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本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觉传达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2018-07-23赵芳
摘 要:视觉传达专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有了质的发展与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培养方案入手,从宏观层面对教学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构建适合当今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创新教学体系
2015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思想,其中指出:高等教育目前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而对于培养具有良好技术应用能力并服务区域及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也对围绕当今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重大战略,高校转型发展有一定實现意义。
1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设计教育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视觉传达专业在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传统美术院校、地方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师范院校以及三本院校都有设置。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几乎彻底解构与颠覆了传统的静态媒体时代,原来的静态媒体已经不能在现代市场保留足够生存和延续生命的领地,视觉传达传播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静态展示,从传统的平面印刷设计,更多的二维层面和静态形式转向多维度、多角度的动静结合。为此,很多高校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解构的调整和变革。就三本院校的视觉传达系专业来说,大多移植一些二本甚至一本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没有充分结合三本自身的特点,不能切合国内行业的发展需求,缺乏实践和创新。因此,急需对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做相应调整。
并且,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师授课模式,以传统理论知识为主要途径,而对于视觉传达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使学生全面学习设计,而且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环节。现在是创新时代,高校的这种模式很难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设置的教学课程不合理,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脱离当前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老化,教授内容不贴合实际市场需求,对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毫无意义。学生学到的知识脱离实际,不能有效结合社会发展,也就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甚至有一些高校弱化设计理论和文化创意类课程教学,单纯注重对学生软件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成为专门的“技术操作员”或“美术编辑”,而不是真正的视觉设计师。
专业实践弱化也是影响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第一所现代意义的专业设计院校包豪斯开始,设计教育都非常重视专业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快速提升设计能力非常重要。
2 视觉传达专业设计培养模式创新
如今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院校都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方针,在尝试走设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看到,发展产教研融合的路子一直都在探索前进,实习的课时占比也逐步提高,包括案例教学也在逐步引入,从就业率和企业反馈信息来看,效果已初显。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组织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某种变化和提升。”这是著名教育家泰勒对教育的著名言论。学生能够有所变化和提升,能够真正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创新安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实现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真正把握教学目的,能够体现视觉传达专业学科的基本观念,将学科的主题思想和人才培养标准融入课程设置结构。
2.1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掌握艺术设计方法,具有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开拓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精通设计管理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2 培养要求
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培养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具备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第三,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第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要求。掌握科学的健康与体育锻炼知识,掌握两项以上健身方法和技能,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3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创新
3.1 三大模块培养复合人才
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从仅考虑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考虑人与物与环境、人与整个设计系统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要能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应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综合研究能力、严谨的设计解决能力的设计者。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于强化实践、注重综合。重点在于优化和重组新的课程体系,老旧课程的删减,新兴课程的创建,课程比重的调整,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针对学生年级的不同,培养方案可以分为三大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学科基础课,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在一年级,解决学生由于技能学习晚而无法落实设计的问题。并结合选修课,弥补必修课欠缺的一些知识。
综合能力模块——专业方向课,结合理论课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突出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设计的系统观念。设置在二、三、四年级,可以进行综合授课。并结合选修课,弥补必修课欠缺的一些知识。
实战训练模块——综合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实题设计能力,根据实题项目进行阶段设置,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设计。
3.2 实践平台多样化
将企业资源引进学校,如企业研发、设计部门建在校内,通过岗位实训的模式,既解决原来的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不同步的问题,又体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实现学校为企业补充设计资源。对学生而言,通过岗位实训,也能令其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不再将设计停留在“纸上作画”,而是结合市场需求、企业能力,综合地进行设计决策。
其次,依托实题设计竞赛增加学生实践。目前,有较多企业愿意出资赞助设计比赛,因为能汲取大众创意。这种实题设计竞赛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设计决策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是学生进行全局化设计实践的良好平台。
最后,可以探索双创教育设置的“创客空间”,能引入企业力量,为学生的创新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在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下,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科研训练(开放实验项目),起到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作用。
3.3 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有力支持
构成课程结构的要素要全面,还要体现一定的邏辑顺序,需要合理安排各个要素的组织关系,并且能够将这些关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和排列组合形式,而要讲究科学性和操作性,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接收习惯与转换效果。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力补充和知识丰富手段,在课程设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修课内容丰富,不同学生针对自身特点可以选择不同课程,弥补必修课的不足或继续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课题,丰富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对课程做好逻辑层次划分,有力补充必修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社会大环境对于人才需求很大,对于专业设计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设计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还需要具有艺术创作能力。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摇篮。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改革,以求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发展动向。
作者简介:赵芳(1981—),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服务设计,用户交互界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