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年:一个乡村教师的坚守
2018-07-24卢安平陆富双
文/卢安平 陆富双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就像他的村里的一颗榕树,没有多少人能够记起。
他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候鸟般的学生飞过,没有多少人曾经回眸。
从1976年9月开始,他就在田林县那比公社岩林村的小学里开始了三尺讲台的生涯。36年,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斑斑,从毛头小伙到年近花甲,他没有挪出村子一步。36年的坚守,他就像那平凡的榕树,停留在候鸟歇脚的地方,停留在烈日的凉爽中,停留在被遮挡的风雨里。
平凡的往事,孤独的坚守,王炳杰诠释着乡村最美教师的另类风景。
八年巡回无怨无悔
1976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学了,刚走出民师校门的王炳杰主动请求分配到了岩林大队弄什小学任教,这是一个群众居住十分分散的教学点,学生入学巩固率不到三分之一,那些失学儿童只能与山坡上的黄牛、山羊为伍,大字不识一斗,满怀青春理想的王炳杰一呆就是4年,教出了一个合格率名列前茅的教学点。1980年,更远的那丢小学没有老师愿意去,领导找他谈话,他二话没说,卷起行李就出发了。1981年3月到7月他又赶往后进的六帮小学任教支援。1981年秋季学期,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六兰、平告小学的老师不辞而别,又是王炳杰主动申请到了六兰小学,承担起两所小学巡回教学工作。六兰、平告两个生产队之间,走路需要一个小时,王炳杰在这条路上每天往返两次,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3年。三年的风风雨雨,让他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在最后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多年后王炳杰还记得在村党支部那小屋里面对党旗宣誓的情景,那是七月的一个午后,阳光从瓦逢里钻进来,照在他的脸上,有些晃眼,他心里有些激动,也有些酸楚,想流泪,他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自己的学生就趴在窗台上满脸潮红地看着自己。1984年秋季学期开始,他终于在六兰小学开始固定任教,一直到到1991年7月,15年间,他就像一只陀螺,默默地在这片山水里转圈,转老了青春、转远了记忆,也转出了这些贫困村屯将近百分百的入学率。
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岩林小学因为条件艰苦,海拔高,风大,每到了冬天,雾气特别大,黑板经常潮湿结冰,教师无法在黑板上写字,只能口授,加上住宿条件差和离乡政府所在地远等原因,新调入的老师呆上一年半载就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调到中心校或者其他乡镇。1991年7月王炳杰调到岩林当校长时,学校还有老师6人,学生200多名,渐渐地,老师由6人减到4人,4人减到2人,到了2010年秋季学期后,整个学校就只剩下了王炳杰一个人,学校也只剩下那些家庭条件较差和年纪小的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学生在就读。有人曾经问王炳杰,这么多年来他为何不想法调到条件好的地方去?而一直坚持守在最边远的山上,是不是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王炳杰说其实他也想出去,特别是年轻时候,但年轻的时候强调一切服从安排,何况自己还是一个党员,走出大山的念想也就一闪而过;自己有了孩子,就开始看不得乡亲的孩子没书读,拒绝了上级的调动;老了,就舍不得这片熟悉的地方了,成了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一辈子就留在了山上。
模糊的老师与父子定位
在王炳杰教过的许多学生的心目中,课堂上的王炳杰,是一个严厉的老师,板起脸来很吓人,再调皮的刺头进了教室,都老老实实地看起了课本、写起了作业;再狂妄的村人,见到王炳杰,都会恭恭敬敬地喊声老师。王炳杰老师的形象,已深深地融进了岩林乡亲的记忆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在其他平常的日子里,王炳杰更像一个父亲,支撑着、包容着孩子们,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夜晚、一个灿烂的早晨。
岩林屯的黄玉彩和黄玉梅姊妹,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奶奶因家庭负担重,不给兄妹二人继续上学。王炳杰三番五次登门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免除他们几年的学杂费,自掏腰包为他们买作业本、买笔,帮助他们完成了小学学业。弄什屯的黄秀美,双亲文盲,一年劳碌到头结果全家人还是食不饱衣不暖,到了上学年龄却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王炳杰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上门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全部免了学费,还负担起她的伙食及日常学习用品费用,直至小学毕业。
2011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王炳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与他同龄的人,都早已退出一线,也不再手执教鞭,风里来雨里去了,但他依然拖着瘦弱的身体继续扮演着多角色,既给学生上课,又做后勤人员。还要承担起买菜和煮饭菜的活。岩林小学附近没有菜市场,必须到距离学校二十多公里的弄瓦街或者十多公里的那比街才能买到菜,他只能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坐摩托到菜市场买好菜,又在学生早读之前赶回来给学生上课,利用课间时间给学生煮好饭,放学后才给学生煮菜。由于学生都是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留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他还要经常给学生洗澡、洗衣服,在那些留守儿童的眼中,王炳杰既是老师,更是父母。
王炳杰用自己无私的爱为乡下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成长起来,阳光地活着。但他却没有去好好地撑起自己的家。他一家7口人,上有两老,中有妻子体弱多病,下有先天性聋哑的大儿子和读书急用钱的小儿子,入不敷出成为他的常态,房子是低矮的、家具是破旧的,饮食也是寡淡的。王炳杰说,他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清贫的王炳杰的内心却是富有的,他先后多次被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田林县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田林县首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人物。36年的坚守,他以山的形象屹立在岩林乡亲的心中;36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心甘情愿远离繁华,执着、痴情的守望着这三尺净土,风景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