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梆子》纪录片何以缺席评剧视角

2018-07-23焦振文

艺术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

焦振文

摘 要:《中国梆子》纪录片深入发掘了梆子声腔在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广大观众奉上了梆子艺术的饕餮盛宴,同时也填补了梆子声腔电视纪录片的空白。然而中间却缺失了评剧视角。本文认为河北梆子在评剧的唱腔、伴奏、剧目、表演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是评剧能够成为地方大戏不可或缺的因素,《纪录片》不该缺失评剧这一视角。

关键词:《中国梆子》;纪录片;评剧视角

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广播电视台与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制作的大型戏曲文化纪录片《中国梆子》于2018年国庆期间在河北卫视隆重播出,这一纪录片是2018年河北省重点文艺精品项目之一。《中国梆子》的总导演由王东担任,纪录片包括《声起北方》《四海一家》《推陈出新》《家国天下》《舞台新声》和《薪火相传》六集,总体上以梆子腔的兴起、发展的历史为主线,每集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剧种、艺术家、梆子事件展开,集中展现了中国梆子声腔蕴含的独特的美学精神内涵与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入发掘了这一起源于北方的古老声腔在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方面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场梆子艺术的饕餮盛宴,另一方面也填补了梆子声腔电视纪录片的空白。

纪录片《中国梆子》从筹划到搬上银幕历时一年半有余,创作团队奔波往返于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11个省,遍迹于开封、洛阳、北京、天津、保定、郑州、济南以及数十个县、乡、村,采访了上百位民间藝人、戏曲传承人和贾平凹、仲呈祥、刘祯、傅瑾、刘文峰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纪录片中涉及的梆子声腔剧种既有秦腔、蒲剧、河北梆子、保定老调、上党梆子、豫剧、北路梆子等大的梆子剧种,又不乏山东枣梆、平调、西调等小的梆子剧种,可唯独缺失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戏剧种中唯一冠以中国剧团的、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戏曲之一的平腔梆子戏,这恐怕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说不通的。因为河北梆子对于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昆曲的评剧之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评剧,历史上曾有“蹦蹦”“碰碰”“平腔梆子戏”等称谓,起源于冀东农村的民间曲艺莲花落。周贻白认为这种莲花落更早的来源则是“宋代路歧艺人借以谋生的一种歌曲,名为莲花落,一般是七言句的顺口溜”。[1]可见,早期莲花落是一种艺人行乞的民间小曲,到了清末,在民间广泛兴起,民国二十年(1936年)的《滦县志》记载:“然市井游闲之辈,热烈欢迎,顾曲者肩摩踵接。争先恐后,待所谓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欤。”[2]后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广泛吸收滦州皮影大鼓、乐亭大鼓、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到了“彩唱拆出”阶段,而此时正是河北梆子在冀东一带盛行的时期,此时的莲花落充分借鉴河北梆子的艺术形式,最终诞生了平腔梆子戏。

大约光绪年间,河北梆子等大剧种不仅占领了天津、北京、唐山等大都市,也开始向农村、乡镇进军,这使得原本在民间演出的莲花落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遭到一些官僚地主、富贾豪绅的极力排斥,莲花落艺人开始积极向河北梆子这一大剧种学习,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才使得评剧由一个地方小戏修成正果,形成了大戏。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评剧的开山鼻祖成兆才。

梆子戏对评剧形成最大的影响就体现在音乐唱腔和文武场伴奏方面。《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称:“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版,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3]其中“初具板腔体样式”表明了莲花落此时已基本具备了板腔体大戏的雏形,[慢板]、[二六板]、[小悲调]、[尖板]、[导板]、[搭调]、[安板]、[哭幺二三]等为其表现不同戏剧阶段的情绪提供了基础条件,建立了评剧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音乐结构。板胡、枣木梆子、横笛、笙、唢呐等河北梆子全套乐器则直接完善了其文武场伴奏。

西路莲花落班社出现之际正值卫派梆子风靡一时,因此,西路莲花落艺人学习借鉴梆子腔则成为必然,况且一些艺人如刘宝山、马喜顺、柳叶红、四月鲜、马学庸、马学礼等原本就是梆子科班出身。比如,刘宝山(1886—1966),天津宝坻人,16岁拜梆子老生艺人张月庭(艺名金茶壶)为师学唱梆子,工彩旦兼丑行。柳叶红,原名刘子琢,(1898—1968),天津蓟县人,8岁进入蓟县太和班学唱梆子戏,14岁出科登台演唱。四月鲜,生卒年不详,原名格秀海,早年学唱梆子,工旦行。这些有着梆子艺术背景的艺人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梆子唱腔融入莲花落彩唱拆出的表演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就像出现了以卫派梆子[二六板]加以演变而形成的西路莲花落[二六板],所以在演唱西路评剧时掺杂着浓郁的河北梆子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等组建京东庆春社进入唐山演出,为了防止地方当局禁演,开始按照河北梆子的表演、唱腔板式和锣鼓经对“彩唱拆出”的落子进行改造,由于河北梆子板胡的调值高亢,曲艺落子则为真声演唱,于是形成了一种高弦低唱的演唱风格。例如,金菊花(1872—1958),本名杜芝薏,艺名“金菊花”,吸收了河北梆子唱腔中的悲调,结合评剧自身的声腔特点,创造了[大悲调]、[小悲调],并应用于她主演的《小吊孝》和《刘翠萍哭井》当中,颇受观众欢迎。

其次,为了健全评剧的行当,完善评剧的表演体制,成兆才等人还专门聘请了一些河北梆子老演员任教师,专门对评剧演员进行指导和培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河北梆子武生老艺人刘庆荣。他对评剧演员进行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的指导,一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评剧演员。例如,花旦演员张华龙、姚继盛、刘水太(石榴花)、王玉昌(浪米台)、伊福全(银蝴蝶)等;小生演员倪俊声、张德信(普州红)等;青衣张来、张玉琛、王长顺、马奎(艺名“月牙红”)等,其中尤以倪俊声和月明珠影响最大。倪俊声(1895—1970),被誉为评剧生行鼻祖,河北迁安人,初学河北梆子,拜梆子老艺人吴占魁为师,他对评剧小生行当进行革新,借鉴吸收河北梆子板式优长,改变了[二六板]原本的平淡单调,丰富了[流水板]、[散板]和[慢板]等板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小生唱腔。被誉为旦行鼻祖的月明珠贡献更大,月明珠(1898—1922),河北滦南人,善于体察人物心理活动,学习梆子演员的表演经验,塑造出了如杜十娘、马寡妇、杨三姐、张五可、王三巧等一系列艺术形象。

评剧老艺人孙凤刚的一段回忆更是河北梆子对评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证明。孙凤刚(1883—1969),字保山,因为排行为三,又称“三架子”,艺名“东发红”。他12岁入科学习梆子和落子戏,擅于演唱大口落子,唱腔高亢粗犷,他在金菊花根据河北梆子发展评剧唱腔之后进一步革新,增加了板胡主奏乐器,吸取了河北梆子锣鼓点,进一步完善了评剧的唱腔音乐。孙凤刚曾回忆金菊花班有许多学梆子和落子的,后来这些忍受不了戏班老板的盘剥,吃不上饭,又看到唱落子赚钱,于是纷纷进入落子班,才使落子真正像个大戏的样子了。这是积极地从梆子艺术等剧种中吸收养分,才使得评剧甚至一度曾有压过京剧、梆子的势头。在演出唐山落子的戏园子“门前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乘马车和坐轿子来看戏的达官贵人,也只好在远处下车……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和以三斩一碰而驰名南北的刘鸿声等著名京剧演员也大为震惊”。[4]

其次是学习移植改编河北梆子的剧目,进而进一步拓展了评剧的表现题材,加强了评剧的艺术表现力,推进了评剧由民间小戏向大剧种转化的进程。例如,“警示戏社”由于加入了大批梆子艺人,所以移植改编了不少梆子剧目的戏,也学习借鉴了不少梆子表演艺术技巧。一时排演了《美凤楼》《左连成告状》《破腹验花》《太白醉写》《河伯娶妇》《铁牌山》《桃花扇》《保龙山》《珍珠塔》《三上轿》《杀子报》《朱痕记》《潇湘夜雨》《莲花庵》等剧目。尤其是成兆才,一口气改编移植了十多出河北梆子戏剧目。“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5]成兆才去世后,“以李小舫为首的艺人作家群,改编创作了大量的评剧剧本,特别是由京剧、河北梆子、昆曲等兄弟剧种移植而来的剧本,占了该期剧本总数近一半的比例”。[6]在这些改编移植剧目中最为成功的当属《三上轿》《朱痕记》和《潇湘夜雨》三出戏。

《三上轿》是出悲剧,又名《李十娘》《铡汝宁王》,原为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后被移植改编为评剧,成为花翠仙、筱紫玉的代表剧目。故事梗概是李春生的妻子李十娘生得颇具姿色,被汝宁王看中,一心要霸为己有,于是设计将李春生骗入王府,用毒酒将其毒死。然后派管家去李春生家逼亲,李春生之父到官府告状,怎奈汝宁王权势甚大,官府不理此案,十娘无奈,欲假意应亲,怀揣匕首,打算在洞房将奸王刺死,为夫报仇,上轿时三进三出,到达王府,最终与凶手同归于尽。

《莲花庵》是移植于河北梆子非常成功的一个剧目,又名《妻党同恶报》,由筱桂花和张瑞臣在奉天的共益舞台首演。剧情梗概是江苏上元县的商人嵇善祥出外经商,把家里的事务交给了儿媳妇春英管理,遭到了后妻的嫉妒,于是和她的弟弟定下毒计要害春英。他们借春英的丈夫外出的机会,将一件僧衣偷偷放入春英的房间借机污蔑她与和尚有染,春英丈夫回家后,听信谗言,未加辨别,要杀死妻子,春英无奈,只好留下书信离家出走,来到莲花庵落发为尼,后来,嵇善祥经商回家见到书信大为震惊,其子亦悔悟,父子同往蓮花庵迎请春英,百般央告,春英坚决不从,后妻知事败,又约其弟等埋伏途中,欲截杀嵇等。嵇等至庵,百般央告,春英不归,嵇氏父子于是留下千两纹银而回,中途路上正遇见打算截杀他父子后妻姐妹二人都被龙抓死,遭到报应。

张天觉因劝谏直言遭到贬谪,携带女儿翠鸾乘船赴任,不料途中遇到飓风猛浪,父女失足落水,翠鸾幸被渔人崔文远搭救并认为螟蛉义女。崔文远的侄子崔通赴试来向叔父辞行,与翠鸾一见钟情,于是崔文远做主为二人订下婚姻。后来得知崔通在邵阳为官,崔文远带着义女翠鸾前去认亲,不想文远途中染病,只得让翠鸾一人前往,谁料崔通依附权贵,停妻另娶,崔通非但不认翠鸾,反诬翠鸾为偷窃府中财物的逃奴,将她发配岭南,并暗中吩咐解差在途中害死翠鸾。夜宿临江驿,翠鸾哭泣,惊动了她官复原职的父亲张天觉,父女相见,问明原委,将崔通革职充军,此时崔文远也赶来斥责不义之人,最终父女团圆。

我们不难发现,从梆子改变移植过来的这几出戏全都情节曲折,重点展现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恋人、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诉说世态人情,人生百态,这恰恰是以唱叙事、以唱传情的评剧艺术所擅长表现的。

毋庸置疑,梆子戏对评剧由一个民间小戏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大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纪录片》在讲述梆子戏的发展演变的同时的确不该缺失这一视角。

参考文献:

[1]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15.

[2] 吴雅山.评剧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2.

[3] 中国戏曲志(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66-67.

[4] 王林.评戏在天津发展简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23.

[5] 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65.

[6] 秦华生.中国评剧发展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159.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