、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中职人。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1. 传统文化助力品德培養。德育在中职生教育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当秉承“成才先成人”的培养理念,帮助中职生走出人生困境,改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率先帮助其认识正确的方向,而后沿此方向不断前进。

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行为,所以想要进行改变要从心态入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理念,在进行人才选用时也是采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衡量标准。“知耻近乎勇。”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荣辱、保持理智,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选择。

培育中职生的法律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能避免其在盲目跟风的过程中形成不良习惯。增强自控力的道路其实格外辛苦,由于人性的弱点,每个人其实多少都有惰性和随波逐流的趋向,但如果是为了长远的快乐,就必须忍受短暂的痛苦。孟子曾说过:德不孤,必从邻。中职生的培养应由点及面,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从教育最困难、问题最多的学生入手,慢慢形成规模和效应,使优良的品质在学生中成为主流,良性影响和循环,最终达到全体改良的目标。

2. 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不忘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使命,在不同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教职工作者的学识素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合理设定教学内容安排,优化教学质量,培养教职工对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以德育人。同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精进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降低课程难度系数,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其实,中职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高中生中也同样存在着,不能对中职生群体盲目下定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很多观念正在形成期,应当以匠人心态耐心培养,循序渐进,加上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最终达到鲁迅先生所言:“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GHB0529)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中职生传统文化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