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在现代白描画创作中对线条的理解与表现方法的探究
2018-07-23邓锦环杨帆
邓锦环 杨帆
摘 要:白描是中国画最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以线为主体来组成画面的,历代画家在白描的表现方法上积累了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创作了难以计数而又独具特色的辉煌作品。现代白描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而听障人受限于自身感知力的缺失,大部分听障人在现代工笔白描创作中出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虽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白描创作作品,但在线条的表现上却总是不尽如人意。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他们对于线条的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在理解线条的韵律、节奏等与声音有关的感受时,受限于自身条件,很难深入理解,导致在线条的表现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时对于线条理解与表现的相关探究。有助于提高听障人绘制现代工笔白描画的创作水平,为他们的白描创作打开新的天地。
关键词:白描;听障;线条
白描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之一,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有的白描会加入一些墨色渲染来辅助表现形体或空间层次的变化。白描画最早是古人用来打草稿的,传从北宋李公麟开始,白描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人物白描为主,其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线条充满韵律感,既精致细腻又表现丰富,可谓自成一体。
白描作品在用线表现物像形体结构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画家通过利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缓急、轻重以及线条的疏密聚散、长短粗细表现物像的质感、空间和个人情感。一幅完整的白描画,就是一张精美的艺术作品。
通过近千年的演变,现代工笔白描的创作更加的多样化,有的白描作品在绘画局部也加入了一些色彩因素,使白描的表现形式更加强烈,线条的质感变化更加丰富。在国画中对于线条的理解与概括提炼是十分重要的。
听障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独立、单纯,但又敏感、脆弱。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他们在白描创作中对于线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在探究听障人现代白描创作时,对线条的理解与表现研究中发现,线条的理解与表现是大部分听障绘画者的一个致命问题,他们有很多优秀的现代白描创作作品,但在线条的表现上却总是不尽完美。因为听力的缺失,所以在对绘画的理解、感知上也会多少有一些偏颇或片面的地方。研究听障人工笔白描创作中线条的理解与表现方法,有助于提高听障人绘制现代白描画的创作水平。
1 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过程中常见的关于线条理解与表现的现象
针对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出几种他们在现代白描创作时常见的关于线条理解与表现的现象:
第一,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中对于线条的组织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用线条来组织事物。白描创作造型中线条的提炼,还停留在用块面去概括的阶段。
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听障人都受过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与观察方法的训练。很多听障人在白描创作中受到影响,习惯性地想利用明暗块面去理解线条。有的听障人在观察时常以轮廓为线,描着边绘画。这是因为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是以线条为主的,是利用线的疏密、浓淡、虚实等来表现画面的。所以,听障人对于白描的观察与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线条理解的关键点之一。
第二,听障人对线条的审美能力不足。很多听障人虽然画了很长时间的国画白描,但是仍然不知道什么线条是美的,什么线条是丑的。国画的线是有一定抽象性的,需要其具有线条的审美能力。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接触毛笔,就更不要说对毛笔线条的欣赏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融合,现代人已经不再只用毛笔去书写了,更多的人是用中性笔、原子笔、钢笔,甚至电脑来书写。所以,对于这种用毛笔勾画出的线条,其审美感官是退化的。再加上大部分的听障人平时运用的多是手语,对于书籍与文字更是很少主动接触,线条审美能力匮乏,最终导致听障人在白描创作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听障人对线条的掌控力度不足,不能把线条的劲力全部表现出来。对于听障人来讲,使用毛笔并没有办法像使用钢笔、铅笔那样信手拈来,所以软笔工具要比硬笔工具难掌握,白描更是需要其对毛笔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通过观察,他们的握笔姿势有很多并不标准,由于姿势不标准,其对于线条力度的表现不足,大部分人勾出的线条是绵软无力的。听障人在白描创作中线条缺少力量感,是线条表现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四,听障人由于对事物感官的缺失,所以在观察上很多听障人对线条的质感表现不够完整。听障人对于白描线条的认知过于简单,亟须深入,他们在勾线的过程中只是单纯、机械地勾画物体的轮廓,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勾画物体的材质、质感,也不理解什么是线条的质感表现。例如,在勾花瓣的时候,就要用线条来表现花瓣的弹性与轻薄;在勾画兰花的叶子时,就要表现出兰叶的犀利与柔美的韧劲;在画树干时,就要勾画出枝干老辣苍劲的味道……这些都是线条的质感变化。质感的表现是对听障人在工笔白描绘画中的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线条质感的理解与表现是其在白描创作上需要突破的瓶颈。
第五,听障人由于感知的缺失,他们交流的语言多是手语,在表达上比较简单,一些复雜的比较专业的词汇手语就很难表述,所以他们很难完全理解专业词汇的含义。
深入了解听障人,会发现他们对于语言的沟通基本上都是手语,对于听障人来说他们的母语就是手语,外语才是汉语,有80%以上的听障人并不喜欢看书,以为他们对于汉字的意义并不能完全理解,就像普通人看外语书籍一样。所以,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听障人并不会主动去看书,而他们对专业书籍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在专业理论方面的缺失,是听障人对于工笔白描创作的局限性之一。
2 结合听障人的特点,总结出关于提高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中对线条的理解与表现的方法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分析总结出受高等教育的听障人在工笔白描创作过程中对线条的理解与表现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可塑性的。局限性是他们受制于本身由听觉缺失导致理解能力偏差;可塑性是如果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弥补或替代这种感官缺失带来的不足,那么听障人的白描创作水平将有质的飞跃。结合听障人的特点,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与实践,总结出几点提高听障人白描创作中线条理解与表现的改善方法:
2.1 结合听障人的思维特点,逐渐引导其用线条去观察、概括、理解、组织画面
如果说西方的绘画是块面组合式的思维方式,那么国画就是线条式的思维方式。在初期的观察中,很多听障人在观察、概括与认知物体上还停留在块面、边缘轮廓线的理解。要想提高他们在白描创作中对线条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就需要逐渐把这种惯性思维方式转变为线描的思维表现方法。但由于听障人受限于感官的局限性,大部分都比较固守己见,在实践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地引导与鼓励。先让他们临摹优秀的白描作品,对线描有简单的了解后,再针对他们创作中线描画的表现特点进行讲解和分析。也可以从结构素描入手,逐渐采用减法的方式,最后把线描的结构线提炼出来,也就是帮助他们提高白描创作中线条的概括能力。在概括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线条与结构的关系,并慢慢地将线条组织起来。
2.2 听障人对线条的审美能力不足,是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培养的
听障人审美能力不足,他们的審美水平需要长期培养与积累才能得到提升,在向他们展示大量优秀线描作品,并进行讲解、分析的同时对比一些不好的作品,让其更直观地理解和辨识线条的美丑,并积累一些白描线条的组织、表现特点,从而提高对现代白描的审美水平。
2.3 听障人在勾线的过程中对线条掌控力度不足,需要在纠正其握笔发力姿势的同时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性
一方面,大部分听障人握笔的姿势与指腕间的运笔方法不标准,所以他们在勾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握笔的姿势,同时也要注意指尖动作的变化。勾线的发力方法是和书法发力相通的,如果是坐着勾线,勾线的力量需要从腰部到肩部到肘部到腕部,最后再传到指尖,这样的用笔才有力量。听障人在勾线时一般都是用指力勾线,握笔紧而僵,勾线时间一长,线条就死板、僵硬。他们在用笔上忽略了运笔发力的重要性。如果想提高听障人对线条的掌控力,那么握笔的姿势与运笔时发力的方法一定要改正。另一方面,运笔力量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加强的,激发了听障人自身的能动性,只有勤学苦练才可有质的飞跃。
2.4 提高听障人线条质感的表现,可通过引导与反复训练来加强
其实白描创作中线条的质感表现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很好理解:表现质感的方法就是利用笔墨的干湿、浓淡、粗细、虚实等来表现事物的质感。比如,想要画出枝干的苍劲有力,那么在勾线时用的墨色可以调得干一些,下笔勾线时可尽力去画,运笔可有一些滞留,时快时慢,这样就可以表现出树干的粗糙和生长的力量感……线条质感的表现,难就难在线条表现的丰富性与自然性上,需要不断观察、不断积累绘画经验才可以逐渐达到。正常人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听觉等来感知质感。但听障人在理解质感的表现上主要是靠他们的视觉与触觉去体会质感的变化,如要表现水,但是他们的视觉看到的是水的颜色、形状,触摸感受是水的清凉与柔顺,但是他们体会不到潺潺流水的声音质感,这正是很多听障人想深入却又体会不到的地方。实践发现这种声音质感的缺失是可以通过对听障人其他感官的引导而弥补一些的。质感的表现除了用心体会与感受外,还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这就需要他们下功夫去练习了。
2.5 提高听障人对线条的理解与表现能力,需要打破其语言理解的局限性
一方面,他们受限于手语交流,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在手语中是没有或者很少运用的,像留白、计白当黑等常用的专业术语是需要反复解释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运用才可以理解、掌握的。另一方面,听障人受限于自身的感官能力缺陷,如大部分听障人对声音的感知是空白的,所以当他们理解线条的韵律感、节奏等与声音有关的专业词汇时就显得十分吃力。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体会不到的,勾线时就很难理解这种白描线条的情感表现。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感官方面着手,让其可以更形象地将这些词汇与白描线条联系在一起。比如,在理解线条的韵律感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流水的运动曲线,还有舞蹈中一些具有韵律感的动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握着他们的手去画一些有韵律的线条,让听障人更直观地体会韵律的感受。再如,怎样让听障人理解工笔白描线条的节奏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虽然听不见但是可以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在有重物落地或大力击打物体产生振动时,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为了让听障人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节奏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敲击振动,让其结合白描线条去理解。先敲击一些均匀的鼓点,让他们想象成是线,之后再敲击一些没有规律的鼓点,最后敲击一些有节奏的鼓点,这样听障人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在实践中,这种方法十分有助于弥补听障人对于声音感知缺失造成线条乏味的现象,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他们白描创作中线条表现的质量。
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绘画内容的选择、构图的表现形式,还要注意线条的质量。提高听障人在现代白描创作中线条的理解与表现,可以使其在作品上有质的飞跃。在白描创作中线条的理解与表现是决定一幅画好坏的基础,它就如同搭建楼房的框架一样重要。现代工笔白描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线条构成表现的灵活性、多样性、丰富性。当深入了解现代白描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后,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其内涵的丰厚性。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修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 郝之辉,孙筠.名师讲义《叶浅予人物讲义》[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邓锦环(198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近现代绘画研究与实践。
杨帆(1982—),男,吉林伊通人,讲师,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绘画系教师,研究方向:听障大学生绘画教育研究与实践。