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第二年:自主选考带来的“幸福烦恼”
2018-07-24戴梦馨
戴梦馨
进入7月,高考招生录取陆续开始。
作为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上海、浙江两地自2014年就已开始按照新的要求与方案进行日常教学,并在2017年正式进行了改革后的“首考”。在未来的两至三年内,更多省份将参照上海与浙江的经验,将高考改革正式落地。
从去年到今年,走入“新高考”考场的两地考生在考试科目、次数、时间、填报志愿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夹杂有不少困惑的幸福烦恼。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高考改革接受采访时,曾将“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选择权”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新高考制度上,这一原则被落实为不再进行单纯的文理分科,以“3+3”模式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可能。这也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变动之一。
具体来说,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学科仍然是六门高考科目中的必选项。另外的三门考试科目则可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六科中自行选择。在浙江,可自选的科目中还多了一门“技术”。
“3+3”制度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上海的“6选3”制度下,学生可选的科目组合有20种。浙江的“7选3”则提供了多达35种排列组合方式。
考试科目、试卷难度的各不相同,也意味着高校无法再以单纯的分数判断学生的水平。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选考科目的成绩为“等级赋分制”,即按照最终卷面分数进行排名,并按比例分为不同等级进行赋分,最终计入高考总成绩。
原上海市浦东区成功教育实验中学校长袁东浩说:“在新高考改革前,上海市区重点以下的普通高中较少关注历史、政治等学科,而新的政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兴趣选择,对知识结构、人格发展都更有帮助。”
但在多年的应试思维之下,许多学生与家长都将“选科”看作了一场避开与学霸竞争的选择博弈。为了考取更高的等级,不少人通过打听名校动向、刷朋友圈小道消息,试图避开“学霸”扎堆的学科。
与此同时,选择人数过少的科目,也被普遍认为是“雷区”。在按比例划定等级的情况下,竞争者变少的同时也意味着获取好成绩的名额将变得十分稀有。
“不是一流的同学,是不会选物理的。”去年参加高考的上海考生叶鑫奕回忆说。难度颇高、学霸扎堆、报考人数少,为数不少的首届“新高考”考生都认为,选考物理并不划算。
与大部分人一样,叶鑫奕没有将物理作为选考科目。以高考结果为标准,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决策。但如果以长期的学业乃至职业生涯来看,却可能未必如此。在考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之后叶鑫奕才发现,物理是该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不得不去学,但很难理解。”叶鑫奕说。现在她在学业上有些吃力。
“3+3模式”的初衷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专长,选择合适的学科。但许多家长、学生仍然下意识地将考入好大学看得更为重要。一位从事高考课外辅导多年的老师告诉记者,多年的应试思维有着不小的思维惯性,大部分人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意识到专业选择匹配的重要性。
针对于学生的这一倾向,上海与浙江教育部门很快进行了调整。
2017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设置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如果某门学科选考的人数少于保障数量,将以保障数量为基数,进行等级赋分,物理科目保障数量首先确定为6.5万。
2018年4月4日,上海市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除了建立科目保障制度,明确提出,对于需要物理学科基础的理工类专业,院校在招生时须明确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
“现在各大高校相关学科在招生要求中,都明确加入了物理学科的要求。”上海市市北中学的物理教研组组长阚黎霞说,他认为这项规定将有效改善学生回避物理的现象。
而从最新出台的政策来看,不仅是物理相关的专业,针对具体专业的特点要求具体的选考科目成绩,这将成为未来新高考改革的趋势。根据浙江省的最新规定,从2020年开始,报考某些专业时,学生必须选择某些选考科目,最多将要求学生同时选择3门。
浙江省绍兴市某高中党委书记卢雨(化名)说:“尽管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鼓励从兴趣、爱好出发,但投机心态很难完全排除。今年来看,制度更合理了,投机的心态会少一点。”
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学生、家长对考试科目的选择逻辑,也开始逐渐回归正轨。但在高一阶段就定下高考科目甚至是未来的专业方向,对许多学生来说也并不容易。
在中学生生涯规划机构“新生涯”创始人田园遇到的学生中,许多都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兴趣,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也多是缺乏了解。在专业测评中,大部分学生将计算机、金融作为了目标专业。但在被询问选择理由时,回答却往往是“计算机可以每天可以坐着打游戏”“金融收入高”。对于相关专业的真实状况,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基本的概念。
田园曾经给一个男生推荐了焊接专业,却引发了男生的不满:“我不要学焊接,那不是路边的电焊工吗?”田园试图告诉他,焊接分很多种,例如无缝焊接、水下焊接、微型电子元件焊接,这是一个需要学习材料学等专业知识的专业,和技校学习的内容并不一样。
“相比于从前,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帮助。”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生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缪仁票表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把学生生涯规划列为高一的必修课。在不少高中,生涯规划已经开设了课程,并建立起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对此,教育管理部门也给予财政经费支持。2016年,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在练市中学、德清高级中学建立了2个市级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每年下拨10万元专项经费。
然而,目前学校中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老师仍较为缺乏,很难细化到为每个学生做出详细的规划方案。缪仁票表示,现在学校共有4个生涯规划老师,需要负责高一年级24个班级超过1100名学生。
在学校之外,一些生涯规划、测评企业也为学生与家长提供了一种选择。事实上,生涯规划领域的企业存在已久,主要向企业、大学生等成人群体提供服务,由于高中阶段仅涉及一小部分高三学生,所以市场规模始终不大。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企业开始意识到新高考带来的新市场。
“过去,生涯规划是在高考结束后的单一节点服务,市场规模大约300亿。新高考政策以后,未来生涯规划将达到千亿规模,是需求驱动的、有反馈结果的准蓝海。”立思辰天使基金合伙人周丹丹表示。
浙江省绍兴市一所高中的高三班主任袁超(化名)告诉记者,在今年高考前,不少科技公司已经进校启动推广活动,主要售卖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志愿填报服务,自己所带班级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购买了某家公司的产品,价格在150~400元之间。
对商业公司所提供的生涯规划,缪仁票持保留态度。在他看来,大部分商业公司的产品是基于心理学测试而开发,例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缺乏学校认可的针对性学科测评工具,和高中学生的结合度不高。
而在未来,对教育、高考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理解,也的确被看做是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讯飞乐知行负责产品的副总经理张少华说:“在新高考各省、市发布新的招生考试要求后,要有足够快的反应速度,才可以满足学生、家长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全国逐渐深化高考改革,生涯规划将成为一个愈发重要的制度、学科和市场。而伴随制度、学校、市场提供更多样的支持,未来的高中生或许将不再困惑,选择一条没有固定套路、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