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时代,我们如何传承家风
2018-07-24陈延斌
农耕社会,大家在同一个地域生活,被大家族的家风、家规所约束,家风的传承更加方便。现在,很多人都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大家族家风的影响力削弱了。但无论去到哪个城市,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并在子孙中传承。
与大家族时代不同的是,在小家庭社会中,家风教化传承的责任,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身上,转移到了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这两代人身上。
小家庭依然需要好家风的传承。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仍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点。如果小家庭的家风不好,会影响到家族的兴衰。
如今,隔代教育带来了“隔代亲”现象,老年人对孩子过度宠爱,帮他们背书包,公交车上占座位留给孙子,这其实是破坏了应有的规则,并不利于家风的传承。因此,整个民族的家庭教育群体意识也需提高。只有家庭关系调试好了,和睦、齐家,这才能治国平天下。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东西,不属于文字遗产,主要体现在家長的表现。
传承家风,首先要立规矩。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做人教育,“立家规、传家训”,根据时代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家庭定位的家风家规。
其次,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哪种表现,首先自己要在行动上作出榜样,通过行动教化孩子。父母的传承,“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因此,除了立规矩,也不能忽视父母本身的示范作用。
家风的传承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配合。若社会环境风气不正,即使孩子在家和学校受过家风教育,仅仅周末两天的时间就可能冲淡孩子接受的风气教育,导致“5+2≤0”的结果。因此,家风传承还需要社会积极营造优秀的家风文化。
好的家风能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反过来也一样,社会风气好,家风才更佳。
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我们的传统家训,看看里面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宋代有一部家训叫《袁氏世范》,里面有些想法,在今天一点都不过时。比如从心理学上分析,为什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会闹矛盾?《袁氏世范》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的秉性不一样,做父亲的要强制儿子服从他,做兄长的强制弟弟服从他,肯定要闹矛盾。每个人的秉性,不应该强求一致。
当然,每个时代,家风的内涵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家风传承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变化,但家风要正这一点,是不应该变化的。
(陈延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专家,江苏师范大学家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