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经贸人才商务沟通能力的培养
2018-07-24
(1、2.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经济与贸易也步入以增速放缓为表征的外贸发展“新常态”;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多维度建设、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自贸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均使得中国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外部性特征。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经贸类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减少不同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分歧和冲突,降低国际商务成本,减少国际商务风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也引发了我们对经贸类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关注和思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沟通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或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行为有效、举止适当的的交际能力[1]。Myron Lusting等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也是同一概念,Byram指出,一个拥有跨文化能力的人,在能够理解本土语言文化和他者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也能够理解两类语言文化的关联性及差异性,并能作为中介者从中调和不同语言和文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2]。Linda Beamer(2006)提出表征和衡量跨文化能力的新概念:Cultural Quotient,简称CQ,是继IQ、EQ之后的另一种“商”——文化商。
Iris Warner、Linda Beamer、陈国明和Dodd等将跨文化交际学科应用到商务管理领域,将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商务管理学科进行整合,建立了跨文化商务沟通学[3]。随着国际商务活动在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以及更多领域的深入开展,从事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国际商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跨文化商务沟通学科在经贸实际中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空间。Johnson等提出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是指国际商务从业人员有效运用自己的个人特质、跨文化认知和跨文化适应性等,以便与不同文化背景商务人士成功共同处理商务事宜的能力[4];肖芬、张建民指出,很多国际商务业务的不成功某种程度上归咎于商务从业人员不具备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因此基于企业角度构建了一个四维理论模型,在实证分析模型具有较高信度和结构效度的基础上,提出将其作为企业招聘、培训国际商务人员的理论依据[5]。王宇航研究认为,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是在具备态度、知识、能力、素质、商务沟通、人格这六个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但这具备或者养成上述特质、知识或技能并非简单递进关系,而是交互叠加的[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外部性特征,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经济体之间商务往来愈发密切。因此,新常态下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应该不仅体现在跨语言能力方面,而且应该涵盖多学科复合的庞大知识体系——从单纯的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商务知识扩充为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心理学、人际交往以及信息科学等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和多重叠加的实践能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目标
传统外经贸模式下,我国出口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而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品牌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被外国公司控制,因此,国内从事外经贸业务的人员只需要具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而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跨境电商的兴起以及我国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企业也不断融入高附加值环节,因此,从事外经贸业务的人员除了要具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国际商务拓展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产品品牌开发与管理能力、海外营销渠道开发与控制能力、海外市场的投融资能力以及国际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等[7]。因此,当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资源等差异性和异质性较高的前提下, 要着力既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又懂海外营销渠道开发与控制能力和产品品牌开发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特点和潜力,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有效整合与当地企业的品牌优势与市场渠道,努力建立东道国的消费者关系,为我国企业更好进行品牌营销和布局提供支持和便利,从而最大化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价值和品牌效益[8]。也亟需一大批擅长操作海外市场的投资和融资以及综合管控海外市场风险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经贸类人才[9]。
根据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要求,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员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倒逼高校在培养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目标时要着力强调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跨语言沟通能力,即能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从事适宜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二是要对异文化保持较高敏感度和悦纳度的能力,即具有广博的、扎实的跨文化知识,理解、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学习和吸收世界不同文化,构建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沟通对话关系,防止文化冲突带来的商务风险。三是具有较强的产品品牌开发与管理能力和海外营销渠道开发与控制能力,即能根据海外国家资源优势及其市场潜力,在东道国市场上有效进行品牌经营、整合和营销活动,以及渠道拓展活动。四是要具备海外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国际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即熟练掌握各类对外投资的操作知识体系,以最小商务成本和最低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投资融资活动,并通晓东道国商务环境、政策法规,综合管理和控制各类商务风险[10]。
可见,面对新形势我国高校国际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及时调整,既要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更要系统培养学生在新常态下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
三、经济新常态下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路径
当前,国际经贸类人才的培养主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关注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为扭转这一局面,本文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五个路径:
1.开展跨文化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
美国一些知名大学很早就在通识教育环节中设置了跨文化能力课程,开展跨文化意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和悦纳度。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经贸类人才时也应在通识教育板块中设置相关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育,使学生切实认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更应该在实践中基于跨文化视域引领和拓宽我国经贸类大学生跨文化接触渠道,诸如利用国内外社交媒体、国内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品、多媒体与课程等来方式接触国外文化[11],并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体现培养学生全球思维、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的教学目标。
2.实现教材语料、技能培养与商务沟通实践的无缝对接,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知识框架
西方很多国家均视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大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素质,其教材内容也是紧跟时代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凸显时代性和实践性。如国际上知名高校商学院国际商务培养方案中一般包括四个理论教学模块(外语课程、国际商务通识课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以及跨文化能力模块),一个实践教学或实习模块(海外实习或学习一年)[12],具体课程见表1所示:
表1 美国高校商学院教学模块
因此,我国高校要培养经济新常态下的经贸类专业人才,需要细致研究我国自身的商务环境及国际化特征,知晓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能力和素质,精心挑选合适的教材,实现教材语料、技能培养与商务交际实践的无缝对接,建设满足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专业知识框架。
3.制定跨文化能力评价标准体系,作为培养方案制订的科学依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与日俱增,对具有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经贸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那么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就非常重要和必要。彭仁忠、樊葳葳、吴卫平构建了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BP神经网络模型[13],实证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均较高,该方法得出的结果客观、准确、可靠,因此,高校可选择将其作为大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作为制定经济新常态下经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岗位职责的有效对接,进一步细化各评估指标及其考察点,突出对外国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能力、商务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细究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开展跨文化能力素质养成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经贸类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过程中,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个体的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要素,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高校要深入细致研究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从上述四个层面和四个维度进一步探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构成的子要素,诸如生活方式、价值观、悦纳度、敏感度、专业知识、认知技能、接触技能、交流技能、文化适应性等共28个子要素[14],从而可以切实从多个角度探索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素质养成的路径,同时关注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效应及其养成会受到教学、校园文化以及校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5.培养国际经贸类人才的交际场合,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环境
通过各类校园活动提供的模拟商务活动和专业实习等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商务见习岗位等途径,培养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交际交流场合,为国际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能力生成模拟直接或间接提供几近真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环境。一方面,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国际经贸类或国际商务类竞赛活动,从而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大力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借助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到外向型企业实习实训环节,为国际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提供真实的商务沟通环境。
结语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显然,开放型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其中,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经贸类人才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尤为迫切。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需要及时调整国际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系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在此目标下,面对新形势我国高校经贸类人才的培养路径包括:开展跨文化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实现教材语料、技能培养与商务沟通实践的无缝对接,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知识框架;制订跨文化能力评价标准体系,作为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依据;细究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开展跨文化能力素质养成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国际经贸类人才的交际场合,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